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6957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3分) 红楼梦的一大写作特点是描写的客观性,作者绝少站出来议论。我们可将红楼梦比作一席的酒筵,酒筵摆好,厨师就不再出现,任凭你去 消受。而我们许多作家,制好一道 “菜”,就在顾客面前 地解说示范,真是多余。A.琳琅满目 品尝 絮絮叨叨 B.五光十色 咀嚼 絮絮叨叨C.五光十色 品尝 喋喋不休 D.琳琅满目 咀嚼 喋喋不休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解析】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品尝:细致地辨别滋味。咀嚼: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比喻反复体会;玩味。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唠叨。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2.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A.时穷节乃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B.时穷节乃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C.居高声自远 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D.居高声自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 2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表达连贯、简明,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解析】时穷节乃见: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 居高声自远:出自唐代虞世南咏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最后两名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诗句由最后两名而得。曾经沧海难为水:离思五首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后人用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怀念及后来事物的黯然失色感。常表示事业下滑或后续感情生活的悲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3.下列诗句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请用简明的语言表达。(4分)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他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泉为什么干了呢?我盖起一道堤坝把它拦起给我使用,因此泉干了。3示例:适度而无私的爱才能久长。【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鲜明,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解析】泰戈尔诗句的意思是,爱的热烈可以,但不能太过热烈;爱的专注可以,但不能太自私。4.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响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5分)4示例: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涉及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和修辞格的运用等,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解析】过程是清晰的,但不能简单地用说明性语言,因为要求运用比拟修辞,所以要让事物带上人的感情。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欧阳修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亏兵食 亏:短少B.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凶狠C.告易恻之仁 恻:同情D.然吏一壅之 雍:堵塞5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解析】恶,讨厌。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一以农田敕限 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B. 甚者笞而绝之 而仁人之心易恻也C. 则诉于开封 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D. 然吏一壅之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6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解析】A按照因而。B来,连词表目的并列连词,可不译。C承接连词,就。D取独结构助词,的。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7(1)视察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分之七八。 (2)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 (3)那些能决定百姓生存死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翻译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1)采分点:“或”、“否”、“十七八”、句意;(2)采分点:“畿民”、“缓急”、“易知”、句意;(3)采分点:“生死”、“曲直”、句意。8.作者“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3分)8希望王圣纪能上下通达,体恤民情,恪尽职守。【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解析】本文是带有政论性的赠序。作者揭露官吏见风使舵而不体恤民情,对王圣纪任职为政寄予期待和勉励。作者认为京畿附近遇到急难之事,朝廷容易了解处理,像远在千里之外的扶风县朝廷便难知难见,情况疏通关键在地方官。【参考译文】前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城东部附近的洼田。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死。三司(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提议:“以前黄河在博州泛滥时,老百姓曾经假冒黄河灾害提出减免赋税的要求,结果得以减免赋税的百姓数以万计。今年秋天交赋税,恐怕百姓又要借水旱为由妄图减免赋税,从而使军粮减少,因此朝廷应郑重下令让有关官员谨慎处理。”朝廷于是发布了严格征收赋税的命令,要求州县官吏执行。官吏们无论远近,都迎合朝廷旨意讨厌百姓说水旱灾情,全部按照农田数目,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甚至用鞭打方式禁绝报告灾情。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上告到县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于是(宰相)派遣官吏到附近诸县四处调查,调查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最后巡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命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我曾经私下感慨道:这些百姓幸运地生(活)在京城附近,遇到急难,离朝廷近,容易被知晓。大雨从天而降,河水淹没农田以及烈日高挂天空,这三种自然现象,很容易看见。 前两三年,旱灾蝗灾接连发生,朝廷年年根据灾情轻重,免去相应赋税,等到军粮短缺时就向丰收地区多收购粮食或者用官爵换粮食来补充。这样看来,皇帝爱护百姓,仁者的心容易产生恻隐之情。(即使)处于很容易了解情况的京城附近,陈述容易看清的事情,向容易产生恻隐之心的仁人禀告,然而官员一旦从中阻隔,情况就差点儿不能上达(到朝廷)。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假使皇帝有恻隐之心不能施恩于百姓,百姓有计划上告的苦楚不能传达到皇上,就是中间官吏阻隔造成的,(对此)能禁得住感叹之情吗? 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一定会很多,那些能决定百姓生存死亡、是否得到公正对待的人,就是县令、主簿以及县尉这三个。百姓的意愿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主簿、县尉来做到了。王君圣纪到扶风县做主簿。王圣纪喜欢学习,文辞较好,到扶风做官,是从政的开始,所以把我一直所感叹的事情告诉你。景祜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做赠序。(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齐安早秋赵 嘏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9.