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82846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目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抵御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将收集的外国资料编写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42年),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重点在军事技术)。(3)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2)内容内涵: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等四个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之争,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行不通。3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外国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时间:19世纪60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评价: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出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进化论、民权学说等西学进一步传入;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制度。代表人物: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提出设议院、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的思想。严复:在维新变法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1898年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维新的重要性。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新文化运动(1)背景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以来民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2)兴起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到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一个新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含义:“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4)代表作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成为新文学的典范。(5)重要意义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五四爱国运动以后。李大钊是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讴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2)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对胡适的观点作了坚决回击。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也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陈营开始分裂。此外,马克思主义者还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点拨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1)特点: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2)实践方式和结果: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及。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点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点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的阻力。(2)袁世凯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