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445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说明 怀柔区高三教学质量调研(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满分100,客观部分为7个选择题,计42分,主观部分4个大题,计58分。命题以xx、2011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为蓝本,以xx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侧重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下面根据试卷的考查情况从考试结果、试卷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试题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考试结果对后期的化学教学提出建议。一总体分析1考查结果统计本次测试有效试卷1270份,试卷测试的最高分97,平均分44.16,比2011年稍有增加,近三年我区高三统测的有关数据如下。表1:xx2011年统测总分分析表时间参考人数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难度区分度信度xx(海淀)119810098152.90.530.320.642011117410093643.800.440.440.67xx127010097144.160.440.410.62表2:学校平均分时间试卷示范校普通校特色校全区2010年3月24日海淀适应性练习5648.450.352.92011年2月24日区统测49.932.941.543.82012年2月17日区统测50.5537.9140.2544.16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从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分析,与海淀区一模(四月份)各个分数段基本对应,这也说明了考试成绩的可信度还是比较好的。表3:各分数段人数统计时间试卷90808970796069合计2011年3月24日区统测824861042382011年4月6日海淀一模837691172312012年2月17日区统测81676138238 考试总分的分布曲线:二试卷结构1. 客观题本部分包括7小题,题号612,计42分。各小题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4。表4:客观题数据统计题号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单选66.005.072.170.85 0.33/良好单选76.002.993.000.50 0.53/优秀单选86.003.872.870.65 0.56/优秀单选96.003.412.970.57 0.60/优秀单选106.002.372.930.40 0.21/尚可单选116.003.572.950.59 0.39/良好单选126.002.923.000.49 0.51/优秀第7、10、12小题得分率较低,这三个试题考查的都是单一知识点,说明知识点的专题复习有待加强。第7小题考查有关电池的知识,属于基础性试题,但是得分率比预想的差,说明学生电化学基础薄弱,与新课标要求差距较大。第10小题就是有机选择题。第12题是化学平衡,属于化学原理内容,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2主观题表5:主观题数据统计题号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得分率标准差难度区分度化学2514.008.3359.473.580.59 0.45/优秀化学2615.004.7931.953.240.32 0.36/良好化学2713.005.0839.094.370.39 0.66/优秀化学2816.001.7510.941.730.11 0.12/偏低在关注生产、生活和考研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是主观题的命题宗旨,设问由浅入深,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吸收、整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主观题的得分率不高,尤其是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本次测试暴露出的有机化学得分率的问题,与近几年高考情况极为相似。就北京市新课改两年来的有机化学试题分析,分数逐渐增大,得分率却逐年降低,这说明学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新课标要求和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相距甚远。表6: 2011xx统测有机化学第28题数据统计时间满分平均分难度区分度2011174.60.270.43xx161.750.110.12有机化学试题的得分情况与近几年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得分率变化极其相似,xx2011年,北京市高考有机化学得分率明显降低(见表7),特别是新课改以来,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考查得分情况说明,学生有机化学部分知识薄弱,信息吸收、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表7:北京市有机化学得分率统计年份xx年xx年xx年2011年有机试题分值16202323平均分10.510.9111.8410.04总分得分率0.660.550.510.443知识结构知识板块题号赋分比例化学学科思想方法666%基本概念、基本理论7、8、9、11、12、264545%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25-IV、27-(1) (2) (3) (4) (5) (7)1313%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10、282222%化学实验基础25-I、25-II、25-IV-(2)(3)、27-(6)1414%新课改后,各个知识板块分值、得分率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总体趋势是实验探究、有机化学部分、概念理论等部分的赋分增加,试题考查的情景、创新性、灵活性逐年增大。表8: xx2011年北京市高考知识结构分布及数据统计时间xx2011统计项目满分平均分得分率区分度满分平均分得分率区分度特点 方法65.120.850.3865.130.850.15概念理论5134.740.680.864128.040.680.82元素化合物64.570.760.571511.130.740.77有机化学2311.840.510.822310.040.440.72化学实验147.470.530.52155.720.380.554能力结构能力要求题号分值比例信息接收整合6、8、10、26(1)(2)(3)、27-(1) (5)、28(1)(4) 4545问题分析解决7、9、11、12、25-IV-(2)(3)、26(4)(5)、27-(7)、28(5)(6)4141化学实验探究25-I、25-II、25-IV-(2)(3)、27-(6)1414三典型试题分析6.