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197937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漢字的結構和發展,【教學目的】本章講解漢字的知識與理論,學習本節,要讓學生深入地瞭解漢字的形體構造理論,即傳統的“六書”,要讓學生瞭解漢字形體的演變情況。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漢字形體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字形解說漢字意義的能力,為研究漢字與閱讀古籍創造條件。【基本概念】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亦聲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古文字今文字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簡化字,【基本理論】“六書”分別是怎麼創造漢字的?篆書的主要特點是什麼?隸書在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上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人們是怎樣給古今字分類的?異體字在形體上的差異有哪幾種情況?簡化字的簡化方式有哪些?【重點難點】六書問題隸變問題異體字問題【教學方法】講授與提問結合【所用課時】4學時,漢字的結構可以從形體演變的角度研究它的結構特點,如圖畫性、符號性,筆劃的塊面形、線條形,圓轉形,方折形,連筆、斷筆,曲筆、直筆,等等。也可以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結構特點,如上緊下松,內圓外方,畫長撇短(如右),畫短直長,撇捺宜伸(如本),上下呼應(如皇),左右避讓(如妙),等等。也可以從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結構方式,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等。這裏所談的漢字結構是指漢字造字的結構。漢字的形體和詞的本義有密切的聯繫,分析漢字的結構,目的在於探求詞的本義,以便根據本義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的引申義。,我國古代很早就產生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理論。所謂“六書”,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漢字後得出的製造漢字的六種方法。儘管六書理論有缺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的漢字,但它影響深遠,直到今天為至,它仍然是最具權威的理論。近代和現在有人曾提出三書說(如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一書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書說),卻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接受。,第一節“六書”理論,一、“六書”的來源中國文字學從春秋戰國時期萌芽以來,到東漢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這個飛躍的標誌就是許慎巨著說文解字的誕生及其“六書說”理論的提出。許慎在說文中探索了文字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其中貢獻最大的便是有關漢字結構原則的“六書說”。“六書”的說法最初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五種禮儀),二曰六樂(六種音樂),三曰五射(五種射技),四曰五馭(五種駕車之術),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九種算術)”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說法有異: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後人經過研究,認為班固的排列順序比較合理,而許慎的名稱比較合理,於是便採用了班固的順序,採用了許慎的名稱和定義。這三家之中,許慎對六書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說文解字中根據六書的理論對九千多個篆文進行了分析歸類,使六書成為我國古代文字學的一種理論體系。,“六書”的性質:六書並不是古人在造字之前所擬定的造字原則和方法,而是後人根據當時通行漢字的實際情況,分析歸納出來的關於漢字的結構條例(或曰字體分類)和用字方法。,二、“六書”的原意及例析,六書:古人總結的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種與漢字的形體結構有關,後兩種與漢字的形體結構無關。(一)象形許慎:“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即彎曲、曲折)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劃,“日”、“月”就是這種字。許慎的定義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點:(1)是獨體字(2)由象形符號構成,字形近於圖畫,所畫即為字義所表示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飾畫。即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創造漢字。,例:人、女、目、臣、自、牛、羊、木、水、申、眉、果描畫輪廓的:日、月、鳥、魚等描畫具有特徵部分的:牛、羊等人:像人體的側視形。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婦女形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改橫為直,形已失真。臣:像豎目形。字形畫順服的奴隸注視主人的一隻眼睛,本義指奴隸。,自:甲骨文像鼻子形。後加聲符成“鼻”,以表其本義。牛:甲骨文像牛頭正視形。羊:甲骨文像羊頭正視形。木:甲骨文像有枝幹根梢的樹形。水:甲骨文像流水形。申:甲骨文像閃電形,本義是電。,(二)指事,許慎:“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和“下”就是這種字。指事字有如下特點:(1)是獨體字(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號,用以指示字義。即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法。例:本、末、朱、亦、寸、肱純符號的指事字:上、下象形字上加符號的:亦、本、末等,本:金文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末:金文木上用一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朱:甲骨文木中用橫指出樹的主幹之所在,本義指樹幹。後加木旁作“株”,表其本義。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兩腋下加兩個點,以指明人的臂腋之處,本義為腋。“腋”是從肉腋聲的後起形聲字,其聲符“夜”是從夕亦聲的形聲字。寸:小篆,又下用一橫指出中醫所謂寸脈或寸口之所在。林義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識手後一寸之處。”