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考纲内容解读,固基础助识记,一、实词(一)常见古今异义词B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不好今义:坏。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古义:不能走路。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C春秋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操持今义:料理;筹划。,时代名称。古义: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汉书)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书名。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古义:握着,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从容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从而今义:连词。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例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古义: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D地方今义:泛指空间的一部分;民间;地区。东面今义:东边。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古义: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古义:脸朝东。例如:东面而视。(秋水)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大风今义:风力很大的风。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古义:麻风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F风流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非常今义:副词,十分,极。,古义: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遥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古义:名词,意外的变故。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反复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屁。,古义:手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古义: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G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更衣今义:换衣服。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感动,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H或者今义:副词,或许;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J绝境今义:走投无路之处,没有出路的境地。即使今义:表示假设的让步(连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即,就;使,让。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特定的。结束今义:事情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交通今义:往来通达;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古义:勾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鞠躬今义:弯身行礼。,古义: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并序)古义: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恭敬地、谨慎地。例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古义: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值得同情。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古义:可,可以;以,凭,靠。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K可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可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可恨今义:令人憎恨,使人憎恨。口舌今义:由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古义:广泛。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三国志)古义:口和舌,指说话。例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慷慨今义:不吝惜。L烈士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老子今义:父亲,男性的自称(含傲慢意,用于气愤或开玩笑的场合)。,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例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感慨,悲叹。例如: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古义:刚直侠义之士。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老大今义:长子,排行第一的人,船夫。M美人今义:美貌的女子。面目今义:面貌;面子,脸面。,古义:年纪大了。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并序)古义:妃嫔。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面部。例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N南面今义:南边。P便宜今义:读音为pinyi,指(物品)价格低。读音为,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读孟尝君传)biny,指方便合适,便利。古义: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汉书张释之列传)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例如:(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廉颇蔺相如列传),Q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R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它(们)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古义: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S身体今义:躯体。束手今义:捆住了手,比喻没有办法。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亲身体验。例如:身体力行。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古义: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的原因。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来的,的凭借。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稍稍今义:稍微。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也叫关东。例如: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史记苏秦列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T痛恨今义:深切憎恨;极端憎恨。同志今义: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古义:十分遗憾。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政党的成员;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W无论今义:条件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无日今义:副词,表示不间断,很久。,古义:更不必说。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古义:没有多少日子,很快。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无赖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古义: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调皮可爱。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X牺牲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古义:扬言,宣扬。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子今义:北方人称男孩,对青年人的鄙称。,古义:求学的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有学问的人。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古义: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长辈称晚辈。例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Y因而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以往今义:从前,以前。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古义:因,因为,趁机;而,做连词用。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以后。例如:从今以往二年,適子不闻孝。(管子大庄)古义:恳切慰问。例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鱼肉今义:鱼的肉。一毛今义:一角钱。,古义:比喻被欺凌的对象。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动词,比喻欺压、残害。例如:鱼肉百姓,以盈其欲。(后汉书仲长统传)古义: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于是今义:承接连词。Z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祖辈和父辈。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古义:写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心今义:文章的主旨,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事物中间今义:当中。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丈人今义:岳父。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例如:宁可致意耶?(柳毅传),(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二、考纲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强化识记第一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而,自我校对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何,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副词,表程度深,“多么”,自我校对2.通“呵”,“喝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延伫乎吾将反(离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3.乎,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自我校对3.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4.乃,副词,表转折,“竟、却”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副词,表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是”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自我校对4.副词,表承接,“才”,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其,语气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揣度副词,“岂,难道”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副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自我校对5.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6.且,副词,“暂且”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自我校对6.副词,“姑且”,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7.若,第二组,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动词,“似,好像”代词,“这样”做定语,表领属,“你的”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自我校对7.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8.所,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来的、的凭借”,自我校对8.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并序)()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9.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自我校对9.介词,可译为“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0.焉,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兼词,于彼,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代词,相当于“之”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代词,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自我校对10.兼词,相当于“于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毋从俱死也(鸿门宴)(),11.也,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自我校对11.助词,表判断和肯定,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12.以,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介词,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介词,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介词,可译为“把”介词,表示“在时候”,自我校对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晋语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3.