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9818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专题微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练中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_(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_(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二)边塞军旅诗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写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练中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穷边词(其二)姚合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答:_(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三)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练中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联对_的慨叹。(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答:_(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再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答:_答案(1)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2)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3)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任用。(四)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首先,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再次,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练中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关月:关塞上的月亮。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字的表达效果。答:_(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答:_答案(1)“孤”字是本诗的“诗眼”。“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2)“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途艰险,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五)送别怀人诗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虚实相生,比喻,衬托、烘托。练中悟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阴虫:蟋蟀。(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寂和惆怅。(2)诗中的“实”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六)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练中悟6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汤式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注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答:_答案(1)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鼓声易使人发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更易激起人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解脱,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作者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写出两方面即可)解析(1)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一千里”是从空间上说的,“数日程”是从时间上说的,这样开头两句就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描写与故乡的遥隔,从而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一切景语皆情语,题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它是作者心声的写照。回答本题,要结合鼓声、浪声、钟声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它们在曲中所起的有关作用来回答。(七)即事抒怀诗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作者感慨的事。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练中悟7(xx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_(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_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作者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对应“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衬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题材类别主要手法情感术语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边塞军旅诗对比衬托建功立业从军报国穷兵黩武思乡念亲视死如归苦闷彷徨怀古咏史诗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孤独惆怅借古讽今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缅怀英雄功业无成失意绝望借古抒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志不得伸壮士暮年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志趣高雅送别怀人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关怀情深意笃羁旅思乡诗虚实结合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孤寂落寞(说明:即事抒怀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中。)二、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古诗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地进入诗歌的语境。(一)变“性”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出于以下需要:第一,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的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三)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练中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注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_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练中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了解开头的内容。(二)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思路:诗词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试以201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练中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a“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练中悟3(xx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b“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练中悟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解析“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c“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练中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_答案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d“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练中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_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类的关系: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练中悟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_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练中悟8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答案A解析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情。2反复品读关键语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主旨。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情感语言”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练中悟9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答:_答案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借助2011年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1)、(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知识储备8读懂诗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特殊词语1不那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n s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2处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等闲(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4风流(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5会应当。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6浑简直,几乎。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7将(1)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2)读qin,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8可堪哪堪,怎堪。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再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可怜(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10肯(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11阑干(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12来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3漫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14那堪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15弄(1)用手把玩,戏耍。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2)玩赏。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16傍旁边。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17凭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18其(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19却(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0忍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21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22煞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23生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24无端无因,无缘无故。如: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苏轼红梅)25无赖(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