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学校诸种关系.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19643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学校诸种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学校诸种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学校诸种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学校诸种关系,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后来形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定论。今天,当我们把这个定论用在关于我国的教育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的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德育与智育,接受式与活动式的论争中,我们是否可以问一声,鱼和熊掌真得不可兼得吗?我给出的回答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德育与智育,接受式与探究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此长彼消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关系,即鱼和熊掌能够兼得。,一、德育与智育如影相随,相得益彰,须夷不可分离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不想从纯理论的角度去阐释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关系,我只想介绍在我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在教育教学一线做出突出业绩的两位同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位是北京市普通完中二十二中的孙维刚,他把入初一时大多数学生未达到区重点的40名学生,六年后,55%送进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97、5%送进了重点大学,100%送进了本科大学。他是怎样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又是如何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呢?,他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他强调,思想品德对一名学生来说,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因此,德育在他的工作中居于首位,但抓德育决不是孤立的,抓德育更不能走形式,贵在抓出实效。他的想法中包含三层意思。1、德育是智育的基础。(1)高水平的德育工作,使学生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产生学习的动力,人生的目标愈远大,为了祖国的美好,为了民族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类的进步,学习的动力就愈强大。,近些年来,人生价值取向,社会道德观念的纷争不休,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有的干部和老师,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时,常常只从考上好高中,考上大学,来鞭策同学们。考上好高中,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到这里,不再往下说了。但学生是要往下想的。或者有人就说明了,挣钱多,工作环境舒适。我不赞成这样“劝学”。一方面,努力学习是为了个人多挣钱,图轻松,太渺小了;同时,这样的动力也太脆弱了,社会上很多人没文化也挣大钱。还有,从小就讲就想着将来多挣钱图轻省,不是好苗头。,所以,高水平的德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为智育素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的动力。(2)保障良好的学习秩序和环境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1962年9月,他来到22中当了老师,一个月下来以后,他最大的体会是,如果让他再回到中学时代,上课一定一句话也不说了,一定规规矩矩地遵守纪律,不妨碍别人听讲,不影响老师教课。其实,上中学时,他们班有不少这样的同学,而他与同学是有差距的,现在回想起来,他深深地佩服他们,佩服他们比自己道德高,能为别人着想。人人为别人着想,教室里安安静静,课堂教学的45分钟,才能100%的利用,特别是自习课的45分钟,才不会白白浪费,2、德育是智育的归宿的含义。他的本意指,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将更多地为人民做贡献。如果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为何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更而甚之,为害社会,这时,智育再“成功”,也是毫无价值的。抓德育的实效,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3、德育和智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它们互相制约,抓哪一项都要花去时间和精力。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知识长进,使人易于了解社会和确定人生方向;境界的高尚,修养的超凡,他的决心和毅力也将非凡。这样,学习道路上的困难,就不会使他气馁,同时,思想道德正派的人,他在学习上有真正的建树时,才有益于社会进步,他自己也会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两个侧面里,德育的权重是更大的,是决不可轻视的,在学历教育阶段,尤其是这样。因此,从建班伊始,就和家长们达成共识,从学校到家庭,整个六年,都把实实在在的抓德育放在第一位,始终如一。一位家长在一家报纸上写文章,说,孙老师开家长会,都是把同学们学习成绩写在后面小墨板上,把同学们品德表现写在讲台的大黑板上,而且先讲德育的情况,用一大半时间。还有一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听过我们班第一堂数学课,她后来在报上写道,这堂课孙老师给这些12岁的孩子们留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从今天起,咱们家倒脏土的事,请你们不要管了,全归我。2、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今后,我吃饭用的碗筷,我自己刷。大事小事,我们第一看重的,是让孩子们心灵上迸发出美丽的火花;以此,涤除思想上的污垢。,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一年里要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地讲学,但他的学生在初二时参加初三的升学考试,居然可以名列盘锦市第一名。他认为:很多人平庸,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只是昏头昏脑地活着,不知道追求什么。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低,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教师学,过两天为了对付考试学,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室里坐着,被老师逼着不得不学。要取得好成绩,就应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也有的说是学习动机)。,革命家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只是随波逐流,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他认为:学生要树立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理想远大的人,学习目的才高尚,学习动力才持久。理想远大的人,活得才开朗、豁达、乐观、有为,学生应从小树立为祖国学习的远大理想。他指出:近年来韩国的经济腾飞举世瞩目,而韩国人的爱国热忱更令人惊叹。没有人强制,没有官方约束,韩国人竟都以买国货为荣,在韩国,尽管欧美产品比比皆是,但价格最高的都是本地产品,在韩国街上跑着的都是韩国车,甚至韩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仍然买韩国车,韩国人的这种爱国热忱也和他们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韩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身土不二的教育,吃本地饭最好,穿本地衣最好,用本地产品最好。在韩国的学校,不会唱国歌是一种耻辱。韩国国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用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把身心和忠诚献给她,不管面对痛苦还是欢乐。它一字一句铭刻在每个韩国人、包括孩子们的心头。新加坡要求学校:教导学生深谙国家生存的大道理。“让他们学习如何在新加坡这块土地上求生存。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亲自为莱佛士女子中学新校舍主持开幕典礼,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学生们应该:除了个人权利与期望之外,也须负起国家的义务和责任的,了解作为一个国家,新加坡即使蓬勃发展也会受到永恒的限制,并有它的脆弱性。这样的教育使新加坡的孩子们经常把个人利益统一起来考虑,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仅以卫生为例,孩子们不仅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还自觉向大人们宣传,新加坡成了最干净的国家、路旁长凳都一尘不染。