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802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客观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时间 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3、作答时,第卷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第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国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维护封建专制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 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 3、“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持此观点的人应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4、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历史人物思想主张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 ) A、孔子“仁”的思想 B、墨子“兼爱”思想 C、孟子“性善”思想 D、庄子“无为”思想6、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A B C D7、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8、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下符合其本意的解释是 ( )A、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9、宋明理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0、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1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C、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12、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际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14、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着。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续写寻秦记: (战国)赵盘怀疑武经总要中隐藏着武功秘籍续写神雕侠侣: (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续写大唐双龙传:(隋唐)寇仲率领五牙战舰从水路攻打扬州续写七剑下天山:(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A. B. C. D.1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把这份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了(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1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语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17、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正确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代18、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19、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20、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的主要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1、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2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23、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A西汉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朝2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5、民报主要撰稿人朱执信(18851920)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把“社会主义”翻译为“民生主义”。其主要目的是 ( ) A、传播西方思潮 B、社会主义中国化 C、宣传社会革命 D、阐释新三民主义2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改革开放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C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29、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30、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作者的个人爱好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陆王心学的传播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格虏:强悍不驯的奴仆)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材料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四: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1)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每段材料的核心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段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引发该问题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材料五:中国的多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联学者罗兹曼曾说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3)结合材料六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4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藉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三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4分) (3)上述三则材料的思想在当时各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最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之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是民族主义,二是民权主义,三是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最完美的国家”是何意?(4分)(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最完美的国家”?(4分) xx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9月月考答案1、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ADCCC 610 DDABB 1115 ACBBC 1620 CCABD 2125 CDCBC 2630 DDBCA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法家,主张赏罚分明,严刑峻法(2分)材料二:道家,主张无为(2分)材料三:儒家,主张德、礼(或为政以德、以德治国)(2分)材料四: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分)(1) 中心: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2分)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2分)(3)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科举制度使儒学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为科举而荣耀,成为服务专制政治的奴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4分)32、 (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2)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3)材料一:洋务运动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材料二: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材料三: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3、(1)目标: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最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不对。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不包括帝国主义及其在华特权;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