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下处理措施和方法不正确的是选项污染物成分试剂/原理处理方法A.悬浮颗粒明矾/吸附混凝法B.重金属离子(Hg2+)硫化钠/沉降沉淀法C.有机物(苯)活性炭/吸附生物法D.废酸液石灰水/反应中和法评析化学与生活。以工业废水的成分、处理原理和处理方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处理生产、生活、环境及资源保护中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污染防治与处理过程中遵循“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废水处理的原理、试剂和化学方法的选择,考查了水解、胶体、沉淀转化、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等知识,在兼顾知识考查覆盖面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在工业废水处理方法中,明矾吸附悬浮颗粒的方法称为混凝法,A选项正确;重金属离子如Hg2+、Cu2+等用硫离子形成难溶的硫化物沉淀而沉降下来,称为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是物理方法,不是生物法或微生物法,C错误;废酸液用石灰水中和,D正确。7. 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和电脑用的锂离子电池都属于二次电池 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经电解质溶液从锌电极流向铜电极 C.燃料电池能够把燃料储存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电能 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工作时锌被还原评析:电化学。通过电池的分类、工作原理、能量转换以及电极及所发生的反应,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的种类、化学原理、工作原理、能量转换形式以及氧化还原知识的掌握情况。锂电池属于可重复使用,属于二次电池,A正确;电子不可能流经溶液,B选项错误;燃料电池不是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锌锰干电池的Zn是负极,电池工作时Zn失去电子被氧化,不是被还原。8. 下列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粒子半径:Cl-S2-Na+B.分子中共用电子对的数目:CH4CH3OHCCl4 C.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Cl3溶液Fe(OH)3浊液Fe(OH)3胶体D.相同条件下,三种饱和溶液中的c(Ca2+)浓度:CaCO3Ca(OH)2Ca(NO3)2评析:本题以不同体系中的微粒为背景,内容涉及物质结构知识、化学键、胶体和溶解平衡等知识,通过简单离子的结构、不同分散系中颗粒大小、共价化合物中共用电子对数目以及钙化合物中钙离子的浓度,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应用能力。本题涉及知识点多,涵盖面广,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A选项,显然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a+Cl-S2-;B选项,共用电子对数目:CH4=CCl4CH3OH;分散系中分散质直径大小依次为浊液胶体溶液,C选项错误;碳酸钙不溶、氢氧化钙溶解度不大,而硝酸钙易溶。9.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NaX、NaY和NaZ溶液的pH值依次为8、9、10,则下列表达式不正确的是 A.Z-+H2OHZ+ OH- B.HZ +Y - Z-+HY C.HY+H2OH3O+Y- D.HX+ Z-X-+HZ评析:电解质溶液。试题以钠盐溶液的为背景,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涉及电解质的强弱、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相互之间反应等内容。根据三种钠盐溶液pH的大小,判断出三种酸HX、HY、HZ的相对弱酸,并根据三种酸的相对强弱得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弱电解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弱酸的酸性:HXHYHZ,钠盐的碱性: X- Y- Z-A为水解,C为电离,均为可逆反应,故正确。根据强强生弱的规律,两强可以反应,显然, HZ与Y-或X-不反应,HY与X-不反应。第10题10. 三氯生是一种抗菌剂,结构如右图所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师比德的一项实验表明,含有三氯生的产品与含氯的自来水发生反应后,可形成三氯甲烷(氯仿)。氯仿曾被用作麻醉剂,动物试验发现,氯仿会对心脏和肝脏造成损伤,具有轻度致畸性,可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氯生的分子式是C12H6Cl3O2 B.三氯生不与浓溴水发生反应C.氯仿与甲烷均为正四面体结构D.1mol三氯生能与7molNaOH反应评析:有机化学。以陌生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组成、官能团及其性质的辨认、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解答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运用能力。内容涉及有机物的结构、分子式、酚的性质、卤代烃水解以及反应的定性与定量知识。根据三氯生的结构进行推断,由于Cl是奇数,显然,H也应该是奇数,A选项错误。三氯生含有酚羟基,能够使溴水褪色。氯仿中的H原子和Cl原子核电荷数不同,原子大小不同,一定不是正四面体,C错误。11. 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I2,若先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原溶液中的Br一定被氧化;通入氯气之后原溶液中的Fe2+一定有部分或全部被氧化;不能确定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l4溶液,静置、分液,向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I-、Fe2+、Br-均被完全氧化 A. B. C. D.评析:氧化还原。试题以实验的方式呈现,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实验现象,运用离子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及相关知识,判断实验结论的正误,旨在考查学生接受、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FeBr2和FeI2混合液中存在三种还原性不同的离子:I-Fe2+Br-,向混合液中通入的氯气首先与还原性最强的离子(I-)反应,当I完全反应后,氯气才与Fe2+反应,Fe2+被完全氧化后才与Br-反应。