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专题7 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0897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专题7 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 专题7 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 专题7 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七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纲内容解读,固基础助识记,一、仿写的基本要求1.结构一致仿写句子首先要做到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符合规定。结构一致不仅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子之间关系的一致。2.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3.修辞一致修辞是一种表达手段,若我们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手法,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手法。仿句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4.色调一致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哲理性和启发性。仿句的格调应与例句保持一致。,二、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构成必需条件。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4)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拟人,拟物。(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事物的强烈感情,能引起共鸣。,3.借代(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2)种类。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形象代本体,部分代整体,材料代本体。(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2)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5.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2)种类。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3)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6.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2)种类。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7.反复(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2)种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8.设问(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自问自答,问而不答。(3)作用。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文中,承上启下。9.反问(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问而无答的反问,问而有答的反问。(3)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三、几种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1.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是: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2.对偶与对比(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3.比喻与比拟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突要点探规律,仿用句式的审题要求,“仿用句式”像许多开放性试题一样,一般有“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一般明示于题干之中,隐性要求一般蕴含于阅读材料里面。仿写时,需要从“审明主旨”“审清结构”和“审准修辞”几个方面审明题目要求。1.审明主旨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根据例句,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当然其中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扬之情,那么仿写的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不和谐。,2.审清结构仿用句式大多要求句式一致,因此解题时就要关注句式的特点:如果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如果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也应一致。3.审准修辞仿用句式往往要求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常用的九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解答仿写题的方法,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象。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子与原句句意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以及短语的关系和词语搭配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修辞类题目的方法,1.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现在的修辞手法类试题,不再是前些年单纯地辨析修辞手法,而是和语言表达题相结合,如按规定的修辞手法仿句、续句、造句等,要求有了较大提高,光靠死记概念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用途及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等有一个切切实实的理解。这样,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2.审读题干,看清例句审读题干时,不仅要读懂题干的显性要求,还要吃透隐性要求,特别是题干中的暗示或限制,比如“古代先贤”就限定在“古代”,“祖国的山山水水”就限定在“山水”,“这些人文景观”就限定在“人文景观”等。看清例句是指搞清楚例句的句式、结构、内容特点、情景氛围等,为仿写或续写的句子打基础,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3.结合语境,辩证分析分析任何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语境,修辞手法也不例外,如在“他这个人平时张牙舞爪”中,“张牙舞爪”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而在“老虎张牙舞爪地扑过来”句中,“张牙舞爪”就不再是拟物了。所以,做题时必须把握整个句子或整个文段的内容,挖掘里面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千万不可脱离语境孤立作答。4.讲究形式,注重内容有些考生片面地认为运用修辞手法只要符合形式的要求即可,因而常常忽视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实际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要求形式上准确,更注重内容上的吻合。,5.表达准确,力求最佳修辞手法题目一般看似简单,实际上做好很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关注,如喻体是否恰当,夸张是否合理,对偶是否严密等。因此,答题时最好先在草稿纸上拟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读一读,斟酌推敲后,再誊到试卷上。,易错防范1.形已具而意“走”远。仿用句式题不仅要求仿写出的句子在外在形式上与原句保持完全一致,同时还要求句子在意思的表达上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有的考生只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导致不得分。2.违背话题的规定性。仿用句式题有时要求原句和仿写出的句子都要围绕同一个规定好的话题,但有的考生在解题时常偷换话题,导致仿写出的句子和原句没有围绕同一个规定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