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95229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晚清诗人丘逢甲曾经写过一首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应该写于()A1893年 B1894年C1895年 D1896年解析“割台湾”指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等给日本;“去年今日”说明此诗写于1896年。答案D2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解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排除B、C两项。答案D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解析19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张謇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答案A4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解析“政策创新”指引进西方技术,“体制创新”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发动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其内在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答案C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被迫调整工商业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感甲午战败之辱,以“实业救国”为旗帜,掀起了兴办工商业的高潮;列强的进一步侵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C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公车上书”的史实。这场运动的时间是1895年,领导者是康有为等人,地点是北京,但参加者并非“各省官员”,而是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答案C7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民族危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西学的传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难形势下,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并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当然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答案D8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根据这个原则,早期维新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架起了桥梁C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将理论付诸实践,形成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解析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维新派著书立说,介绍西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但早期维新派并没有将主张付诸实践。答案D9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洋务派提倡的“中体西用”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答案D1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A BC D解析依据关键词“公养”“公教”等可判断正确;依据“专门的技术训练”可判断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11110多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C要革命,不要改良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解析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是目的,“养成新的国民”是手段。梁启超意即使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调动和发动人民的积极性,最终是为变法寻找依据。答案D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解析材料比较了中日两国考查欧洲的不同侧重点。中国侧重于器械,日本侧重于官制(制度),并据此指出这是日中两国的“强弱之源”。因此其根本意图在于借鉴日本的经验以进行政治变革。A、C两项属表面现象,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13下列各项中,连接不正确的是()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宣传托古改制B梁启超变法通议阐述变法的必然性C谭嗣同仁学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D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解析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改制的先师,意在托古改制。新学伪经考则是其反对统治者恪守祖训的文章。答案A14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提出:“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其主张实际要求建立()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政体解析“皇上为元首”“军机为政府”说明皇帝与军机处(政府)实行权力的分离与制衡,这种体制为君主立宪制。答案B15“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材料表明胡适接受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并把生物进化的法则用于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实行制度改革。答案D16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人民改革政治。答案C17“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段史料主要说明了()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得明显成效B变法立新不破旧导致人浮于事C裁汰冗员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D变法过程中地方阻力相对比较大解析根据关键信息“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结合百日维新的内容,应该指的是裁汰冗员,这导致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答案C18“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该材料()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材料反映了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不注意改革的后果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导致了变法“造成混乱”而失败,说明其配套措施不完善。材料是对变法的客观评述,A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在于其阶级局限性,B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变法妨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未提及“人民群众”,排除C项。答案D19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C D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因此错误。答案C20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解析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和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归纳出康有为变法的外部因素和主观动因,但全面认识康有为变法的历史背景,还应把康有为变法放在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等方面做深入的思考、挖掘。第(2)问答案要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全面分析概括。“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贪大求全;“几年吃”的东西“在三个月之内”“全给它吃了”,体现了急于求成;唐才常、黄遵宪反对,翁同龢斥之,光绪帝毁版,体现了内部分歧;顽固派坚决反对和“失业者万人”,体现了树敌过多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中国全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4分)(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解析题中材料一、二、三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失败的主要因素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概括。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2)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任答两点即可)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郑侠上书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力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两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丈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宋史卷三二七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安石在变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2)材料二中赵翼认为王安石“新法害天下”,你认为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3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4)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以上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中找出共性、归纳启示。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所学和材料提取信息即可。答案(1)困难:守旧势力阻挠;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用人不当;自然灾害。(任答3点即可)(2)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王安石变法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3)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反对势力强大。(4)启示:改革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任答2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