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4539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A若读之数过 过:遍,次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关键D试自睹当自家 睹:察看解析:厌,满足。答案:B2下列语句中“乃”字的意思与“乃为人欲引去”中的“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家祭无忘告乃翁B乃使人复葺南阁子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解析:A.人称代词,你的。B.副词,于是,就。C.词,仅仅,只。D.与例句一样,都为副词,却,反而,竟然。答案:D3下列语句中与“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句式一样的一句是()A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竖子不足与谋C多于南亩之农夫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A.与例句皆为判断句,“为”,是。B.省略句,不足与(之)谋。C.介词结构后置,“于南亩之农夫多”,于,比。D.宾语前置。答案:A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屋后的山在冬天可以阻挡呼啸而来的北风,起到防寒的作用。池塘既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又能调节气候,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岭南地区的村落,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山丘、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许多人认为,好的住宅就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过水面,穿过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屋前的池塘与池塘边种植的树竹融为一体,在整个房屋布局中不可或缺。A BC D解析:先说岭南地区村落的生态景观特点,然后分别从“背山”“坐北”和“面水”“朝南”两个方面来解释这种住宅的好处;在讲“面水”“朝南”时,先讲池塘和树竹,再分说它们的作用。答案:A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为人欲引去 引:引拉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解析:A项,“引”的本义是“拉”,这里为引诱意。答案:A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也知此为天理乃为人欲引去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若是中人之资质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D只是先也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而今而后,无知免夫解析: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前“为”是判断词,是。后“为”表被动,被。C.前“于”,介词,比。后“于”,介词,对于。D.前“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后“而”是助词,无义。答案:B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解析: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C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解析: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答案:A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_(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_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节选自宋史朱熹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D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解析:B项,俾:使。答案:B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指天示之曰 天之上何物?B就傅,授以孝经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C谓其疏于为政 所著书皆行于世D一阅,题其上曰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解析:C.两者皆为介词,在。A.代词,他,指朱熹。/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B.介词,用。/连词,因为。D.代词,指书,书的/代词,指朱熹,他的。答案: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解析: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答案: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解析: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答案:D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_答案: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_答案: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_答案: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a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察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