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5257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1(xx广东肇庆三模1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唐朝【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材料“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xx广东佛山二模1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xx广东汕头一模1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君主专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与材料“封建”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一人独断专权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xx广东肇庆一模1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材料讲周公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同姓亲族有五十三个,主要针对的是分封的对象,A项是分封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分封的目的,故B项错误;同姓亲族诸侯国占多数,可见它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故C项正确;D项是分封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5(xx广东茂名二模12)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根据题干中刘盈是皇后所生,可知刘盈为嫡长子,所以他能够被立为太子,并不能任意更改。萧何等大臣反对刘邦改立太子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刘邦,故B项错误;刘邦想废除嫡长子违背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废立嫡长子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6(xx广东佛山一模12)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予,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A项错误;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属于一个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继承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答案】B7(xx广东惠州一模1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8(xx广东广州一模14)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不符合是史实,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或以家法处治”信息可知,宗族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法律的不足,起到了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 9(xx广东湛江二模12)西周幽王被杀后,申侯等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则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但是秦、晋等诸侯只承认周平王,不支持携王。此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军功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此材料涉及到王位继承问题,宗法制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关于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的制度,与此题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分封诸侯国,此题主要涉及周王位的继承,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和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军功制和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xx广东惠州四模12)“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佛山一模13)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说明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和百官公卿制,“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说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相符,故A项正确;“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是北宋时期为了控制地方权力,专门设置通判协助知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设行中书省”是元代的行省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是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后有发展成为内阁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xx广东梅州一模12)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实际上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答案】B4(xx广东肇庆一模13)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解析】秦代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代地方事权分化,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是处理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行政区划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事权分化,表明地方实权削弱,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的威胁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5(xx广东江门一模39)(25分)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监察制【解析】(1)从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总结反腐手段是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从“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可总结手段是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从“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可总结手段是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答案】(1)手段: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6分)6(xx广东江门一模38)(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1分)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2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1)第一小问,“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民,结合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史实可知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皇帝;第二小问,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的局限角度回答,即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答案】(1)代表:皇帝。(1分)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只答小农经济得1分,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给2分)7(xx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古代中国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4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1)审题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角度确定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即中央集权方面的知识点,另一个就是“创新”,按照题目解释的内涵,对照所学知识点,逐一列举即可。【答案】(1)制度: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推恩令”;宋代将地方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在地方设“三司”。(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xx广东珠海一模13)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A西汉设置刺史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军机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中朝)【解析】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监察机构,与宰相制度变革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来间接变革宰相制度,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割丞相权力来加强君权,故C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被废除,军机处不存在变革丞相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深圳一模12)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重视对基层的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基层管理 【解析】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与材料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里门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材料是在介绍汉初的城门管理情况,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加强对外交流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xx广东湛江一模13)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赢弱 D选官存在弊端【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生活安逸,身体瘦弱,不能步行,难耐严寒酷暑,没有涉及叛乱次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气候异常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的是士大夫的状态,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身体状况,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士大夫的描述,可知这些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的是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D4(xx广东韶关一模14)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 B出台法律 C选拔人才 D监督政府【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解析】根据材料,诽木或谤木竖立在众人议事的地方,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指向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使得参政者把目光集中在被提名人身上,审视此人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诽谤不足以分割权力,故A项错误;在横板上弹劾某人,并非出台法律,故B项错误;诽谤某个人,可能会导致此人丢了官位,而不是选拔人才,故C项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官员,监督政府,故D项正确。【答案】D5(xx广东汕头二模13)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 【解析】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有效管理地方,与题干提及的御史职能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监察机构,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从“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可知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削弱相权,完善中央机构的措施,没有涉及御史监察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6(xx广东深圳二模13)“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宰相。宰相亦虑有未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这段描述应为()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汉代中外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九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汉武帝把三公九卿视为外朝,另外设置了中朝作为内侍机构,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尚书六官,总摄以宰相,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意思是尚书省下辖六部,先由中书省起草,再交给门下省的给事封驳审议,最后才执行,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制是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的,故D项错误。【答案】C7(xx广东广州二模14)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科举时代,贫民子弟期盼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改变命运,“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就是这一史实的反映,材料没有体现对思想的禁锢,故A项错误;自从隋唐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了魏晋门阀制度之后,真正体现了不问家世出身、以才学来竞争职位的理想,材料反映了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与史实,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意思与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是西汉察举制的做法,故D项错误。【答案】B8(xx广东惠州三模12)“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A太学 B书院 C察举制 D科举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它主要破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不符合“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故A项错误;书院是教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本身不能成为“通道”,故B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在西汉主要是孝和廉两个,这两个标准不能“保证知识化”,故C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故D项正确。【答案】D9(xx广东揭阳一模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这一制度应是()A宗法制度 B郡县制度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宗法制是奴隶社会按血缘关系确立的维护贵族特权的政治制度,与“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不符,故B项错误;察举制度是汉代实行的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以品德为标准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采用客观的标准”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以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吏,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10(xx广东惠州二模13)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谏议制度【解析】谏官制度有利于宋朝的政治清明,但这一制度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清明,故A项错误;谏官的设立有利于大臣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仍是皇帝大权在握,加强专制皇权,故B项错误;“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并没有体现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故C项错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答案】D11(xx广东茂名一模14)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北宋中晚期,“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 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 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 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谏议制度 【解析】材料讲了两个时期的状况宋前期,监察谏议官员防止朝政腐败;宋晚期,监察谏议官员不再谈论朝臣的奸邪得失,失去其原本作用。