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再滴加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有Fe3+生成,I-已经反应完全, Fe2+被氧化但不一定被全部氧化,因为没有实验现象说明Fe2+完全氧化,同理,也没有实验现象说明Br被氧化或被完全氧化,错误,只有B答案符合题意。第12题12. 反应2NO2(g)N2O4(g);H= -57 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B.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C.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D.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分析:化学平衡。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和对应的图像,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体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图像呈现NO2和N2O4气体之间在等温及等压条件下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温度、压强对平衡体系的浓度(颜色)、速率和相对平均分子质量等关联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AC为等温线,A点的NO2的体积分数大于C点,而C点的压强大于A点,A、C两点比较,C点浓度大(颜色深)、压强大(速率大)、平衡逆向移动(系数减小),平均分子量减小。25. (14分)为了探究氨的性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I氨气的制取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II氨气的溶解性有同学模仿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的方法,建议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你认为能否达到目的?(填“能”或“否”),理由是 。III氨气的碱性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实验室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的碱性。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氨水呈碱性的原因 。IV氨气还原性该小组用氨和Cu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探究氨的还原性,产物中得到一种红色固体和一种气体单质。(1)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H+ (2)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2O。已知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Cu+的稳定性比Cu2+差(Cu+ Cu+Cu2+)。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u2O: 。 (3)在解决了问题(2)后,该小组又设计如下实验对Cu2O与CuO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究:取Cu(OH)2固体98g,加热至80100时,得到黑色固体粉末,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黑色粉末全部变为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质量为72g。则A的化学式为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评析:无机综合。本题以学生熟悉的氨气为背景,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溶解性、碱性、还原性,综合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等相关问题。分类满分值平均分标准差得分率难度区分度考查内容2514.08.333.5859.470.590.45无机综合考查25-I2.01.520.8575.940.760.41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5-II2.01.260.7463.070.630.11通过氨气收集考查氨的溶解性25-III2.01.70.6984.880.850.36弱电解质电离平衡25-IV2.03.852.7348.10.480.56氧化还原反应25-IV2.01.520.8575.940.760.41实验设计及实验鉴别25-IV4.01.260.7463.070.630.11通过计算确定化学式26. (15分)硫酸工业用SO2制取SO3的反应为:2SO2(g)O2(g) 2SO3(g) H=-47kJ/mol。不同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温 度200 300 400 平衡常数 K1 K2 K3(1)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填序号)a.v(O2)正2v(SO3)逆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18O2,当平衡发生移动后,SO2中18O的百分含量 (填增加、减少、不变)其原因是 。第26题(4)一定温度下,把2molSO2和1molO2通入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为x。保持温度不变,若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b、c,当a、b、c的取值满足 (填a与c的关系)、 (填b、c的关系)时,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仍为x。(5)工业上用Na2SO3吸收尾气中的SO2,再用右图装置电解(惰性电极)NaHSO3制取H2SO4,阳极电极反应式 ,阳极区逸出气体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评析:化学平衡。试题以工业制硫酸为背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相互转化,考查平衡常数、平衡态特征、平衡体系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等效平衡及定量关系,籍二氧化硫吸收液的电解,考查电极反应和电极产物。