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7550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渚(zh)崖 崖涘(s) 尾闾(l)B稊(b)米 吾喙(hu) 井幹(hn)C缺甃(zhu) 持颐(y) 灭跗(f)D虷(gn)蟹 奭(sh)然 口呿(q)【答案】C(A闾:l,B稊:t,虷:hn)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A闻:听说,见闻,知识;B虚:通“墟”,空虚,C少:不多,轻视,D穷:都当“穷尽”讲)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是非:对错,这不是)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睹子之难穷非至于子之门大方之家A/B/C/D/【答案】D(分类依次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结构助词“的”)5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C若属皆且为所虏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答案】B(见:接见;ACD中的“见”都表被动)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下列判断与这句话意思不合的一项是()A“仲尼之闻”“伯夷之义”都为世人所称道。B“始吾弗信”是指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像仲尼、伯夷那样的圣人。C“则殆矣”,“殆”在坐井观天,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文句中的“子”是指“不见水端”的北海。【答案】D(子:指海神若)7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一句从侧面表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流之大。B河伯起先“欣然自喜”,为的是与后文河伯“望洋而叹”进行对比,并且突出后者。C庄子引用野语,用来表现河伯深深的自责之情。D庄子告诉人们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因而事物是不能认识清楚的。否则,将被修养很高的人耻笑。【答案】D(属望文生义)8对“望洋兴叹”一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表现了河伯勇于认错的精神。B这段文字描绘了秋季黄河猛涨的浩瀚水势,从侧面表现了海若的谦虚胸怀。C这段文字记叙了河伯看到北海的广大,扩大了眼界,因而对自己盲目自满感到惭愧。D这段文字先写了河伯欣然自喜,再写了他的叹息,最后写了他的惭愧,表现了河伯情绪的起伏。【答案】C(从寓意方面考虑)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百川灌河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C(“于是”,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这里特指黄河,今义指河流。B项,这里指到达,今义指达到某种程度。D项,这里指深明大道理,今义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10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顺流而东行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答案】C(端,尽头,名词。A.美,盛美,形容词作名词。B.东,向东,名词作状语。D.少,看不起、轻视,形容词作动词。)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D此亦东海之大乐也【答案】A(A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C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则寓言中的河伯是一个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河神,也是庄子为教育人们而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B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C这则寓言通过设喻和对比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也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D庄子的这种“戒除自满”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继承并广大之。【答案】A(A项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说法欠妥当。)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蚕说 (宋)宋庠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是司,惟服勤组紃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慁,余则弭温室以养焉。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我耶?”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然自五帝以降,女子无贵贱,皆尽心于蚕。是以四海之大,亿民之众,无游手而有馀帛矣。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朝收暮成,犹不能给;况役少以奉众,破实而为华哉!由斯而谈,则余非欲厚啬声以侈物化,势使然也。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且古姜嫄、太姒皆执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劳而让我,过矣。”于是织妇不能诘,而终身寒云。 注:枲(x):麻类植物的纤维。慁(hn):扰乱。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古代传说中,说蚕为龙精,又与马同气。姜嫄:传说中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太姒:周文王之妃,武王之母。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则弭温室以养焉 弭:消除B缇帛婴犬马 婴:缠绕C余得与蠕动之俦 俦:同类D于是织妇不能诘 诘:反驳【答案】A(弭:安置。)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则浴而种以俟某所,而母立于兹B蠢然无见豢之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C皆尽心于蚕 移其粟于河内D树奢靡以广君欲 木欣欣以向荣【答案】A(A.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B.上句,表被动,可译为“被”;下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上句,介词,可译为“对”;下句,介词,可译为“到”。D.上句,连词,表目的;下句,连词,表修饰。)1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以问答的形式,通过织妇和蚕的对话,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B本文句式整散结合,辞藻华美,多用铺叙夸张的手法,读来韵味十足,体现了北宋初年的文风特点。C文章以“终身寒”作结,暗示了在以蚕为代表的剥削阶级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是不可能改变的。D作者借蚕之口指出,秦汉之后统治阶级本末倒置,极尽奢侈靡费,文章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答案】C(“以蚕为代表的剥削阶级”是错误的。)