因,介词,趁机介词,“依,随着”介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连词,因而介词,“依照、根据”副词,“便,就”,自我校对13.连词,“于是”,“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4.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自我校对14.介词,“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5.与,连词,“和、同”介词,“替、为等待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动词,“结交,亲附”动词,“给予”,自我校对15.介词,“和,同”,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6.则,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自我校对16.连词,表假设,“如果”,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7.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自我校对17.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宋何罪之有(公输)(),18.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代词,“事理、道理”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自我校对18.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突要点探规律,实词推断,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2.语境推断法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解题步骤】第一步:还词入句,还句入文辨析文言实词词义正误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可采用“还词入句,还句入文”的方法进行辨析。考生在辨析实词词义时,可先“还词入句”,把某个实词的词义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看其是否与句意相吻合。若该实词的词义与句意相吻合,考生再“还句入文”,判断其词义是否与语言环境相吻合。,第二步:四个选项,“全员”覆盖这里所说的“全员覆盖”,是指考生在辨析实词词义时要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斟酌、筛选,切勿疏忽、遗漏。考生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去判定选项的正误。临场应试时,考生切勿仅凭借语感认定其中某项似有不妥便敲定答案,而不对其他选项进行辨析。第三步:验证答案,不可或缺文言实词词义辨析题,一般的考查方式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作答此类试题,考生在圈定答案之后,一定要有一个“验证”的过程,确定此项释义确实错误,才可以敲定答案。,易错防范1.混淆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2.不辨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3.忽略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4.不分单双,将两单音词误作一个双音词。,虚词推断,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2.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解。,3.标志识别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4.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5.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解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择相同还是不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课内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语境来推断阅读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意义是否相同。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注意做高考文言虚词选择题,一定要把题中选项所列出的材料中的语句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结合所给的课内的语句进行比较,看两句中加点的同一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如果意义相同,再比较它们的用法(词性)是否相同,最后根据推论,进行选择。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力求读懂文章,把握文意,弄清人物关系,准确理解题中选项列出的材料中的语句意思;结合已确定的课内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比较验证不同语境中的同一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易错防范1.脱离语境,错误理解词义。2.不辨用法,只着眼于意义的判断。,信息筛选题,做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比对、排除。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因此,解题时可先将选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语,即选句内容的发出者是谁,把那个(些)不合人物标准的选项排除掉。“非其人”的前提是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明(现)”的句子。,非其事,就是在满足人物标准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条件标准。用“非其事”排除那个(些)不合条件标准的选项。这项工作最关键。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选句代入原文,仔细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层含意。,【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第二步,准确解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第三步,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地扫除障碍。解题时要注意以下方面:1.整体把握读文时,要根据不同文体筛选信息要点。,(1)人物传记类文章记叙了哪些人。主要记叙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2)记事散文类文章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人物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什么道理。,(3)写景类散文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顺序写的。景物特征如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议论类文章对什么事情进行的议论。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或文中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就要求采用速读法和跳读法,快速确定文中的粗略信息。只有整体理解了句意、文意,才能为后面的选择扫清障碍。,2.三点审查这是做选择题时必须坚持的。一审是“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表现”与“结果”,“全部”与“分别”等词语;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中所说的性质特点。易错防范1.不统揽全文,总体把握。2.不审清题干,理解选项。,分析概括题,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这时,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时间词,并与原文比对,看看时间是否有误。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0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第12题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答案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命题者“地点概括错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答案地点有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三、比对人物:看看选项中有无张冠李戴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3.(2012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第8题选项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答案选项错误,张冠李戴,“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方式正成为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4.(2012北京)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第9题选项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答案关键细节有误。原文“不取其报”指的是李疑不要妇人的报答,而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五、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或者于文无据。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5.(2011广东)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第8题选项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答案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没有依据。,六、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看有无强加因果或因果不当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6.(2012四川)(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第10题选项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答案因果不当。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解题步骤】(1)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2)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3)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找出其中的差异。,注意分析综合题“重对应”在答题时,我们主要注意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把它们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主要是: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要注意文中的代词、表修饰的词以及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人物语言等。特别要注意,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转述。注意一点,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上的说法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么表述就是错误的。,易错防范1.张冠李戴,混淆人物的言行。2.颠三倒四,混淆事件的因果关系。3.不辨时地,内容错位。4.先入为主,囿于成见。,文言文翻译,高考文言翻译常见的八种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击”。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如: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古代大臣上朝时将笏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缙,插。绅,带。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解题步骤】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一是固定句式的标志词,如“奈何”表示疑问,“孰与”表示比较,“何为”表示反问等;二是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者,也”表示判断,“为所”表示被动,“见”“唯是”表宾语前置等。,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理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本来是名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翻译成“派遣”。,第四步,圈点关键,细对译“关键”指文言文句子的关键词,一句当中也就两三个词语,它对表达句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能是动词谓语,也可能是谓语的修饰语(副词、形容词)等。这类词语,或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是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是翻译的关键点,也往往是高考评分的得分点。因此,动笔翻译之前,考生要把这些关键词在试卷上圈点出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认真准确地翻译。,第五步,合理推断,破疑难翻译的过程当中,还可能会遇到较生疏的多义词、古今异义、含有比喻意义的词,涉及古代礼俗的词等,则需要我们根据语境(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所写事件的前因后果、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或相关的知识积累(词汇、语法、修辞、礼俗),进行合理推断,破解这些翻译中的难点。注意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标准信、达、雅,易错防范1.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2.不能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3.看不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1.借助名词断句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借助动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为了意思更清晰明确,我们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加标点符号处即断句处。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3.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4.借助成分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断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5.借助固定结构断句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6.借助对称性断句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7.借助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