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3779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A.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B.师夷长技以制夷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解析:A、C、D三项分别是洋务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观点,B项是魏源的观点。答案:B2.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A.B.C.D.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故选B项。答案:B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解析: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错误地选择A项。答案:D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地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解析:鲁迅实际上评价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5.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A.倡导社会变革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来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来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答案:A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自由”可以判断这与D项对立,排除D项;从“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判断此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既主张民权自由,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形式,故可以推断这是维新派人物的主张。答案:B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A、B、C三项分别是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康有为的思想主张,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答案:D8.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知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答案:D9.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解析:材料中谭嗣同对“仁学”的理解已经不同于传统儒家的观点,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说明谭嗣同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答案:B10.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C.指出宣传资产阶级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效果不大,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资产阶级不注意对广大人民的思想启蒙。答案:C11.“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解析:抓住材料中“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这一关键信息,判断该思想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即中西结合。答案:B1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据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解析: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中国革命应避免这一问题出现,为此提出了民生主义。答案:C13.历史学习小组的讨论主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A项说法错误;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够全面;只有D项既正确又全面。答案:D14.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袁世凯解析:本题考查依据基础史实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依据“1913年”“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等关键词可以判断是指宋教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他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答案:C15.孙中山曾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的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在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的错误就在这个地方。”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A.反对五族共和B.守旧势力参加革命导致革命失败C.辛亥革命使守旧势力趋向革命D.三民主义没有反帝主张解析: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而其并非是旧官僚、旧党及宗社党凑合在一起。正是这些守旧势力渗透到革命中,并支持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让袁世凯窃取。答案:B1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解析:“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答案:A17.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意味深长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表明鲁迅先生()。A.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B.认为辛亥革命属于完全失败的政治运动C.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D.对于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解析:鲁迅先生是一位革命者,不会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排除A项;从题干来看,鲁迅先生并没有否认辛亥革命,排除B项;同样,也没有表现出他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了“怀疑”和“失望”,是指他是对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仅仅单纯依靠会党和革命党人,而不广泛发动群众是不会取得革命胜利的,D项正确。答案:D18.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答案:C19.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弘扬传统文化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D.主张政治变革解析: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阻力,故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答案:C2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解析:A项仅仅表述了近代化的一个方面,即国内阶级矛盾方面,但没有看清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仅仅看到中外民族矛盾,没有兼顾阶级矛盾;C项迷惑性较强,但实际上也是只表述了中外民族矛盾;D项全面表述了近代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设学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材料三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材料四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xx年9月)地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数量(单位:所)31412763中国教育新闻网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6分)(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6分)解析:第(1)问,张之洞属于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第(3)问,在读懂材料意思基础上,结合维新运动的结果来分析。第(4)问“原因”注意从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等角度回答。答案:(1)观点: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2)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3)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4)原因: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态度:批判与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天津文史资料选材料三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从一姓之威严驯服亿兆,尤为总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请回答:(1)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决不多发一言”又说明了什么?(6分)(2)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6分)(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对此你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8分)解析:第(1)问应在充分阅读两则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段祺瑞也是军阀势力的代表这一实质问题,当时段祺瑞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但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第(2)问应联系“府院之争”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第(3)问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要明确段祺瑞是北洋军阀势力的代表,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专制这一本质问题就好回答了。答案:(1)目的: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导致了众叛亲离。(2)原因:段祺瑞和黎元洪在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上矛盾激化,结果被黎元洪免职。目的: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3)不赞同。理由:段祺瑞绝非真心拥护共和。材料一中的目的是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材料二中对袁世凯复辟“决不多发一言”是因为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材料三中的目的是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他重掌大权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就充分暴露了他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的丑恶嘴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