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7109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眉县中学xx届高三语文试题(一)考时:150分钟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2014年10月10日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o) 逡巡(qn) 弃甲曳兵(y) 丢三落四(lu)B中绳(zhng) 句读(du) 瓮牖绳枢(yu) 心广体胖(png)C庠序(yng) 氓隶(mng) 度长契大(du) 抛头露面(l)D供养(gng) 经传(zhun) 贻笑大方(y) 间不容发(ji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殊俗 叩关 不测之渊 兵刃既接 B迁徙 须臾 约从离衡 防微杜渐C崛起 堕落 追亡逐北 要言不烦 D谪戍 孝悌 锲而不舍 下车尹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 厌:讨厌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弦治十二年进士。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百一。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苧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赀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 革:革除B.驾旋,瑶扈至宝应 旋:到达C.自今如瑶议者 如:像、如同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赉:赏赐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3分)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彬即畀瑶,责其直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A.B.C.D.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B.蒋瑶被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武宗南巡时,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没有赠送东西。C.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D.蒋瑶退休后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组成了一个文酒社,徜徉于岘山之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陆襄字师卿,起家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引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 后为太子家令,复掌管记,母忧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喻。中大通七年,为鄱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r),又于地中得石玺,窍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显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雠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现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襄弱冠遭家祸,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 (选自南史卷四,有删节)注释:毁顿,哀痛伤身 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遥光所杀一事。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襄母常卒患心痛 卒:通“猝”,突然 C但和言解喻之 喻:明白 D陈襄德化 陈:陈述,诉说14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陆襄“忠”和“孝”的一组是 ( ) A复掌管记,母忧去职 时以襄孝感所致 B唯襄郡枉直无滥 襄年已五十,毁顿过礼 C在政六年,郡中大宁 始欲酬直,无何失之 D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释服犹若居忧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襄的品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昭明太子因此与他相识交往,并每月亲自 到陆襄家中拜望陆母。 B鲜于琮借神仙之名,聚众谋反,杀死县令并想攻打郡城,陆襄对此早有防备,最终 打败贼人,生擒贼首。 C在查办处理鲜于琮残孽余党的过程中,陆襄一心为公,明察善恶,他的公正清廉, 赢得了百姓的赞扬。 D陆襄以德化为政,面对结怨甚深的彭、李二家,他并未简单责罚,而是好言相劝, 晓之以理,使两家和解。二、表述题(共135分)(一)翻译(28分)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4分)(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5分)(2)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5分)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5分)(2)李现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二)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限划12处),并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观点明确、有具体分析、约100字)。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2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4)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019-2020年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1D (A lul;B pngpn;C yngxing)2D (下车尹始下车伊始)6 【解析】厌,满足。【答案】A7 【解析】A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B项,副词,已经。C项,连词,并且;连词,况且。D项,动词,做;动词,给予。【答案】B9 【解析】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文言文阅读(二)10.B旋:返回。11.B(说的是蒋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说的是皇帝对蒋瑶的重视,说的不是江彬对蒋瑶的刁难。)12.C(“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表述有误,原文“瑶规划咸称帝意”句意为“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文言文阅读(三)13C(喻:使明白,教导)14B(A中“复掌管记,母忧去职”不能体现其“忠”,仍表现“孝”;C中“始欲酬直,无何失之”不能体现其“孝”;D中“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不能体现其“忠”)15A(“每月亲自到陆襄家”错)16 (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17.(1)江彬把蒋瑶关在空屋里凌辱他,并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没有被他的威胁吓倒。(闭、挫辱、胁、慑)(2)那个时候,有权势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奸佞之人认为扬州繁华,没什么东西不要的。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更加困苦不堪。(权幸、以、微、重困)18(1)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陆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共5分,“始”“直”“无何”“以”各1分 大意1分)(2)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共5分。“诣阙”“拜表”“德化”各1分大意2分)诗歌鉴赏19答:“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怀念家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持节牧羊;“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告别李陵。20答:(1)比喻。“风霜”“日月光”比喻苏武的节操,形象地表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2)对比。将战败投降的李陵对苏武劝降不成后的哭泣与苏武的坚贞不屈作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或爱国精神)。21、名篇名句默写(1)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22(25分)(1)(5分)EA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解析】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2)(6分)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惜时苦读,持之以恒。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能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2分)23、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