本義為寸脈、寸口。因其距手的距離,後藉以表示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三)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意思是,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這種字。會意字的特點:(1)是合體字,由可獨立城字的偏旁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義。(2)字義是組成偏旁的意義的會合,記錄了一個新詞。即把這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讓人們看了可以體會出其意義的造字法。會意字分以形會意(包括異文會意和同文會意)和以義會意。,“以形會意”例字: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為斧的象形。本義是破木,即劈開木頭。伐:戈砍人頭。秉:甲骨文从又持禾,本義是手持禾束。男:从田从力,力像耒形。表示用耒在田間耕作的人。本義為男子。婦:甲骨文从女持帚。帚為採集的整棵植物,表示從事採集勞動的女性。本義為婦女。友:甲骨文从二又,以兩隻右手在一起表示友好相助。,“以義會意”例字:耷:从大耳,本義是大耳朵。岩:从山石,本義是山上的石崖。嵩:从山高,本義是高山。後藉以表中嶽山名。昶:从日永,永有長義,本義是日長。,(四)形聲,許慎:“以事為名,取譬(譬况、类似,指字的读音)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河”就是這種字。由此,可以看出形聲字的特點:(1)是合體字。(2)偏旁有表義的形符,有表音的聲符。即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例:杞、問、物、江、裏圖示見課本。,(五)轉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說文:“考,老也。”又:“老,考也。”由於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說文解字在釋九千多字中沒有明確指出哪些是轉注字,許慎定義又過於簡略,可以從各種角度去理解,因此從古到今對轉注的不同解釋很多,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尚無定論。例如清代比較重要的幾種解釋各不相同:(1)江聲認為“建類一首”是指說文的部首,說文每一部首下所說的“凡某之屬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2)戴震、段玉裁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說文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就是互訓的例子。,(3)朱駿聲在他的說文通訓定聲中說:“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轉注的定義,以詞義引申為轉注,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駿聲的說法,某詞由本義引申出另一意義時,不另造字,就是轉注。他認為令(說文:“發號也。”朱氏認為國君之令、天子之令、縣令之令為轉注,即引申)、長(說文:“久遠也。”朱氏認為長短之長、長久之長、長幼之長、君長之長為轉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轉注,即引申,所以舉為轉注的例字。,江聲的說法不能成立,因為按照江聲的說法,說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轉注字了。戴震、段氏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因為互訓和造字無關,同義之間就可以互訓,不需要建類一首。朱駿聲的說法同樣不能成立,朱氏把詞義引申看作是轉注,並明確說“體不改造”,即字形不改變,這就是說沒有造成新字。既然沒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無關了。直到目前為至,對轉注的解釋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沒有任何一家的解釋為學術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說轉注究竟是怎樣一種造字法,目前尚沒有研究出結果。,目前較為通行的說法是,無論轉注是怎樣的造字法,轉注字的形體肯定沒有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的結構範圍,因此有些觀點乾脆認為轉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還有些觀點認為轉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詞,例如老、考二字)現象。多數學者認為,根據許慎的定義,轉注字應有兩個條件:(1)有同一的部首。(2)字義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釋。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同部首,雖能互相注釋,不得叫轉注。,如“問”與“訊”、“殺”與“戮”是一般的同義字,而“木”與“楊”、“福”與“禍”則是有相同部首的“同類字”,均非轉注。轉注字字例如下:頂、顛:說文“頂,顛也,从頁丁聲。”又:“顛,頂也,从頁,真聲”按:“頂”,金文从頁貞聲,丁、貞上古同音易大過卦:“過涉滅頂。”虞翻注:“頂,首也。”爾雅釋言:“顛,頂也。”,(六)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是:假借字是語言中詞文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託這個詞的詞文,“令”、“長”就是這種字。不給新出現的詞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為新詞的書寫符號,沒有造字而解決了詞的書寫問題,這是以不造字為造字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漢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發展的重要表現。,許慎認為縣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詞,用命令的“令”去記錄縣令的“令”,則縣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長者的“長”和長短的“長”也不是相同的詞,用長短的“長”去記錄“長者”的“長”,長者的“長”就是假借字。許慎的定義沒錯,而他舉的這兩個例字卻是有問題的。命令的“令”和縣令的“令”實屬一個詞,屬於詞義的引申。同樣,長短的“長”和長者的“長”也屬於同一個詞,屬於詞義引申現象。因此後人多對許慎的例字不夠滿意,在說明這個問題時重新舉例。詞義引申,字形並不改變,本義和引申義之間在意義上有聯繫。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同,而意義上沒有聯繫。,假借字字例:“耳”說文:“主聽也,象形。”本義是耳朵,古籍中假借為句尾語氣詞,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技止此耳!”“耳”是“而已”的合音,相當於現代的“罷了”。“耳”本義不廢,與假借義並行。東:象囊橐之形,借為東方之“東”。易:象有腳之蛇,即蜥蜴,借為難易“易”。其:甲文象箕畚之形,即“箕”的古字,借為虛詞。,何:本義是負荷,擔,借為代詞。莫:說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為虛詞。