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封建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央形成君主专制政体,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争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的准确理解。2、“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政治【答案】A解析:东周时期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封建礼教更未出现,排除B、D项。结合所学,经过西周的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已经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统一的华夏民族正逐渐形成。再根据题干“(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可以得出,周天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神上的天下共主。这种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并不需要周王,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面上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这也是他们能把周天子的名号维持到前256年的原因。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西周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的准确把握。3.(26分)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2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6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4分)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2分)(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8分)(1)从材料看涵义应该指:“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则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2)这一问题应该结合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3)这是在考查百家争鸣中儒家和法家对统治秩序变动的不同态度,儒家对变动持反对态度,而法家则欢迎这种变化,具体回答所学儒家、法家与此有关的主张即可。【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政治制度特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变动考虑,经济领域的变动会引发政治制度的变化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从“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从材料“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的角度去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儒家思想演变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组织答案。(3)属于论证历史题,依据材料三中“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并结合19世纪晚期中国历史史实,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角度思考作答。参考答案:(1)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2分)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任答三点6分)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各答两点4分)(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4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2分)(3)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任答两点2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任答三点6分但要相互对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4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发九郡兵伐齐”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出现【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命先茅之县赏胥臣”“楚子县陈”“吴王发九郡兵伐齐”的信息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度的雏形,故本题选择B项。A不足以从材料中概括出;C没有体现;D不符合史实。【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史料信息的正确理解5有关王权形态发展,王国维曾这样论述: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王国维的上述分析意在说明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严格的君臣政治B夏商是贵族政治形态,西周则是官僚政治形态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政治制度特点【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并是不是非常严格,故A错误;西周时期政治属于依靠血缘关系的世袭制,故B错误;“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的信息说明通过宗法制增强王权,故C项正确;西周和商朝没有可比性,故D项错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夏商和西周政治制度不同的正确理解。6.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故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社会政治体制的理解。7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的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 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A 解析:“随着时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指的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不能长久的维持政治关系,结果是诸侯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指的是西周的分权、天下共主的国家到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秦朝与西周政治制度不同的正确理解。8陆游诗纵笔:“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同学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行省制度头在宋代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统治经验【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行省制度【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称为三省,王炎为枢密使,官位极高,出使四川,故称行省,B项中与元代行省“没有任何联系”错误;C项错误,题干行省与行省制度不是同一概念,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解读材料“行省”概念的同时需结合元朝行省制度进行分析判断。9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于“良工”认识无误的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重用天下英雄、使天下的好原料好工匠到来,就有战胜敌人的武器装备了。ABC项俱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排除相关错误选项即可。10礼记王制:“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A威慑性、实效性 B制度性、强制性C等级性、仪式性 D规范性、持久性【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答案】B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变礼易乐者为不从”、“革制度衣服者为畔”。这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制度性的特点,“不从者君流”、“畔者君讨”又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强制性的特点。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1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A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体现了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A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宗法制对社会统治作用的理解。12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结论错误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B. C. D.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和图片中信息,钟鼎文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二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商周时期青铜器除了礼器还有酒器等,故错误,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时期青铜器知识的理解。1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C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答案】C 解析: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故A, 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C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B、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秦朝郡县制的理解。14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 B御史大夫 C锦衣卫D刺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监察制度【答案】B 解析:太尉掌管军事,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机构成员,只有御史大夫和刺史具有监察职能,而御史大夫出现在秦朝,刺史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答题。1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代官僚政治【答案】 A 解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血缘世袭或继承官位的模式,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A项正确。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特征的准确理解。16.“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权力分配关系:嫡子中的长子继承王位,嗣为诸侯;庶子人数众多,为凝聚宗族,制定宗法制进行约束。说明宗法制是贵族维系政治联系和政治等级的纽带。D项正确。A项说的是表面的意思;B项本身错误;C项错误,西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宗法制的核心思想的准确理解。17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政治制度特点【答案】B 解析: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本题选择B项。【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分封制的正确理解。18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答案】A 解析:材料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的信息说明分王子弟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符合题意。