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1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0140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14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_【解析】此题考查炼字。分析诗歌中用词的妙处,通常从修辞手法、内容、效果三个角度来回答。【答案】“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的生命力,也烘托了热闹的春游气氛。(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人物本身言语行为入手分析,“白发”说明词人年龄已高,“戴花”虽与词人年龄似乎不大相称,恰好表现了词人的个性特征。“催”“频”等词写出了开怀畅饮的欢乐,由此可想象到词人当时的高兴情形。【答案】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杨万里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1)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_【解析】答题可灵活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步,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描述景象;第二步,指出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三步,点出该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烘托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2)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_【解析】本题从描写角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动静结合是写景的常用手法之一。先指出动静两方面在诗中的表现,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答案】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3(xx安徽安庆、宿州、亳州三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王安石辞相后,晚年居住在江宁的钟山。(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异”字的妙处。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炼字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答案】“绕”字写了出涧水在竹林间回环往复、静静流淌的情态;“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春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2)王安石认为,与其“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你怎么看?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分析时要联系注释、诗意,并知人论世。观点要鲜明,论据要能论证道理,分析要有条理。【答案】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话有道理。本诗写于他隐居钟山时候,虽然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内心并不平静,过去的成败利钝,当今的朝政得失,还时时萦绕于心怀,这种心态就必然在诗中有所表现。所以“一鸟不鸣山更幽”就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现出来。不同意。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和生命力。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游钟山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注】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在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1)在第一首诗的诗眼是“幽”,试做分析。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抓住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概括它们的特征即可,如“涧水无声”“花草弄春”“茅檐相对”“一鸟不鸣”等。【答案】通过流水无声,花草摇曳,青山一鸟不鸣写出环境的幽静;通过在茅檐下独坐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手法与感情。具体答题时可采用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写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的模式来回答,紧紧扣住手法、内容、情感三要素。【答案】第一首诗以环境的幽静衬托心境的幽静,流露出诗人宁静、闲适、淡泊的心境。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第二首托物言志,诗中山是诗人人格化的象征。变法失败后,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自己的理想情操没有改变。这种独立不移的精神寄托在诗人对山的喜爱中。“山花落尽”和“山水空流”也暗含了对保守派得势的不屑。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鄂州南楼范成大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注】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鲈乡:运用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归乡。垂钓手:隐者,用以自喻。(1)请赏析“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中“横”“抱”二字的妙处。_【解析】首先还原“横”“抱”在诗中的情境,其次点明其运用的表达技巧,如“抱”运用拟人的手法。最后点明其表达效果。【答案】“横”写出了作者登高远眺,看见水边树木低矮的情状,非常贴切。“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首诗的尾联也运用了这个典故,两者运用了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_【解析】辛词表达情感容易总结,而范诗则需要结合注释“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来分析。【答案】辛弃疾是说不惜为美味而弃官归乡的张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国家的情怀。范成大是说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弃官归乡,确实可笑,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及弃官归隐的情怀。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注】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1)联系前四句诗,赏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_【解析】将前四句情境描绘出来,然后重点指出“始”的内涵,最后点明其蕴含的情感。【答案】千里江上,扬帆而下,一路上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这才见到香炉峰。“始”写出了舟中主人见到香炉峰的那种欣然喜悦之情。(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情感?_【解析】抓住注释“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以及关键句“日暮但闻钟”来分析。【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向往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开篇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热情向往之情。五、六两句通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向往之情。