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6684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暑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殷红/胭脂缱绻/蜷伏蹊跷/蹊径 B脸颊/狡黠莞尔/鲩鱼迤逦/逶迤 C萌芽/蒙昧酒靥/梦魇颤抖/颤栗 D翩跹/悭吝嬗变/擅长稽首/稽查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分别读作 yn,qun/qun,q/x;B 项分别读作ji/xi,wn/hun,y/y;C项分别读作mn,y/yn,chn/zhn;D项分别读作xin/qin,shn,q/j。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_。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_,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_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苏、黄、米、蔡等人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做作夸张,没有晋人的_。A俯拾即是巧妙深深自在B俯拾即是隽妙遥遥自然C比比皆是隽妙遥遥自在D比比皆是巧妙深深自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巧妙”指精巧美妙;灵巧高妙。“隽妙”隽永美妙。“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对“宋代散文化的诗派”的影响强调时间跨度,因此用“遥遥”合适。形容书法风格,用“自然”。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黄山,草木葱茏,怪石嶙峋,古迹多多,是人们游览观赏的好去处。B大多数观众怀着对明星父母们的窥私心理收看真人秀节目,无意间被节目中的萌娃所吸引,从而对其产生认同的情感。C江苏省海峡两岸促进会将组织举办两岸民间文化经贸合作论坛,来加强两岸经贸领域人员交流,为两岸文化经贸合作项目牵线搭桥。D对于拥有雄心壮志的人以及那些渴望冒险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才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舞台,因而拥有更致命的吸引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逻辑错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应该属于“自然”,二者并列不妥;B项,指代不明,“对其产生认同”“其”指代“明星父母们”?“萌娃”?D项,这个病句比较复杂,我们先看看病句引用的原文“对于拥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大城市,超大城市才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舞台,对于渴望冒险和刺激的年轻人来说,城市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这个句子“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舞台”与“城市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属于并列关系,而改造过的句子,之间加了个“因而”,变成了因果,我们只能猜测此题问题是“舞台”与“吸引力”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总之,这个病句设置不典型。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中写得很明白,其中句子如“_”,是写琴声的轻柔细屑,从中可以见出真正的感情;“_”,描写琴声表现了一种精神余溢的气势,这很能动人视听;“_”写琴声的纵横变化,但仍不失于自然;“_”是写琴声的脱颖孤峙,不同于流俗;而“_”则是写琴声的抑扬起伏,不拘于老俗套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描写弹琴的指法技巧,写琴声的妙处,说明韩愈深得鉴赏琴声的奥妙。 刬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如句“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显然写的是是写琴声的脱颖孤峙,不同于流俗。而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的是琴声的轻柔细屑,从中可以见出真正的感情。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各项中对句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生活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B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勇于反抗命运。C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空虚的生活将导致理想无法实现。D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要识破恶人的真面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对句子中使用修辞的正确理解,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的。B项写那些闲人看革命者受刑,没有悲悯和反抗,有的只是看热闹的心理。C项写时间可以摧毁一切。D项写老实人的恶毒,比坏人的恶毒更伤人。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晁君成诗集叙苏轼“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 。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岂弟(ki t):即“恺悌”,和乐平易。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与之游三年 游: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报:回复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名望的人,是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仅百姓赖以生存,而且有杰出的后代。 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从不求别人做一件事,前后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C晁君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卓越不凡,因而英明显世。D作者认为,张汤是通达贤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他们都有杰出的后人。8翻译句子(9分)(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3分)(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3分)(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3分)9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内容分别简要概括“有其实”“辞其名”理由。(4分) 【答案】6D7C8(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评分建议:“所以”,“绝民”,判断句,各1分。)(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3)至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愚昧,难以知晓,(这)大概比(理解)(他的)诗歌更困难啊。(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9有其实:晁君成的诗歌清淡,温厚,深远,语言清新,语意新奇。 辞其名: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解析】6试题分析: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大意理解是“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可见“报”的含义是“回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将必显于世”的正确理解是“他一定会显名于世”,而不是“因而英明显世”。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所以”用来的;“绝民”,断绝百姓的生路;“是绝民也”判断句;“诗之指”诗歌的旨意;“微”隐晦;“言传而指见” 用语言表达、指明。“不肖”没有才能;“茫昧”愚昧;“盖”大概。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言翻译:通达贤德的人一定会有有作为的后代,张汤就是这样的人。张汤本来是应该没有后代的。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会有有作为的后代,扬雄就是这样的人。扬雄本来是应该有杰出后代的。通达贤德的人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壅蔽贤者的人就不应该有杰出的后代。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该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会有杰出的后代。贤德的人,是民众赖以生存的人,而壅蔽扼止贤能的人,就是要堵绝百姓的生路。有名望的人,是古往今来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有人看重名望所带来的富贵,于是窃取了这个名声,这是欺骗上天。堵绝百姓的生路,欺蒙上天的神明,因此他不会有贤明的后代,这难道不应该吗!所以说:贤达的人和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都会有杰出的 后代。我常常这样说。过去我曾经任职于杭州,杭州新城县令晁君字君成名 叫端友,是一个君子。我和他交往了三年,只知道他行事很正派,却不知道他能写文章和诗,而他也从没有提到一句写诗作文的事。后来晁君在京师去世,他的儿子晁补之拿出他的三百六十篇诗给我看。我读后深感惊讶,感慨地说:“啊呀,诗歌虽然不是高谈大论,然而它的美好丑恶、高明低劣,还是能够指明说清的。至于一个人究竟是贤能还是平庸,他的器量宏远还是愚昧,恐怕比了解诗的优劣高下更难。至今我还不知道他能作诗,那么我一向以为他是君子,又怎能真正了解他的一切 呢?晁君以进士的身份得到官职,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因此生怕他离任而去。但他从来没有求别人做过任何一件事。他做官前后二十三年,刚刚给他加 官,就去世了。以此看来,不仅仅是我不了解他,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他。他的诗作清淡温厚而又深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而每篇都能写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词句,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不是他自己深藏不露,人们一定会发现并欣赏它们。他的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超过一般人很远,他一定会显名于世。我因此知道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一定会有杰出的后代。