分类满分值平均分标准差得分率难度区分度考查内容2615.04.793.2431.950.320.36化学平衡26(1)2.01.70.7284.80.850.33平衡常数表达式26(2)2.00.530.7126.420.260.3化学平衡态的判断26(3)3.00.821.1827.380.270.39可逆反应的特征26(4)4.00.611.3915.240.150.44等效平衡26(5)4.01.141.1628.440.280.31电极反应、电极附近环境对产物的影响27. (13分)催化剂金属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如下:已知,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气体D和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1) A和B两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的化学式 (2) C、E排入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在催化剂存在下,D可以将C、E转化为无毒的气态单质,该单质的电子式 (3)完成并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Al + NO3+ OH+ H2O + (4)过量D的水溶液与A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D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除去气体C中的杂质气体E的化学方法: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Al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Al与被还原的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评析:试题金属铝为背景,通过框图形式考查Al在不同环境下的转化关系,内容涉及化学式、电子式、方程式配平和化学计算,重点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吸收、整合及根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类满分值平均分标准差得分率难度区分度考查内容2713.05.084.3739.090.390.66无机化学综合考查27(1)1.00.730.4473.150.730.4化学式27(2)2.01.220.9860.910.610.54电子式27(3)2.00.460.8422.830.230.62氧化还原反应配平27(4)2.00.660.9432.910.330.76离子方程式27(5)2.00.850.9942.440.420.85化学方程式27(6)2.00.610.9230.390.30.68NO2与水反应方程式27(7)2.00.560.927.990.280.66氧化还原计算28(16分) A是一种军用催泪弹的主要成分。经分析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1,除含有C、H元素外,它还含有一种卤族元素,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甲基。化合物AH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与1 mol C反应可生成1 mol Cu2O 和1 mol D,B1和B2互为同分异构体,B1的摩尔质量80g/mol;G1和G2互为同分异构体,二者的核磁共振氢谱均只有两种氢环境,G1无甲基。ACO3H+H2/催化剂Cu(OH)2/DEFC6H9BrO2浓硫酸 六元环状化合物O3B1NaOH/乙醇 B2G1G2H2/催化剂银氨溶液H+H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结构(-C=C=C-)不稳定。请完成下列问题(1)中A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A的结构简式: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写出C与新制Cu(OH)2反应的方程式:_(5)一定条件下H能够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6)符合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种。含有三个甲基;能与NaHCO3反应;-OH、-Br不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评析:有机化学。本题是以框图的形式呈现的有机综合试题,根据有机物的式量、反应条件、相关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等信息,从能力层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推理、总结及综合应用能力。试题以军用催泪弹的有机化学成分A为背景,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呈现,多角度、多层面的设问,采用分析综合、局部结构和整体兼顾的方法做出正确、合理的推理判断,重点考查学生从官能团的角度理解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相互之间转化关系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缜密性和整体性。根据信息,A属于六个C的环状溴代烯烃,含有支链。C含有醛基、羰基和Br,E是羟基酸,由此得出相关的答案。分类满分值平均分标准差得分率难度区分度考查内容2816.01.751.7310.940.110.12有机化学28(1)2.00.960.7647.760.480.48官能团28(2)3.00.530.5817.640.180.2反应类型、结构简式28(3)3.00.040.361.50.010.05酯化反应方程式28(4)3.00.030.280.870.010.03醛基与新制Cu(OH)2反应28(5)3.00.050.371.60.020.05缩聚反应28(6)2.00.150.527.40.070同分异构三、教学分析与建议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考生还不适应学科的综合考查。命题以高考实战模拟为依据,第一次将各个部分知识统一起来进行考查,试题的综合性、灵活性、新颖性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考生还不适应。二是考生还不适应理综形式的综合考查。这是第一次规范性的理化生三科统一考试,考生对时间分配得不够好,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三是考试时机问题。这也是影响考试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刚刚开学,考生还没有从寒假轻松的气氛中紧张起来; 另一方面,考试时间比海淀适应性练习的时间提前了近一个月,这也是影响成绩重要因素。