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我耶?_(2)是以四海之大,亿民之众,无游手而有馀帛矣。_(3)今欲以一己之劳而让我,过矣。_【答案】(1)难道我没有穷究纺织技术,还是你忘却了我的劳动呢?(2)因此四海之内(或广大的天下),万民之中(或:亿万民众、众多的人民),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因而(或:于是)有了剩余的丝织品。(3)现在你想拿自己的劳苦来责问我,错了。【参考译文】乡里有个织妇,头插蓍草,肩披麻布,脸色憔悴,叹息着责问蚕说:“我是从事桑蚕的女子,只掌管着把丝麻纺织成布帛的事情,只是努力辛勤地织出各种绳带,我家世代以养蚕为业,来使这天赋的财富得以繁盛发展。你没出生时,我就洒水在你的蚕种上等待你出生;你出生以后,我就整理养蚕器具来恭敬地伺候你;你的饮食有限制,我就采柔嫩的桑叶来献给你;为了你的住处不受打扰,我就安置温室来喂养你。春夏时的辛劳,使我的头发像蓬草一样散乱,也没有工夫往上擦油酯;秋冬的纺织,手上磨起了老茧也无人替代。我对你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现在天下人把绣有文采的丝绸装饰在屋墙上,而我整年连粗布衣都没得穿;有人把橘红色的丝绸装饰在犬马的脖子上,而我终身都珍惜一丝一线。难道我没有穷究纺织技术,还是你忘却了我的劳动呢?”蚕应声回答:“嘻!我虽然是微小的生物,但也禀赋着大自然的元气,上是龙精,下与马同气。曾经在上古的时候,人们穿兽皮吃兽肉,不知道做冠冕衣裳这些分等级的东西,不知道做防御霜雪风雨这类用具。在那个时候,我得以与蠕蠕而动的虫子同类,在生生不绝的大自然中相互遗忘;蠕动着没有被豢养的快乐,和和乐乐没有被烹煮的痛苦。自从大道隐没,用丝帛代替了兽皮,年幼的不挨冻,年老的不生病,从那以后人民的忧患就消除了,而我的生存却受到了残害!”“但是自从五帝以后,女子不管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要尽心蚕事。因此四海之内,万民之中,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因而有了剩余的丝织品。秦汉以后,重工商轻农桑,本末倒置;树立奢侈的风气来扩大君王的欲望,开辟获利的途径来穷尽人民的力量,即使让蚕覆盖了田野,蚕茧塞满车,早上收的茧晚上就能使用,尚且不能满足供给;何况服劳力之事的人少而穿丝绸的人多,还要被茧抽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呢!由这样说来,我并不是厚爱吝啬自己的身体来夸大事物的变化,这是形势的发展造成这样的。两方面都失于理,为什么只对我发怒呢?再说古代的姜嫄、太姒都像你一样辛勤地从事养蚕,现在你想拿自己的劳苦来责问我,错了。”于是织妇不能反驳,而终生寒苦。四、高考热点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应该是(填序号)“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是_。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它是借凭吊诸葛亮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一个“泪”字正是惺惺相惜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_【答案】18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给漫画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20字左右)_【答案】(1)拒之门外(2)节日年关,把住廉政之门,将不正之风拒之门外。19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仿句1:_仿句2:_【答案】示例:仿句1: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仿句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五、读写创新20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写作指向】作文话题“分数背后”,让我们联想到前段时间上海一名成绩普通的中学生因为跳海救人而得到了留学美国的机会这一事件。当时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很不服气,家长也质疑此事。两件事情同样耐人寻味。其实这涉及到一个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分数能衡量一切吗?分数高的一定能力高吗?分数高的一定适合某个工作岗位吗?这个话题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在人才的选用上不能唯分数是论,而应该依据实际选拔。如果只重分数,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拔,被选用的人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贻害无穷。【佳作赏读】哈佛大学的选才观美国哈佛大学近日在上海招生。最终被哈佛选中,而且成为全球极少数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的,是一个名叫汤玫捷的学生。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排名一百名之外的女生,何以能被哈佛大学看中呢?打动哈佛大学的,并非汤玫捷的学习成绩,而是她的发展潜力和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哈佛大学招生部的一位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哈佛之所以选择汤玫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较好的治学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玫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哈佛的眼光,无疑是很厉害的。他们把上海出色的尖子人才招去了。重分数,又不唯分数是从;重成绩,更看重的是能力。他们真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哈佛大学,这样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不胜枚举。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材并举的学生;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学生;也有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总之,每位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常人无可比拟的特质,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闻名于世,选好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有真才实学的不多。今天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哈佛的选择是符合选拔人才的标准的。他们看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能,并不一定完全看考试成绩,甚至不看分数。分数高的未必是优秀学生,分数低的不一定是差生。复旦附中成绩一百名外者照样优先录取。可悲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考试成绩样样优秀,但动手能力特别低下。因此,许多有眼光的大公司,宁可要一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也不要高分低能的“好学生”。认真研究一下哈佛的选拔人才的经验,下决心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让我们每一位受教育的人都有用武之地,是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