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115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小结,一、论述类文章阅读常见设题陷阱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这类干扰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语。,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5.主次颠倒事物的发展变化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倒置。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弄清楚哪些是“主要”方面的,哪些是“次要”方面的。6.混淆是非(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8.混淆条件必要条件常用关联词语为“只有才”,充分条件常用关联词语为“只要就”。9.混淆程度在遇到涉及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或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二、论述类文章解题“5步”法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每个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3.定位检索,准确筛选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答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4.文题比较,甄别正误在辨析过程中,把题中每一个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是否有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5.组合概括,表述到位(这是就个别省份的主观表述题而言的)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的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三、论述类文章解题常见失误1.审题不清不少考生或由于情绪紧张,或由于急于求成,容易粗心大意,导致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没有注意“主要”,而答了“次要”;没看,清“选错”,而变成了“选对”;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等等。2.对照粗疏要正确答题,就必须在总体把握全文(或某一段)的基础上,将选项和原文一一仔细对照,有时还应该将选项互相对照(因为正、误选项是矛盾的)。有的考生却缺乏耐心,不太细心,对照粗疏,常常出错:有些选项是对语句的理解或对事物的概括,而考生对照时,不去注意具体依据是否充分可靠,不去注意要点是否全面;有的选项是对事物、道理的判断,有的考生却没有注意其修饰、限制是否有缺漏,有变异;有的选项表述貌似正确、完美,有的考生就只凭感觉而不去原文中找依据,轻易选择;有时候选项中某几项与其他项,有质的不同,或某两项之间矛盾对立,而有的考生未加注意;有的选项本身表达就有错误,而有的考生没有发现,还在原文中四处寻找、比较这样,错误就难以避免了。3.概括失当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善于利用条理分明、要点完整、切合题意的表述。但是,有些考生却不善于抓住中心论题,抓住主旨,抓住事情的本质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抓住线索脉络或总体纲要,并且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把握不同方面。因此,答案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残缺不全,或者主次颠倒。有些题目,虽然是从某段中提出,却要综合全文或前后段才能答全;有的过渡性的问题,需要看上下文才能把握;有的解说象征意义类问题,要在比照联想中才能理解。,一、(2014四川,5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小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一、1.答案C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偷换概念,原句是“大数据”具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等特点,而并非“大数据教育”。D.“第二门”无中生有。2.答案C该项说的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不是大数据教育。3.答案D“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错。原文中说学校教育是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等,并没说“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二、(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3D打印技术”,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之所以叫“打印机”,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只不过,普通的打印机是在纸上喷一层墨粉,形成二维(2D)文字或图形,而3D打印则能“打”出三维的立体实物来。以一个手电筒为例,3D打印机能通过电脑将手电筒进行立体扫描,创建三维设计图,之后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来,只不过3D打印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国空军,他们认为,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会大幅度提高。在航空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于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一层层喷出飞机来,无疑将大大提高美国战机的制造速度。为此,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研究,不过,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型钛合金构件,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我国于1999年开始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集中开展了镍基高温合金及多种钛合金的成型研究,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激光能控制方法,所成型的钛合金及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锻件的水平,为该技,术在上述材料零件的直接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激光快速成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变型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通过对钛合金零件凝固组织的有效控制,所成型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已通过装机评审并得到应用。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型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型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项目率先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理念,使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改变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试制效率;五级成熟度管理模式,冲破设计和制造的组织壁垒,而这与3D打印技术关系紧密。快速成型系统和装备;掌握了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型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1.下列关于“3D打印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3D打印能够通过电脑对物品进行立体扫描并创建三维设计图,然后对该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层,最后“打”出立体实物。B.3D打印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不同的是,它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陶瓷等,打出的也不是文字或图形。C.3D打印技术属于增材制造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这也是它引起美国空军关注的原因。D.3D打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所有领域,3D打印机能“打”出小至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电筒,大至航空器部件等各种材质的物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3D打印技术可缩短零件制造流程。B.金属钛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胜过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运用3D技术喷出飞机来,将大大提高战机的制造速度。C.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后,就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希望将此用于武器制造,提升武器威力。D.美国由于无法解决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所以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只能用于小尺寸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零件表面修复。,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金属零件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后来居上,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系统和装备,并且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B.我国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使得我国战机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超过20%。C.我国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突出,使用该技术成型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D.我国是目前唯一掌握激光成型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技术的国家,航母舰载机歼-15的设计、制造,都与3D打印技术密切相关。,1.答案D扩大范围,“可以广泛应用于所有领域”不符合原文意思。2.答案C时间错位,据第一段“1984年美国开发出,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及第二段“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可知,美国秘密研究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在前,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在后;据第二段首句可知,选项中的“提升武器威力”理解不当。3.答案B偷换概念,“使得我国战机的”不正确,据第四段“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可知,“比例超过20%”是“先进战机”的所占比例。,二、,三、(2013湖北,68,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三、1.答案AB.不是“乡民个体之间”,应为“村和村之间”。C.“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中乡土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具体目的。D.“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错误,原文中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结合原文可知“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选择”,而是一种“常态”或“习惯”。2.答案CA.“没有隔阂”太绝对。B.强加因果,结合原文第五段可知“大家感情深厚”不是他们“从俗即是从心”的原因。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属无中生有。3.答案B结合原文可知“抽象真理”错误,第七段首句说的是“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同时,“普遍联系”也错误,第七段第二句表述为“个别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