但是,从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分析,与海淀区一模(四月份)各个分数段基本对应,这也说明了考试成绩的可信度还是比较好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是针对高考的全真性模拟,实行教考分离、网上阅卷,通过考试数据、答题情况以及典型错例的综合分析,有利于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遗漏,有利于克服学生一模前复习的倦怠心理,为一个多月以后的一模考试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1存在问题从试题统计情况分析,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以及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知识重视不够;化学实验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亟待提高;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缺乏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排除能力。检测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方面:基础肤浅不扎实、知识零散不系统、概念把握不准确、原理理解不完整。实验方面: 基本实验技能严重不足,实验训练很少;基本实验操作严重缺失,动手操作很少;实验设计和现象描述能力严重欠缺,系统训练很少。能力方面: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缺乏基本的信息吸收、整合能力;缺乏基本的概念辨析、排除能力。应用方面:死记硬背有余、灵活应用不足。 2教学建议(1) 客观公正的分析使用评价数据由于区内各个高中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的客观差异,加之监考环境的不同,不能用一次考试的数据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用考试数据进行盲目的攀比。但是,通过考试数据,各校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发现自己与基础较好的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教师和管理者查找原因,及时改进。(2) 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从测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实验基础薄弱,新课改突出了化学的实验功能,加大了实验探究,这也是课改的亮点之一,新教材除了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以外,还有专门的实验化学教材。对于普通中学而言,由于种种原因,通常不选择实验化学,而模块教材必修1的内容偏多而课时又严重偏少,使得化学实验被大大弱化了。同时,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加之教师本身的问题,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没有开齐开足正常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得分率的统计也说明了加强实验教学的必要性。表9:xx2011年高考化学实验得分率统计年份xxxxxx2011分值19191915得分率0.660.510.530.38 希望开齐基本的学生实验、加强教师演示实验,忌用ppt代替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3) 重视有机化学,提高有机化学得分率课改以来,有机化学内容增加,从模块教材有机化学的分布来看,必修2中有有机物化合物,选修1中有关注营养平衡和促进身心健康,选修5又专题的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学时增加,高中部分有机化学的总学时超过高中三年总学时的六分之一;从近两年考试理综化学试题的赋分情况来看,有机化学的分值明显增大,接近四分之一。但是,近几年高考,有机化学的得分率在逐年降低,不仅如此,城乡之间的差距,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也在逐渐拉大。表10:xx2011北京市有机化学试题区域得分率变化统计试题类型客观题主观题时间统计范围最大值平均分得分率最大值平均分得分率xx全市6.03.010.5017.08.830.52示范校16.04.820.8017.013.030.77示范校26.03.840.6417.011.080.65城区学校6.03.310.5517.09.750.57郊区学校6.02.570.4317.07.490.442011全市6.02.330.39 17.0 7.71 0.45示范校16.03.430.57 17.0 10.81 0.64示范校26.02.910.48 17.0 9.62 0.57城区学校6.02.530.42 17.0 8.53 0.50郊区学校6.02.040.34 17.0 6.45 0.38但是,现行的有机化学教材,安排上反反复复,林林总总,给学生的感觉是,有机化学知识零乱、体系混乱,系统散乱。事实上,有机物成键方式和连接方式规律性强、分类原则和体系条理性强、官能团性质和反应条件规则性强,关键是要在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讲清原子(C、H、O)的成键原则(成键数目);讲透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同分异构)、固定连接(官能团)及其稳定性;讲好反应条件及反应类型和产物之间的对应规律;讲活固定连接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律性,了解有机化学体系的逻辑性,把握有机化学应用的灵活性,打消有机化学难学的疑虑,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4) 重视教材、课标、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把握复习方向在把握教材、理解课标、熟悉考试说明和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把握化学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教师要加强教材研究,加强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整体把握,加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把握,加强化学学科认知规律的把握,重视化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要在情境中理解把握化学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几个方程式。教师要从化学变化的条件、变化的环境和变化的规律上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分析化学变化的结果。课本是教学之本,课本源于课标,是课标的细化;考试说明也源于课标,高考试题又源于教材。教师一定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做到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在研读考试说明、理解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