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练(六).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610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练(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练(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练(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周周练(六)北岛诗选读回 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红帆船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星星 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五色花 在深渊的边缘上, 你守护我每一个孤独的梦 那风啊吹动草叶的喧响。 太阳在远方白白地燃烧, 你在水洼旁,投进自己的影子 微波荡荡,沉淀了昨日的时光。 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残, 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北岛 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基础梳理(常态训练小步跟进)判断修改病句 2(四)关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常见的杂糅句式:1、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2、以即可以为宜;即可3、是为了为目的的以为目的的;是为 了4、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5、由于下由于;在下6、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7、经过下经过;在下8、出于决定的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9、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10、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是原因11、有组成有;由组成12、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13、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于; 是十分重要的14、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15、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16、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17、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举棋不定。此类语病的特点是,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这是由于的缘故”和“这是由决定的”套在一起而成。改“由于”为“由”即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壮举是表现”“壮举背后是”两种句式套在一起了。去掉“背后”或“的表现”。)2.藕断丝连。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力量”在前部分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部分,又使它做了后部分的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乱了。)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学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划线句子既作了前一句子的宾语,又作了后一句子的主语。)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观摩庭审”的主语无疑是“我们”,但接下来的“对我们”的主语显然不是“我们”,这种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的混乱,删去“对”。)中国人民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中国人民”这个主语没有陈述的内容,后面又换成了“革命”,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混乱。可把“自从”放到句首。)4.反客为主。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包围了,歼灭了无数的匪军。(“被游击队包围”的主语应该是“匪徒”,但“歼灭”的主语是“游击队”句子结构混乱。)【训练】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教人精神一振/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杂糅的结构混乱。保留前一改法最好。)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专业人士告诫说,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请做好相应的准备”与“应该做好相应准备”保留一种说法。)为庆祝戛纳电影节60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3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3分钟的纪念短片。(应在“每人”前加“让”等使令动词。)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 句式杂糅,可删去“比较合适”。)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可将“的意义特别重大”改为“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可删去“使读者”。)二、语意性语病。主要指表意不明、有歧义。(一)、词的多义导致歧义楼下的自行车没锁。桌子上的茶杯没盖。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二)、停顿歧义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三)、指代不明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四)、修饰两可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训练】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它的传播” 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严禁”的宾语是个联合结构,到底要不要捕杀野犬、狂犬呢?表意不明。)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看了“十天报纸”,还是看了“十天的报纸”?表意不明。)三、逻辑性语病。“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概念的运用是否准确,判断的构成是否恰当,推理的方式是否合理等多方面来分析。主要有“概念不清、判断不明、推理不当”等不合事理的情况。判断逻辑语病要注意以下几点:、看两面词:看是否为一面对两面的错误;虽然都为两面,但面与面交叉不当;关注“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优劣”、“上下”、“左右”、“高低”、“轻重”之类的两面词。、看数词:看数词前后是否重复;看数词前后是否矛盾;关注“大约、上下、左右、平均、以上、至少”等;“倍数”、“增多”、“提高”、“超过”等词语只能用于数量的增加。、看否定词:关注“避免”、“预防”、“防止”、“忌”、“缺乏”、“杜绝”“忘”等词用在否定句中也相当于否定词,要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看并列词:句中有“和、与、及、以及、和顿号”等表并列的词或并列短语,要注意并列是否合理(注意交叉、属种关系)。(一)自相矛盾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二)范围不清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三)强加因果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周谷城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两句之间无因果关系,不合逻辑。)(四)主客倒置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主客倒置,应改为“我对黄鹤楼的传说并不陌生”。)(五)否定失当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六)不合事理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日前”是指几天以前,与“正在之中”矛盾。)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七)数词不当,确数与约数不能同时使用。有近20左右的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没有及格。本公司因业务发展,特向社会招聘五位业务员,要求年龄在2022岁左右,男女不限,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八)两面对一面是否解放思想,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身体是否健康,取决于平时的体育锻炼。【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拚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错,数字减少、缩小,只能用分数、百分数,不能用倍数。)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和“不再”保留一个。)我们青年人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不高和时间经验不足。(“缺乏”和“不高”“不足”否定词之间的搭配导致语意不合逻辑。)在这个边远的小城里,一家为顾客提供各类用品、服装、文具、家电的大型超市即将开业。(“各类用品”已经包括“服装、文具、家电”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否定词之间的搭配导致语意不合逻辑,应去掉“不足”和“不当”。)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与“相逢”在语意上重复,二者不能并列,可去掉“邂逅和”。)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时间状语“工作之余”误用,不是在工作之余才有这样的爱好;另外“很好的”和“美妙”语意有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可改为“制造7毫米以下口径狙击步枪”。)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深坑”只能“填为平地”而不能“夷为平地”。)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说法不当,可改为“文化程度大多(均)在大专以上”。)古文研读(要点回顾专项梳理)庄子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重点注释】覆:踩。