,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二、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融合中谋求学校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历来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从传统教育质量观看来,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当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但是这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与尺度的错误观念,却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以至于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压向学校,压向教育界,使教育内部陷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之所以导致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历史的原因: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所形成并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基础。中国封建王朝自隋唐以来就开始了以科举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及儒家所倡导和推崇的人生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既读书就是为了博取功名的成就观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对当代人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形成了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根源。,二是社会的原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虽然表现在学校中,但是根子还在社会,特别是在作为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中,因为子女的成长与出路,直接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因而家长的期待以及亿万个家庭所共同形成的社会舆论,汇成了对学校教育产生十分重大影响的社会力,因此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化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三是教育内部的原因: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已经深深置根于民众心理之中,加之各级各类的重点学校已经形成,追求进入重点学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此,在教育内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一个学校把升学率搞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相反,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几年上不去,就会“一丑遮百俊”,具体到我们转制学校,就会出现优生外流,招生困难,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四是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重点高中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了惨烈的升学竞争;二是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人们通过读好大学、拿高学历以利于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心理动因不断强化;三是一考定前途、一考定终身的中高考考试模式,纵使多少人都深恶痛绝,但谁又能摆脱中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不管你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只要你分数达不到,享受理想的教育资源的愿望只能是梦中黄粱!这条无形的升学率的锁链,锁住了学校、锁住了教师、锁住了学生,更锁住了教育,致使我国的教育在双基教学方面虽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但在决定一个民族发展潜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却远远地被甩在了后面,长此以往,我们可能失去的不但但是健康的教育,失去的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失去的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顺应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主动而充分的发展。其本质特征是:1、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的不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淘汰教育,而是立足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教育。-口号是:不放弃一个学生。2、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和尊严。-口号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3、全面性。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既要保证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性优长;二是指对学生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双允许群体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口号是:让学生全面发展。,4、发展性。一是指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智能力,承认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他们的能力都处于发展之中,发展的快慢和程度存在着差异性,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上海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大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上海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开始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建构与实践探索。二期课改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五条课程理念、四条课程设计思路和七条改革要点和四条课程实施策略。我总结起来,上海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有四条: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和上海特点的基础性、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体系;二是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三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和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对全球未来发展的展望,提出了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三大课题,并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学习、求知,学会工作、做事,学会合作、共处,学会生活、生存。,国家根据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一面是来自传统、社会和家长的希望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法规要求和社会发展大势的要求。作为我们具体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层学校,在这两难之中,应如何应对?我们能否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呢?我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水火不相容。第一:从理论上讲,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素质教育。广义的教育概念,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查自教育大辞典)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自然应是培养、提高中国公民素质的教育,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虽几经变更,其基本精神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因此,只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能够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功能(如发展人的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选择功能)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以及人们对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教育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具体说来,有两种行为模式偏离了教育方针。一是全面教育,重点发展。这种行为模式,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全面,而在教育质量却突出了“可检测性”强的智育,使作为重点的智育成为学校工作的全面。因此,全面教育沦为形式或口号;,二是全面促进,全面提高。这种行为模式是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高标准、高要求,用高消耗换取高质量,由于学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这种主观设计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在难于全面实现的情况下,教育内容的内部张力又向智育倾斜,最终导致了全面促进,畸形发展的客观效果。