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0422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 人民版必修3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人民教育的奠基。(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向_“开门”。2制定教育方针。(1)提出:1957年2月毛泽东在_中提出。(2)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_、_、_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实践:刘少奇从实际出发倡导两种_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成果:到1956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奠定了共和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5历史意义: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一、1(2)共同纲领(3)工农和工农子女2(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德育智育体育3教育制度4国民教育体系应用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应用思考: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3)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应用示例扫盲运动中比较流行的是“识字记工课本”,农民从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名称及记账格式,仅用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可使农民初步掌握记账、记工的本领。这说明()A当时扫盲工作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结合B限于条件,扫盲工作进展缓慢C农民的基础知识差,给扫盲工作带来困难D当时缺乏师资力量,但农民积极性高应用示例:A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1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各地一片混乱,严重冲击了我国的教育事业。2破坏的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到各地进行大串连。(2)“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_”活动。(3)教育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管理,实行“开门办学”、缩短学制。(4)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的废除。3影响:使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_”,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二、2(2)上山下乡3人才断层应用思考“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教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应用思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应用示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教育战线一片混乱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A B C D应用示例:A三、教育事业新的春天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_制度。(2)提出新时期教育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_、面向_、面向_”。(3)科教兴国战略提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_”战略。(4)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5)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_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1)教育立法取得很大的进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2)基本完成“两基”,即基本普及_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校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三、1(1)高考(2)现代化世界未来(3)科教兴国(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九年义务教育应用思考比较“科教兴国”战略与毛泽东教育方针的不同。应用思考:(1)背景不同: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在中国三大改造完成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内容不同: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基础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则是把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应用示例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应用示例:D课堂点睛试用“两个三”(即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归纳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三个层次: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2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前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中一片混乱、“文化大革命”后蓬勃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1解析:A、B、C三项均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由“赴校证”上的时间“一九五七年”可推断D为正确选项。答案:D2(xx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考)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不久北京相继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等八大院校。当时进行这种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2C3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3解析:从材料信息中的“革命委员会”等信息可以判断该教科书出版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答案:C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A提出“双百”方针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解析:“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考试就可以上大学,造成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奇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果断恢复高考。故选C项。答案:C5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解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答案:D6(xx茂名市模拟)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C“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6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制度,大量高中毕业生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也造成教育断层。A项是“大跃进”时期,C、D两项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答案:B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实施“教育大革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恢复高考制度颁布义务教育法A BC D7解析:题干时间限定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教育大革命”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答案为C项。答案:C8(xx扬州市期末考)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8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A、B、C三项的时间不符。答案:D9浙江某重点中学百年校庆的刊物里有这样的记载:“我校自恢复高考以后,已有300多名校友出国留学,其中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就达183人。”造成那么多人在美国留学、工作,最直接得益于()A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B招生制度的改革C中美关系正常化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9解析: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因此直接原因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答案:C10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投资的体制是()A国家拨款为主B社会力量办学为主C私人投资为主,国家拨款为辅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10解析:教育投资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答案:D二、非选择题11“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材料三“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11(1)哲学思想:理学。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加强个人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增强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2)观点: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质。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失败。(3)原因:前者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拨乱反正容易出现的思想误区而突出“五讲四美”;后者针对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而突出“文化兴国”。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材料二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问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行有何意义?12解析:此题考查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两个时期的认识。答案:(1)实施向工农和工农子弟“开门”的教育方针和政策。(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形式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1951年10月,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完善了学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答案:C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2解析:题干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C、D三项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