结尾两句,夕阳夕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题组二:题型拓展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归唐庚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注】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_【解析】这类题目答题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还要指出其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从色彩上,显得更为美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南国春天春光之盛的景象。诗意:集市上鲜花遍地,绚丽多彩;城郭外是杨柳依依,绿荫环绕。【答案】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做简要赏析。_【解析】在借景抒情的同时,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首联“东风”,颔联“花间合”,颈联“江色”等景色,表达了愁情之重,难以排遣。【答案】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权德舆注十年江浦卧郊园,闲夜分明结梦魂。舍下烟萝通古寺,湖中云雨到前轩。南宗长老知心法,东郭先生识化源。觉后忽闻清漏晓,又随簪珮入君门。【注】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大臣。(1)本诗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_【解析】本题是对表达技巧的显性考查。首先要判断文中虚实写的出处,其次结合二、三两联来谈虚写,最后结合尾联来谈实写。【答案】二、三两联为虚写,回忆了江东旧居的优美、清幽的环境,想到了曾经的好友,他们都是世间高人。最后一联为实写,写梦醒之后发现天色将亮,又要上朝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进行赏析。_【解析】判断诗歌的思想感情,须结合题目“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及关键句“觉后忽闻清漏晓,又随簪珮入君门”来分析。【答案】本诗通过梦中对江东旧居的回忆,表现了对过去自由、安适生活的羡慕;通过拂晓时分就要上朝,可以看出诗人对为官的勤勉、对为官之事的尽职尽责。这两种感情并不矛盾,一个是过往的,一个是现实的,在诗人心间得到了和谐的统一。9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醉高歌感怀 姚燧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1)以往的诗词歌赋多是运用意象来营造意境,此曲营造意境的手段不同以往,请做分析。_【解析】首先判断手法为情节性片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情节性片段描绘出来,最后点明悲凉、凄清的意境。【答案】此曲描述了作者以往的一些经历,是用一些情节性的片段来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迟暮之年,回首一生的荣光,无限感慨;如今孤寂落寞,想寻同道中人之情。(2)鉴赏此曲的表达技巧,试举两例进行分析。_【解析】首先根据元曲判断表达技巧为借代、用典,然后分析在文中如何体现,最后点明其表达效果。【答案】借代:“燕月歌声”指在大都任翰林学士期间一段清闲高雅的生活。“吴霜鬓影”指出任江东廉访使的一段生活,江东(今江苏一带)为古吴国地,此时作者已渐近晚年,所以他说自己的双鬓已渐渐被吴霜染白了。“十年书剑”句:想起十年来的宦游生活,不禁感慨万千。书剑,携书带剑,指在外宦游。用典:意谓自己已有弃官还乡的想法。晋代吴地人张翰到洛阳做官,有一天刮起了秋风,他忽然想起了菰菜、莼羹、鲈鱼脍等家乡味,于是立即备车回家。(见晋书张翰传)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注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注】鹣鹣:比翼鸟。(1)有人评说此词“只向从前悔薄情”一句“悔薄情”最妙。也有人评说既是当初情薄,何来今日刻骨铭心的思念,显是一处败笔。试结合词的上片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首先表明观点,可以肯定“悔薄情”,其次结合词句分析“悔薄情”,最后结合题目、注释及关键句去点明其表情达意。【答案】“悔薄情”最妙。“泪咽却无声”,昔日的恩爱夫妻,如今已是阴阳永隔,对着遗照,无声咽泪,这岂是能做作而成?本欲借作画排解心中对亡妻的思念,可一想到亡妻在时的音容笑貌,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伤感之情怎能自禁,“盈盈”,充溢心中的情感已化作伤心之泪倾泻而出“一片伤心画不成”。没有当初的一往情深,怎会有而今的这种血和泪的真情流露。正因为词人今日思念伤感之深,才会觉着昔日夫妻厮守对爱妻“薄情”,实属传神之笔。(2)试简析末句“泣尽风檐夜雨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解析】抓住景物“雨”“风”,再结合题目“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可判断表达情感,由此判断为情景交融,最后点明其表达效果。【答案】情景交融。孤寂长夜,雨落嘀嗒,檐铃轻摇,音响凄凉,在这凄苦孤寂的长夜中,词人思念亡妻伤感浓情亦如漫漫长夜一样绵长,泪流尽,心正伤。正所谓景真情切,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1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幽兰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子夜四时歌春歌萧衍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1)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区别?请做简要分析。_【解析】陶诗抓住“幽兰”来判断手法为象征(比喻),萧诗抓住“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判断手法为对比(白描),根据描绘手法在文中的体现,点明其表达效果。【答案】陶诗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用兰花来比喻(象征)人的高贵品格,君子应该如兰花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萧诗采用白描(对比)的手法,寥寥几笔,尽现梅花凋落时,满地的兰花青翠飘香的情景。(2)前人评析说理诗有“理趣”与“理障”之说。他们认为优秀的说理诗应切中肯綮,发人深省,让哲理趣味融入诗里,而不是落到“理障”的藩篱之中。请结合陶诗后半部分分析。_【解析】首先将陶诗的情境描绘出来,其次结合“理趣”重点解读,最后点明陶诗的表达的情感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答案】后半部分表面说不停地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走通。醒悟到应该回去了,飞鸟没有了,好的弓箭也就失去了用途,比喻大事已成,良将功臣无用了,可以将他们处置了。陶渊明实则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注】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故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作的上片。_【解析】首先要确定修辞手法,拟人很容易辨析,但还暗含比喻就比较难以辨析了。要结合例句简析,更要注意表达效果的分析。【答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前句既写出了燕雁随季节而飞并非有意,又喻示诗人任凭天然之意和漂泊江湖之感;中间句写山容阴沉不开,似呈清寂愁苦之色;后句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写出雨意酣浓垂垂欲下之江南烟雨风景;拟人手法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2)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中含义和全词的思想感情。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第一问是要就“今何许”含义的理解,是反问,也是自问;“何许”包括何时、何地、何事多重意义。第二问要注意结合全词的意思回答。【答案】“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故“今何许”包含着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我又如何面对等意。词人正是在这反问中,怀古伤今,表达了怀念古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