踦(y):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砉(hu)象声词,哗的一声。常用于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騞(hu)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中:合乎。会:音节,节奏。进:超过。硎(xng):磨刀石。【重点虚词】(1)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依乎天理(同) 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相关成语】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n)焉,蜂房水涡,矗(ch)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pn)媵(yng)嫱(qi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n)来于秦,朝歌夜弦(xin),为秦宫人。明星荧(yng)荧(yng),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远听,杳(y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迤(y),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铢(zh),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之粟(s)粒;瓦缝参差(cn c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uy),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骊山,从骊山 ,名作状)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谁得而族灭(族,灭族,名作动)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当作。名词作动词。)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10.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 11.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2.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13.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14.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15.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16.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动用法,使尽) 1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放火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1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古今异义】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 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一词多义】一: 1、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 (全都) 5、用心一也 (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 (全部)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尽,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通假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4暴霜露 通“曝”:冒着。【一词多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把)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2与战胜而得者(和) 3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替) 4吾与汝毕力平险(和)【古今异义】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8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9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0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词类活用】1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打退”。动词使动。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月:每月。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 事:侍奉。名词作动词。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名词作状语。10始速祸焉 速:招致。形容词作动词。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链接】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边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土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事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苏轼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译文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子(苏轼)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有的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李桢六国论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六国论比较鉴赏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齐、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二二一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国登上始皇帝的宝座。中国历史上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他们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作史鉴。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历史事件在他们的笔下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对我们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的。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这里采用不兼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就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也;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赂秦而力亏”。从秦国方面来看,他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用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也”。作者又分析不赂者为什么也会破灭的原因。他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齐国,他不赂秦却附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样自挖墙角的结果,是唇亡齿寒,“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于是“五国互丧,齐亦不免也”。在手法上,他采取设疑的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就把人们对此的疑问毫不回避地点出来,然后通过条分缕析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以设疑起而以释疑终。二是燕国,作者首先赞扬他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指出它国虽小却后亡,这正是用兵之效。但他后来却采取行刺这种希图侥幸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这个坚实的国策,这就必然导致祸患。三是赵国,他的败亡则是由于“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良将李牧。接着作者再从两点加以总结:一是从现实出发,称赞“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仍义不赂秦,坚持用兵,“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从正面重申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二是从假设出发:假使韩、魏、楚三国不赂秦,齐人不附秦,燕君不用荆卿,赵国李牧仍在,那么究竟谁灭掉谁,还不一定呢!这是从反面再次重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从结构上看,文章至此,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也完备了,但作者为了增强说服力,又增加了一层主观感慨的抒发,认为六国如能招贤纳士,并力西向,那么秦人就会愁得连饭都吃不下,而他们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反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采取割地赂秦的方法,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作者用“呜呼”和“悲夫”这些叹词来表达他对赂秦之弊的深沉感慨,又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个感叹句式作进一步的重复和强调,使“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从内容上看,这段是以上证据的重复和扩大;从效果上看,也使文章变得更加感人和富有说服力。 最后一段是从六国谈到当前北宋的对外政策,慨叹北宋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所以连六国还不如,这是对本文论点的引申,也是本文创作主旨之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而且开篇就予以确定,以下几段则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引申到当今统治者要引以为戒,点破本文的创作意图。 苏辙的六国论虽然同是探讨六国破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