因此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异化,是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应试教育只要在追求智育的同时,能够全面地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培养,我们就能够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与误区。第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也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也并不是不要升学率。从基础教育的任务看,除了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外,还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所以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是顺理成章的。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什么途径去获得高的升学率,是搞应试教育还是搞素质教育。可能会有人说,谁搞素质教育谁的升学率就下来,谁就倒霉。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和错误的。例一: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例二:辽宁盘锦的魏书生。例三:江苏的洋思中学例四:安达四中搞自学辅导教学。例五:沈阳鞍山一中搞主动发展的整体改革实验,三年一个周期后,其升学率100%,1995年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由1992年的46%上升到76%,无数实例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即使在升学考试上也是优于应试教育的,第三:应试教育也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因素。无论中国或国外,大学都是经过考试录取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考试是入学的必经途径。比如哈佛大学,不但入学考,而且每个学期也是严格的考,而且每个学年都要通过考试淘汰1%的学生,4-5年就要淘汰将近二十分之一的学生,这比我国的应试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的大学、韩国的大学也莫不如此。为什么采取考试来选拔学生?这是因为考试虽然不是择优的唯一方式,但的确是最公正的方式。人们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能找到比考试更好的或曰更公平的选拔方式。考试制度显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弊端最少的方法。如果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着司法的公正,同样可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最大程度地体现着升学资格的公正,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教育的方式未见得一受应试的导向,身处其中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一定会大大降低。一个学生的应试的心理素质和智力资本难道不也是综合素质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吗?例一:体育比赛、音乐比赛、各种吉尼斯纪录都是考试。例二:国家领导人也是通过应试制度考进大学的。(名牌大学),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德藩指出: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广泛实践与反思的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质上使基础教育反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全面、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我认为这段比较精当地阐释了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因此我个人认为:玉华中学面对着社会和家长的对升学率的高度关注,我们必须保证一流的升学率,否则学校就难以生存,而要保证高升学率,靠加班加点,师生苦教苦学也只能是权宜之计,撑了一时撑不了永远。玉华中学要生存的更滋润、更从容、更有品位,就必须求创新,求发展,用发展为生存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统帅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1、树立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观。我们仅有高的升学率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要保证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保证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既使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和谐发展;也就是既要对学生的现实升学负责,还要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因为没有高的升学率,就不会有更多的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就不会有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就没能为家长和学生更好的服务,而仅有高的升学率,但没有为学生没有打下牢固的德育基础和身体基础,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有些还会是致命的隐患。(如马加爵事件、清华学生泼熊事件、留美博士枪杀导师事件等),2、统一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了深化素质教育,二期课改提出了三种课程的理念。然而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在三种课程中所在的比例还是相当有限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标准明确规定:6-9年级探究课所占总课时比例为5.3%,拓展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科拓展课程所占总课时比例为20.7-22%,其中知识类占10.7-12%,技能类占10.011.3%;另一部分是社会实践,每学年安排两周,约占总课时比例为5%。因此探究课和拓展课程所占总课时比例为31%-32.3,不足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而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探究课和社会实践课仅占到总课时比例的10%,因为拓展课基本上也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试想,90%的时间不搞素质教育,只靠10%的探究课和社会实践课时间搞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能保证质量吗?因此那种认为素质教育只能通过非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谁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是和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意相背道而驰的。第二、国家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程本身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了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安排了体育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安排了美术课和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安排了劳技课,而且这些课所占课时为总课时的27.5%,是探究课和社会实践课课时的将近3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首先老老实实地把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上足、上好。那种扔掉课堂教学而去通过活动搞素质教育的做法是国家的课程计划所不允许的,进而说是一种违法的行为。,3、素质教育的教学观的核心观点:第一:教学必须着力于为学生打好基础,着眼发展。抓牢、抓好德智体美劳最基础的东西。强调基础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发展与创新才会成有源之水,有根之木。第二:教学应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过程与方法也开始关注,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关注不够。事实上,学生学不进去和在学习中感受到压力的原因,常常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即他对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缺乏兴趣。我们也发现,凡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教育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凡是调动不起来学习兴趣的老师,教育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例1:美国有一所创建于1917年的著名中学道尔顿中学,它座落在美国纽约东89街,因其培养的学生全部上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而被称之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二:在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有一位物理老师何文浩,1996年他所教的学生有三分之一考进了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8年中,有37名学生在国家物理竞赛中获等第奖。