然:本義為燃燒。說文:“燒也。从火,肰聲。”借為虛詞。汝:本義水名。借為人稱代詞。我:甲說文:“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手。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為人稱代詞。,三、“六書”的貢獻及局限,“六書”是漢代人根據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六條造字原則和具體的造字方法。“六書”是以小篆為物件分析總結出來的,由於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雖然不少古文字用“六書”涵蓋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還可以用“六書”的方法分析。“六書說”抓住漢字“表意”這個根本特徵,基本上反映了漢字構造方式的客觀實際,對通過字形的分析來理解本義,對把握字義的演變線索,對創造新字,都有重大意義。可以說,“六書說“為中國文字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給古文字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同時,也應看到其局限性:第一,六書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結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釋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釋今文字。第二,“六書說”不夠明確,歷代的理解雖說大體相近,但也有不少歧異之處。為了完善漢字的結構理論,後代的學者試圖突破六書理論的框架,作了許多改造六書的嘗試,下面是影響較大的各種學說。,(一)戴震“四體二用”說“四體二用”說是清代學者戴震首提倡的,這種學說,承認“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字體構造的法則,而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這一學說在學術界影響極大,儘管仍有異議,但事實上已為大多學者所接受。“四體二用說”在傳統語言學中,對破除望形生訓的陋習,引導人們因音求義,透過字去把握詞,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就文字結構理論而論,“四體二用說”並設有什麼新的建樹。,(二)唐蘭的“三書”說,1935年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批判了六書說,提出了三書說,創立了關於漢字結構的新理論。唐氏把漢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類。唐氏之說,對傳統理論是一個衝擊,對文字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因為唐氏三書並沒有給非圖畫文字類型的以義會意的會意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確,難以把握。,唐蘭(),浙江省嘉興縣人,自學古文字成才,年到年輾轉于各大學教授古文字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年調至故宮博物院,後升至副院長職。,(三)陳夢家等人的“新三書”說,陳夢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辭述的“文字”章裏,描繪甲骨文字的發展過程,附帶談到整個漢字發展的問題,把漢字分為象形、假借、形聲三種類型。劉又辛先生在發表于中國語文1957年5月號的從漢字演變的歷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把漢字發展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形意字階段,這個階段的文字以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字為主,時間的下限當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個階段叫做假借字階段,這個階段的文字以假借字為主,時間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到秦朝統一;第三個階段叫做形聲字階段,從秦漢到現在,漢字以形聲字為主體成為定型。,裘錫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學概要中,認為陳氏“三書”(象形、假借、形聲)說是基本合理的,但應把象形改為表意,假借不應該限制在本無其字的假借的範圍裏,應該把通假也包括進去。陳夢家等人的“新三書”說,總的說來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較合邏輯,比“六書”說簡明。但是漢字有一些不能納入六書的文字,同樣也有一些不能納入新三書的文字。,(四)平面結構和層次結構,當代的學者就漢字的結構又提出了新看法,一般認為漢字由有限的形素組成數以萬計的單字,有兩種不同的組合類型,分別稱為平面結構和層次結構。(一)平面結構由三個以上的構件一次性集合而成。這種如器、暴、歸等字即為平面結構,它們均由多個構件一次性集合而成,分不出組合先後層次。漢字裏平面結構的字較少,其構意的體現要有兩種類型:(1)把多個意義資訊集在一起來表示總的字義,如解、歸(从堆从妇省)等。(2)圖畫式的組合。甲骨文的叟和蓐就是通過對實際物象的描繪來傳達“搜尋”和“除草”之義。,(二)層次結構由形素基構件分作若干層次逐步累加上去而構成。即:組合方式為兩部件組合,可以有若干個層次。大多數漢字採取的是這種多層次組合方式。有一些字,屬平面組合和層次組合綜合構成,如楷書的“懈”等。,第二節形聲字的結構與漢字的部首,一、形聲字的結構形聲字的六種形體結構:左形右聲江棋詁超(基本結構)左聲右形攻期胡邵上形下聲空箕罟苕上聲下形汞基辜照內形外聲辯哀問閩內聲外形閣國固裏特殊結構:勝、徒二、漢字的部首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對聲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統領的字而言的。許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說文解字用了540個偏旁作部首。,第三節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章草)草書(今草、狂草)楷書行書(行楷、行草)漢字的歷史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文字階段,它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文等;二是今文字階段,它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一、甲骨文,甲骨文: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目前發現的主要是商代的,也有少量的是周代的。因而“甲骨文”一詞通常特指商代的甲骨文。亦稱“契文”、“書契”、“龜版文”、“龜甲文”、“殷虛文字(書契)”;“貞卜文字”等。殷墟:我國商朝後半期的國都廢墟,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帶。商朝第十二位國君盤庚約於公元前1300年遷都於此。周武王滅商之後,變為廢墟。主要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形體特點:(1)保留著原始文字的痕跡;(2)字形結構尚未完全定型一字多體、繁簡不一;(3)書寫款式不甚嚴格可正可反,可倒可斜,大小不一;(4)筆劃細瘦,筆勢方折。