(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9(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景象,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般来说秋天到来,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所以诗句中的“风”当然指的是秋风。另外,诗句中的“高鸟”也是秋天典型的意象。(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9(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涵以及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流年堪惜又堪惊”让人想到似水流年,想到“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惜”一个“惊”确实“发语挺拔”,把自己对时光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振全篇”就类似于现在说的“奠定全诗感情基调”。(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9(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从“流年堪惜又堪惊”可知对时光流逝的哀伤;从“思家正叹江南景”可知思乡;“听角仍含塞北情”可知对当年塞北行的追怀;“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对前程的迷惘。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2),天下归心。(曹操蜀道行)(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4),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5)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6)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苏轼赤壁赋(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10(1)患不知人也 (2)周公吐哺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转轴拨弦三两声 (5)塞上燕脂凝夜紫 (6)蓝田日暖玉生烟 (7)虽一毫而莫取 (8)沙场秋点兵【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识记)。【解析】注意此题的评分标准是: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阳 关 月杨之水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潮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于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一一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决,一点点向平之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一一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之间除了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有一首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人寒黄。鸿觅稻梁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空旷中,仍能体味到那萧萧的悲凉。 幕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蜂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了,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的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这种幻觉的。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摸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城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博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令不知古,谓之盲”这月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一一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尚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奏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婆“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1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11今日阳关:四野无人,唯存烽燧,寂静荒凉。古代阳关:车马喧嚣,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突出阳关沧桑变化,引发联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D。【解析】此题先回到原文的描写,比较一下古今阳关的不同特点。第二问,写对比的作用,要从内容上、结构上分别回答。12.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2引用古诗,叙写阳关景色,突出其地理气候特点。衬托,以苍蝇嗡嗡声反衬阳关的寂静。拟人,“烽燧”守候着静寂,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特色,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解析】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那就调动知识储备,看看这段运用了描写的哪些方法。要考虑的主要有:动静、虚实、衬托、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联想想象等。当然不要忘了从修辞手法上考虑。13.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3伟人号令天下,掌控整个时代;建非常之功,使国家强盛;但伟人也会破坏自己的功业;伟人甚至利用权力纠正失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理解)。【解析】句子在第7段最后,是对整段话的绾结,故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就要从上文概括。1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14(1)突出文章主体内容,深化主旨。(2)以之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思串联起来,使全文形成有机整体。(3)“阳关月”是古老意象,内涵丰富,便于融古今于一炉,增加诗意氛围。(4)“阳关月”照古照今,便于引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文章题目的丰富意蕴,能力层级F(探究)。【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文章的主旨。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渐丰子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了。假使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歌剧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远,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物类的衰策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烛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了。“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我觉得时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钟的针了,人生也知此,似乎“我”水远不变。实则与时钟的针一样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编!“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倘定世人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有删改)15文中所论述的“渐”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15极微极缓;渐进不停;迷惑性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解析】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表达“渐”的特点的关键句,如“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可提炼的词就是“极微极缓”。