B说法不符合分封制特点;C说法不符合事实;D说法明显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分封制的理解。19“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D 解析:过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稳定了统治秩序。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宗法制对社会统治作用的理解20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表明先有嫡庶之制,用来解决周天了家族嫡庶之间的权力分配,“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表明宗法制产生是由于周人嫡庶之制推广而产生,进一步说明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B;A、C、D三项没有体现;故选B。【思路点拨】宗法制是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是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21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隋朝的科举制 B元朝的行省制C唐朝的三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是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隋创立科举制是创新,没有体现继承;明废除丞相制度是除旧,也不是继承,A、B、D三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C项正确。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22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辈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据此,对“中(内)朝”认识不正确的是A以卑职掌重权 B削弱“三公”职权C重用亲信侍从 D专职辅助军事决策【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中(内外)朝”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B项正确;从材料中“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可知A项正确,“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可知C项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汉武帝时期的“中(内)朝”的特点的准确理解。231870年,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史皮尔评析的是()A.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B.中国的科举制度C.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D.西方的民主制度【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竞争”“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判断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复习时引导学生从对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掌握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4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 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 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项错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军机处职权的正确理解25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实质【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我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为了君主的统治,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实质的正确理解26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我们如何理解这三则资料?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北魏政治【答案】A 解析:材料一中说明要求和尚还俗;材料二中说明这些人身体强壮可以为国作战;材料三说明的北魏和少数民族柔然的战争,导致军力下降,因此可以判断资料三说明背景,而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解释,故本题选择A 项。【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所给历史史料因果关系的正确解读27 “公元前一世纪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这里的“招贤”办法是A世官职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公元前一世纪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说明西汉时期采取,注重品行的察举制,故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的理解。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6分)(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4分)【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答案】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2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分)评价: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2分)(3)冲击与挑战: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分)20世纪初期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解析:(1)关键信息:“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按照问题要求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表现”应从政治方面皇权的加强来阐述“内向”和“保守”,以及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阐述;“评价”则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危害来阐述。(3)主要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来分析“第三帝国”明清的封建专制制度受到的重大冲击。【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准确分析、理解、归纳。29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知识点】古代东西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元代行省制打破了山川形便,呈现犬牙交错的特征,这种做法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有效解读,并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30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D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武则天参加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重要事务则由唐高宗亲自处理,这充分表明在当时,国家政务仍由唐高宗主导,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知识点】古代中国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答案】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2“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B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B表述正确;“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皇位世袭”,且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男女平等”,排除C;D表述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符合题旨。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33(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宦官专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从本质上来看,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专制统治的产物。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的准确理解。3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分析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的行省制的特点的准确理解。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15分)【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中国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答案】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没有正式外交机构。(10分)(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9分)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6分)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信息“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再根据材料信息“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做简要评价。【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6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B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D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37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中“合”的含义是解答本体的关键。材料认为“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其中隋唐末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庞大,而宋代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属于“正”、“反”,作者认为元行省制相当于“合”,即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38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理学影响有限,文化教育落后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A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9.(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材料二谕内阁,从敦笃邦交,端在讲信修睦。朝廷与东西各国,通商立约,开诚布公,固已情谊交孚,毫无隔阂总之团体原,M,宜固结,而断不可有讎视外洋之心。权利固当保全,而断不可有违背条约之举。若士大夫宗旨不明,愚民将何所倡导?一有匪人乘机滋事,必至贻害地方。经此次宣谕之后,著各省将军督抚,严饬该文武各官,认真防范,所有外国人命财产及各教堂,均应一体切实保护,即遇不平之事,应候官为理论。摘编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德宗实录【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解析: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近现代中国外交把握以及进行评述。40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B皇权曾一度削弱C内阁权力失控D君主集权强化【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