,二、金文,金文:指鑄刻在金屬器皿上的文字。商代已經出現,西周時期最為常見。因此一般所謂金文,主要指商周銘文。從時限上說,金文和甲骨文有交叉,大概甲骨文的出現略早于金文。因出土的有銘文的金屬器皿多為鐘鼎,故又名“鐘鼎文”。它始于商,盛于周,至漢代時還頗為流行。金文的形體特點:(1)字形結構與甲骨文大體相仿,但較甲骨文趨於定型、統一。(2)有相當一些字象形意味很濃。(3)筆劃粗壯,體勢圓潤。,金文西周大盂鼎銘文西周初期青銅器,高約1米,重1535公斤,銘文19行,291字,記載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對盂的賞賜,金文西周牆盤,是盛行于商周時期的一種青銅器盥洗用具,上面多鑄有銘文。牆盤銘文,1977年春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境內。銘分兩段,前段稱頌西周六世先王及時王的業績,後段列史牆家史,銘為史牆手筆。,金文欒書缶,三、篆書,篆書: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創造的筆劃圓轉的漢字形體。秦統一之前的篆書稱為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秦統一之後經過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書稱為小篆。大篆通過說文解字和春秋時的金石器物流傳至今,說文解字中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秦公鐘、氫公鎛、秦公簋上金文是其典型代表。籀文,傳說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太史籀所編史籀篇上的文字。史籀篇原有十五篇,為四言韻文,是史管教學童的書,東漢建武時亡失六篇,到晉時全部散失,僅說文解字收錄有223字。,石鼓文,是東周時代的秦國石刻文字。所謂石鼓,是十塊鼓形石,故稱石鼓;又因四周刻有歌頌狩獵之事的四言詩,故又稱獵碣(碣,特立之石,方為碑,圓為碣)。石鼓發現于唐初,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原石上共有六百餘字,經磨損和風化,已殘缺不全,宋拓本上全字僅465字,石鼓上不過321字。篆書的特點:筆劃圓轉,字形內聚包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是大大地增強了,石鼓文,因文環刻在十塊鼓形石上,故稱“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文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嶧山刻石(小篆)又稱“嶧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為頌秦德而立。嶧山刻石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四、隸書,隸書:也稱隸字或佐書,是在戰國晚期的秦國以篆書的草率寫法即俗體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較篆書簡便易於書寫的字體。這種字體開始時專供秦代的徒隸即獄卒使用,故稱隸書。因為在秦代是輔佐篆書之不足的一種輔助字體,因而又稱為佐書。隸變的意義: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稱為“隸變”,也叫“隸定”、“隸古定”等。隸變之前的漢字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字稱為“今文字”。,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是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它把小篆圓轉的曲線變成了方折的筆劃,使漢字的形體變得平直方正,並大量改造與簡化漢字的形體,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五、草書,草書,是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今文字字體。草書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從漢字發展的全部歷史來看,任何一個階段的文字都有正體和俗體的不同,而所謂俗體,正是正體的草率形式,例如甲骨文其實是商代金文的草率形式,秦隸是篆文的草率形式。草書由於難寫難認,不便於使用和流傳,加上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漢字的結構體系,使其失去了交際的作用,故一直是輔助字體,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藝術品供人欣賞。草書由於筆劃比其他字體簡單,故對後來的漢字簡化影響很大。今天所用的簡化字中就有許多草書楷化來的變體字,可見草書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六、楷書,楷書,是由漢隸經過簡省演變成的一種字體。本名正書或真書,唐以後改稱現名。楷,指法式,即規格整齊,可為楷模的意思。關於楷書的產生原因及其時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意見。楷書的主要特點是形體方整,橫平豎直,筆劃清楚。楷書同漢隸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書比漢隸簡化,隸書有的還殘留一點兒篆書的結構、筆劃,而楷書卻沒有了。二者主要區別在於筆形不同,漢隸長橫有波勢,而楷書沒有,漢隸的長橫和捺最後要上挑,而楷書則不然。,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七、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東漢末年,盛行于魏晉,直到今天,還是日常寫信、記帳、記錄、起草文稿等時運用得最廣泛的手寫體。行書的特點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筆劃連綿,各字獨立。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均各有一定之規,唯獨行書,卻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寫得規矩一點,楷書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寫得放縱一些,草書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晉人王羲之,歷代推為書聖,公認其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漢字形體演變的兩次重大變革:一是由篆變隸(通常叫隸變)。二是由隸變楷。,第四節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通假字,一、古今字古時字少,常用一個漢字兼職記錄多個義項,後世為理解書面語言時不產生歧義,常為這種兼職字所記錄的某項意義再造新字,新造的字與原來兼表意義的字合稱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來兼表意義的字是“古字”。古今字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形成古今字的原因有二:1、同音假借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1)為本來意義造字:北背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廚子燉熊掌沒有燉熟)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齊風東方未明)(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是起早就睡晚。)