材料可见,宋前期与宋晚期的皇帝态度很不同,监察谏议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皇帝,故A项正确;监察谏议体制对反腐起作用只是在宋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个人素质,故C项错误;材料摆出两种不同,并没有说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A12(xx广东深圳一模13)严州图经是一部记载南宋时期严州(位于浙江)情况的史志。下列各项在该图经中可能出现的有() 学校科举 坊市 所辖各县境图 “机户”与“机工” 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由题干严州图经是南宋时期作品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应在选项找出哪些不是在南宋时期发生的,科举制度起于隋朝至清结束,南宋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故正确;南宋时期城市中的市和坊分离并进一步发展,故正确;题干中提到严州图经是一部介绍严州情况的史志,就应当对严州所辖各县有所记载,故正确;“机户”与“机工”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出现的雇佣关系,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xx广东肇庆一模13)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解析】秦代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代地方事权分化,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是处理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行政区划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事权分化,表明地方实权削弱,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的威胁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14(xx广东肇庆二模12)“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A秦朝 B隋唐 C宋朝 D明清【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 【解析】材料中该朝代,中书主管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秦朝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故A项错误;隋唐尚书省下的户部主管财政,故B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西府枢密院、东府中书门下、三司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权力分散局面,故C项正确;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故D项错误。【答案】C15(xx广东清远一模38)(28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申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4分)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对象来看,西汉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唐代监察政府,宋代监督宰相;从制度成熟角度看,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第二小问,注意评价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防范腐败;也要看到监察制度演变中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1)趋势: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4分)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2分)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2分)16(xx广东韶关一模38)(26分)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其时(宋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美】乔纳森斯彭斯(1)材料一中“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指的是什么思想?运用所学知识从工业企业、行政管理等方面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8分)【考点】(1)宋明理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括号里的重要提示宋朝,联系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儒佛道三教合一,可知这种思想是宋明理学,但回答时的表述要规范,因为明朝尚未建立,固回答“理学”才是正确的答案。第二小问运用所学可知宋朝并无明显的“工业企业”,但手工业的发展可与之建立联系,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使得棉纺织业兴起,海上陶瓷之路印证了当时制瓷业的发达,“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行政管理”方面,联系起宋太祖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这些史实皆可印证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答案】(1)思想:理学。(2分)说明:工业企业:棉纺织业兴起,制瓷业发达,(2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1分)行政管理:从权、钱、兵等方面(或采用二府三司三衙制)(2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分)17(xx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古代中国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4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1)审题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角度确定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即中央集权方面的知识点,另一个就是“创新”,按照题目解释的内涵,对照所学知识点,逐一列举即可。【答案】(1)制度: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推恩令”;宋代将地方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在地方设“三司”。(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xx广东江门一模15)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丞相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秦朝、唐朝、宋朝都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但也采取不同方式限制和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体现出“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明太祖废除丞相,使皇权强化,故体现出打破这一规则,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xx广东惠州一模1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A项错误;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项错误;明朝皇室贵族仍然是特权阶层,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实际上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3(xx广东揭阳一模39)(26分)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贸易。当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时乾隆帝十分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要求,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又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请回答:(1)对材料一中乾隆帝的言论,当时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结合史实分析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8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海禁”政策;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殖民扩张;近代科学技术【解析】(1)第一小问感受,从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所处的阶级立场和代表的利益分析对乾隆帝言论的不同感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8世纪英国和中国明清时期各自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分别说明原因。【答案】(1)清朝士大夫:大皇帝英明神武,仁爱宽宏;天朝大国,威严无比,不容冒犯;蛮夷小邦,礼教缺失,应该教训等(2分);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使大多中国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严厉的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控制使大多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中国经济、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使大多中国人产生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清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势强大也强化了国民的这种心态等。(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马戛尔尼:清朝虚骄自大,愚昧无知,荒唐可笑,野蛮落后,必须教训等(2分);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经济逐渐工业化;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实现民主化;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英国对外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马戛尔尼熟悉国际形势,清楚中英的差距,因而会产生这样的感受。(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xx广东广州一模38)(25分)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1)阅读材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6分)【考点】(1)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杂剧或元曲”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史实加扣题阐述,紧扣材料一“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即可,政治上,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思想上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其他表述,如国家统一为戏剧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环境,小说繁荣为戏剧发展提供更多的题材,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文化人才等也可。【答案】(1)标志:元杂剧。(2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xx广东珠海一模38)(24分)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內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8分)【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农学和医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文人画;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答案】(2)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每点2分,共4分)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不同意“停滞” :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6(xx广东惠州四模39)(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8分)【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八股取士);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解析】(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可知,民族国家和教会争夺教育权的斗争。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与民族意识增强有关,民族意识增强又与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有关。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答案】(2)制度:科举制。(2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国家和教会争夺教育权的斗争。(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7(xx广东佛山二模38)(26分)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以下材料均来自此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部分目录摘编(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三章31与第四章42中可能涉及哪些内容。(4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此题问列举,需要从徐中约的著作中判断其内容,第三章31目录是清朝的政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军机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归纳,第四章42目录是清朝思想潮流,可以从理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列举。【答案】(1)列举: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内阁,地方省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学。(说明:“政治结构”任意1点2分,“思想潮流”任意1点2分。总分不超过4分。)8(xx广东汕头二模38)(26分)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於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 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年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 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 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德尼兹加亚尔(法国)著欧洲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8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宋明理学;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一“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材料二“他带回 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德雷克在加的 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总结两人不同结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中明朝和材料二中英国的时代背景说明原因。【答案】(1)不同:陈:被明朝镇压并处死;(2分)德:被英国国王封为贵族,并利用其打败西班牙。(2分)原因: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限制海外扩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走向海外;海禁政策的影响;理学强调纲常礼教(或强调道德伦理)。【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英国: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需要;民族国家形成,争夺海外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性。【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