有人问何文浩:“你教的学生成绩那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绝招。”他说:要说绝招,就是因势利导,首先让学生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句话,谁都会说,但落实到行动上就有了难度。一个好老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在想什么,都能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后,再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出色。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情感的调动和发展。没有学生情感的投入,学生的情绪就不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处于亢奋的状态,学生的潜能就不会得到最好的开发。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并在你所教的学科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求知的乐趣和幸福的感受,还有思想与灵魂的陶冶与升华,第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课改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教学信息显示形式多元化,使学生的学习感官多多元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具体、生动、形象地直接诉诸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但有利于学生情感、思维的和谐发展,而且使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成为现实。2、创设课堂探究性学习情境多媒体的信息处理与图像输出功能,以生动的动态形象信息来揭示复杂的用语言难以描述的过程,深刻、细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极有帮助。3、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与视野每个教室都可以即时上网的优越条件,不但使远程学习成为现实,而且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浩瀚的信息资源,师生可以突破书本,突破课堂,走向现实,走向社会,走向更鲜活、更丰富的知识世界,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昂的学习的热情、更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三、接受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就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伯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焦点。我们必须统一这样的教学认识: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的教育的优势在于基础扎实,劣势是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其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教轻学、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传统所造成的。居老师上次讲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他介绍的八种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教学很有指导价值:象质疑、析疑、解疑、释疑式;设计、活动、感悟式;情境、问题、探究式;设计、体验、操作、探究式;自读、质疑、探究、领悟式等。,-目的就是设法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成绩上,更在学习的能力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应该讲得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特别到了初三更不能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让整个课堂在探讨的氛围中热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兴奋起来。可能有的老师说,学生教了多少遍都不会,他自己却能学会?事实上学生有着巨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的自主学习的潜能。例一:01年9月中国教育报报导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十年学生的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们的做法是:每堂课老师只讲4分钟,其余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不,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升学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功课都是教师抽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习题。老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也不是教师去教,而是教师对学生做的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的由老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老师讲解和演示。,-当然这项改革也不能一轰而起,我们要通过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研究课题实验,在三位名师居志良、奚根荣、周逢的领衔指导下,组成各个学科的实验小组,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例二: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从60年代开始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至83年,已经在全国二十五个省市有5000个实验班,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实验教材被列为国家可通用教材。实验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优生更优,差生大量减少;二是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三是自学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四是各学科全面发展。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以下优势:第一:减轻学生负担。由于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阅读课本和完成练习、作业,因此减少了作业量,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课外做提高的题。第二: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很难解决,一班学生有上中下之分,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理解能力差,老师很难全面照顾,而自学辅导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三:前面提到的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认为: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提出一个具体的措施:每个孩子都要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把各种活动安排在时间表上,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去完成。他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关于安排时间,并能按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将来就一定会是个成功者。,为什么提倡自学能够解决差生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阐释了他的研究成果:差生和优生的真正差距是在智力背景即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极小的知识量也会力不胜任的”。他指出:“负担过重的现象只会在智力劳动存在片面性,学生只是一味进行背诵况下才产生。”因此转变差生的基础工作在于让差生建立广泛的智力背景,使差生获取广泛的课外知识。差生参加的活动越多,他的学习负担也就越轻。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我们:消灭负担过重现象不能靠机械地缩减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而要靠学生丰富那个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那种让差生死啃书本,不求拓宽知识面的做法只能使差生永远落后于学习集体。他指出:不能让学生按教科书死背然后重述背熟的东西。”老师应教会差生学习,使他们有牢靠的学习技能。有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就会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为自我提高,建立广泛的智力背景打下基础。,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衷心希望全校教师把教育作为自己挚爱的事业,作为自己不懈求索的科学,作为自己不断完善的艺术,在成就学生成功的事业中成就自己的教育成功!在成就品位卓然的启秀实验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人生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