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2)為假借義造字: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躲避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開闢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寵嬖(跟善辩邪僻bianpi的人交朋友,跟當當面恭維背後譭謗的人交朋友,跟花言巧語bianning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與爭。(左傳昭公十九年)偏僻(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因為靠近中原;而楚國偏僻狹小,所以不能同晉國爭雄。)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譬如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卒猝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2、同源分化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1)為本義造字: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責債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2)為引申義造字: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兩次傷害敵人,不擒捉頭髮花白的敵人。)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竟境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反返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景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天下人像浮雲一樣聚集起來響應(他們的號召),(大家)擔著糧食像影子隨形那樣跟著(他們起來造反).)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西元年)知智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詩說:“悠閒啊多麼逍遙自在,聊且這樣來度過歲月”,這才是聰明啊。),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唱倡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說悅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二、異體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完全同音同義,就叫做“異體字”。異體字是因為不同的時間與地域造字而形成的,異體字的存在也與人們寫字時求新求異求美的心理有關。緣由多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造字法不同: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差異,如:埜野,岳嶽,岩巖,災、灾烖,泪淚,羴羶,馽縶以上各例中,橫線前的漢字屬於會意字,後面的是形聲字。,2、同是形聲字、形旁不同:歌謌,歡讙,嘆歎,雞鷄,溪谿,遍徧,睹覩,跡迹,侄姪,暖煖、聲旁不同:啖啗,蚓螾,杯桮,跡蹟,線綫,繡綉,猿猨,俯俛,褲袴,掩揜、形旁、聲旁均不同:訴愬,剩賸,迹蹟,村邨,、形旁、聲旁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期朞,慼慽,裡裏,和咊,闊濶,群羣,峰峯,雜襍,慚慙,概槩,有三種情況不能認為是異體字:其一、意義相近,後代讀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義廣狹不同的字。如:遊(“遊”的本義是關於行走的,“游”的本義是關於水的,但凡關於行走的“遊”都可以寫作“游”,反之則不然。)、酤沽(“酤”的物件只能是酒,“沽”的物件不僅是酒)其三、偶爾通用的字(用字時的通假字)。如:剝撲、蚤早,三、繁簡字,一個字的繁體與簡體字合稱為“繁簡字”。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漢字形體的繁簡問題自古就存在,我們現在所說的繁簡字,繁體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體字,簡體字指的是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佈的簡體字。一個字的繁體與簡體也是異體字的關係。,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1、使用古體字,如:採采,雲云,捨舍,氣气,從从,網网2、使用古代的異體字或俗體字,如:禮礼,趕赶,無无,棄弃,萬万,燈灯,辭辞,遷迁3、省簡一些部分,如:聲声,廣广,飛飞,標标,燭烛,婦妇,習习,點点,4、同音替代,如: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幹、榦、乾干5、草書楷化,如:辦办,書书,學学,東东,門门,為为,樂乐,當当,盡尽,歸归6、符號替代,如:鷄鸡,鳳凤,歡欢,嘆叹,對对,戲戏,鄧邓,這这,樹树,聶聂,轟轰7、新造字,如: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滅灭,寶宝,四、通假字,漢字使用過程中一種同音假借的情況。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音义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久借不还与暂借。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2、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例1中的“蚤”借用來表示“早”,二者讀音相同;例2中的“歸”借用來表示“饋”,二者讀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來表示“慧”,二者讀音相同。在閲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辨別通假字。,為什麼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並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並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範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後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至於有的典籍書已亡佚,後來只能根據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之時,也容易注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