16从文中看,“渐”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16(1)“欺骗”人生,使人感到“生的意趣”,而不觉人生无常;(2)隐蔽事物变迁的痕迹,让人堪受境遇的变衰;(3)隐蔽时间流逝的痕迹,让人以为生活恒久不变。【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解析】“渐”对人产生的影响,散于文章的各个部分,由于不集中,所以阅读要很细致。此题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围绕“渐”的影响找寻信息并加以概括。【举一反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17联系最后两段文字,谈谈画线的诗句给你哪些人生启迪。(6分) 17(1)领悟人生,不被“渐”所迷惑欺骗;(2)珍时惜时,不虚度短暂的人生;(3)知事明理,顾及全体而非局部利益;(4)心胸阔大,不为蜗角之利而争斗;(5)见微知著,从幼小事物中认识整个世界,感悟深刻的道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F(探究)。【解析】画线的诗句正是作者借此表达主旨的,两处引用异曲同工,都形象地说明了短暂与永恒的哲理,告诉人们重视点点滴滴,珍惜当下,看到小对大的意义,也要明白偏执于“小”无视“大”的局限。七、作文18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用应用文。【解析】材料的含义:有很多的“等”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有主动积极的“等”,有目的的“等”,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语文II(附加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19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解析】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20主持编写吕氏春秋的是 ,他提出“兼儒墨,合名法” ,故史称其为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分)20吕不韦 杂家【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A(识记)。【解析】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作品。吕不韦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易错警示】此类题,从江苏高考的情况看,既有文学常识,也有文化常识,复习时要全面兼顾,不能只晓得几位大家,还要在细小的地方下功夫。因为此类题考查面广量大,需要涉猎众多知识。21画线文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看法?(2分) 21施行道义,天下定会赞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考生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断句翻译】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臣子与臣子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国君和他的臣子谋划施行道义,还会有谁不赞同呢?不只是臣子们赞同,天下的人都将赞同他。二、(15分)22.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草船借箭”“火烧博望波”“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故事,都体现了他的机智。B.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美丽、温柔、善良。因为过于单纯,没有主见,常常屈从于父亲的威严,后来她充当了新国王窥探哈姆雷特是否装疯的探子 。C.驼背五少爷、未庄闲人等形象分别出自孔乙己和阿Q正传,鲁迅小说中塑造的这些“闲人”“看客”形象,他们精神麻木,对革命者和贫苦者都缺乏同情。D茶馆写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反映“老北京”生活情状和人文心理,笼罩着独特的京味氛围,上茶馆、玩鸟、相面、说媒等在当时是常见的场景。E.边城中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爷爷极疼孙女,他看中了天宝,要天宝托人提亲。翠翠却只喜欢傩送,祖孙间于是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爷爷带着遗憾离世 。22C E【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B(理解)。【解析】C驼背五少年是药中的人物;D祖孙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23. 简答题。(1)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和曼诺林的关系非同寻常。简要说明能体现他们关系的相关情节。(4分)(2)红楼梦第33回写“宝玉挨打”,请说明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6分) 23(1)曼诺林5岁时,桑地亚哥教他捕鱼。后来他被父亲逼迫跟别人打鱼,但仍会到老人身边帮助收拾鱼具,喝咖啡谈天。曼诺林准备了食物送老人出海。老人经历千辛万苦带着马林鱼残骸回来,曼诺林哭了,决定再跟老人一起捕鱼。 (2)见贾雨村时提不起劲,令贾政不满。与优伶琪官交好,被人告发,让贾政丢脸。贾环告状,说宝玉“强奸母婢”,令金钏自杀。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他和父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同。他们的冲突是封建叛逆者和封建思想的冲突。【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B(理解)。【解析】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中华文化的精义周汝昌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处处显示出它特异的光彩与魁力,而与西方丈化难以混同。“三才”之道,识其变而综以“和”:三才中人为核心,人之道统以“善”万事万物能共生同存,其道在和人类社会,事务纷繁,倘无“和”以统之,势必至紊极乱。俗语“天时、地利、人和”,正说明识天须顺其时,用地须尽其利而人则尤其重要的在一个“和”,人的“和”就是今之所谓“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之道与所收的效应。 欲求社会安定、人际谐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人的培育教养。力主性善的儒家极重“教”善,以为人之归于恶是不教之过。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正面宣传”的策略:提善不捉恶,但善也要以“教”为本,教义百端,归于一善。“仁”即“人学”之本,人尽知之。“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就是已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余的礼让、容忍、谦抑、诚敬,正义、施含、侧隐、信用、康耻等道德标准,无一不是为了一个“善”。一一其实也无一不是为了一个“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由“治己”到“治人”的修养和抱负,不是玄想空语,从古以来的仁人志士,忧国爱民的传統思想,其实质就是要做到布善而致和。 在中华文化中,一向是看不上“自了汉”的。所谓“独善其身”,实际只是十分不得已的“自慰性”的话,而绝非理想。好的宰相称为“医国手”,自古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何以互喻?正因都是以治病救人、安民治国为志趣,即如近世许多的救亡图存,投身革命的仁勇之志士。何自而生?不从中华丈化的精义上去领会其源流脉络,自然陷于数典忘祖。2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华文化精义的主要内涵。(5分)24三才和谐;人为核心;以“善”统“人之道”。【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以及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分析综合)。【解析】根据文章层次,第一段讲的是“三才文化”, 尤其重要的在一个“和”字;第二段侧重讲人的培育教养,也就是“人学”为本,同时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善”(“和”)。25.文中的“自了汉”指的是什么样的人?(4分)25以“独善其身”自我慰藉、不能以安民治国为志趣的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解析】这里的“自了汉”是与“人的培育教养”中正面相对的人物,在上文最后一段有明确阐述,是与“以治病救人、安民治国为志趣”的人物相反的。26.本文谈到了儒家哪些扬“善”的做法?(6分)26重视教人向善以免归之恶;提出仁恕、礼让、诚信、廉耻等道德标准;倡导由“治己”到“治人”的修养抱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此题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需要瞻前顾后,理清层次,从文章关键句入手找到对应的内容,分析要点,组织语言,整理有效信息(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