当年李郃 做汉中郡迎送宾客的小吏,汉和帝派遣了两个使者改换民服到蜀中去,途中就在李郃的馆舍中住下。李郃通过观察星相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过了三年,当时来的使者 担任了汉中郡太守,而李郃依旧是迎送宾客的小吏,没有人了解他的真才实学。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诗经说:“平易的君子,是天神的赐与。”三、 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刘辰翁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1) “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_ _ (2) 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4分)_ _ (3) 简析结尾两句主人公的形象。(3分)_ _ 【答案】(1) 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1分)交代了时令,(1分)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1分,只写“引出下文”不得分) (2) 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1分)运用了对比、(1分)用典(1分)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1分)(3) 写出了一个借酒浇愁,寻求解脱,(1分)却听曲忍不住泪流的(1分)亡国忧愁无法压抑排遣的词人形象。(1分)【解析】(1)试题分析:“梅梢腊尽春归了”枝头梅花将尽,冬去春又来。起笔从容,读者可能以为已是春暖时节。引出下文春寒比之冬寒要好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后文提到了“乱山残烛雪和风”的山中景象,使上下文形成强烈对比。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乱山,写出周围的环境。残烛,描摹所居室内之情物。雪和风,词境复推向天地。上句是写实。宋亡后,辰翁飘零隐匿于深山。下句跳宕翻跌,意境无比高远。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者羊群。此句典出汉书苏武传,词人引苏武故事,表现其对他民族气节的无限景仰。此句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可见词人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故国之思不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醉中本想可逃愁。却忽听得有人唱起了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不禁让词人潸然垂泪。只希望醉中能解千愁,逃脱忧愁,谁料得醉中也无可逃愁,反触起无限伤心,则遗民生涯之,忧伤愁恨,牢不可破,不言而喻。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可堪孤馆闭春寒,_。(秦观踏莎行)(2) _,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3) 壮士饥餐胡虏肉,_。(岳飞满江红)(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5) _,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7)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8) 二十四桥仍在,_。(姜夔扬州慢)【答案】(1)杜鹃声里斜阳暮(2)不抚壮而弃秽兮(3)笑谈渴饮匈奴血(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门前冷落鞍马稀(6)风之积也不厚(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波心荡、冷月无声【解析】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弃秽、知明、鞍马稀”这些难写的、生僻的、易错的字需注意。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宁 古 塔余秋雨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改)12“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答: 13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4分)答: 14解释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答: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答: 【答案】12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或答原文对应部分即可);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一点2分)13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1分,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1分)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1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联的联想。(1分,“流放创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14虽然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这些第一流人才也受尽磨难;(2分)但不如宁古塔流放法摧残人;(2分)流放宁古塔并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和产生一流的文明。(2分,“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亦可)15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2试题分析:“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因为一方面,“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另一方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试题分析: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一方面照应上文流放者的艰难处境和在这样的处境中建立起的珍贵的友谊;一方面得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的结论。自然引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分析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句子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对比之下,突出了宁古塔流放之苦甚于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之苦。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可见“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酷刑的痛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沉 默梁实秋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有删改)16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6分)答: 17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1)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3分)答: (2)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3分)答: 18作者对于“沉默”有哪些主要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答: 【答案】16(6分)映证上文,说明对客默坐之事不乏其例(2分);表达对沉默“主贵”的思考,说明沉默有时是掩饰内心的空虚(2分);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2分)。17(1)在专制时代(1分),沉默是仅有的自由(1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1分)(2)摆脱世俗的劳顿烦恼(1分)、又有看透世间一切的智慧的人(1分),心境澄明,没有说的必要。(1分)18(6分)沉默者并不代表高贵(2分)选择沉默或不沉默都是一种自由(2分)沉默是一种境界(有道之人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2分)。【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属于引用的作用。引用首先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是作者的观点得到有力的佐证。本处引用是为了佐证作者关于“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的观点。并且引出对引用内容“其能之者必贵人也”的议论,进而提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的看法。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试题分析:对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语境,要注意句子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1)“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可见沉默是不得已的选择,时代限制了人的发言权,让人窒息的专制迫使人沉默。表达了作者对专制现实的强烈不满。(2)“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这句话是针对那些“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的人而言的。他们有看透世事的智慧,自然不会对世间之事评头论足,是彻悟的澄明,是不需说的。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试题分析:文章分五段,除去首段内容引出话题尾段呼应外,三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看法。第二段,作者反驳了“主贵”之说,认为沉默有时是掩饰内心空虚的表现。第三段,作者列举了诸多沉默和不沉默的现象,认为在专制时代,沉默是人仅有的自由。第三段,列举有道之士,他们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认为沉默是一种难得的修行境界。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答案】 做好自己“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如果你和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当如今的家长忧心忡忡地埋怨孩子这里比别人逊色,那里没有争得好名次时,这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样中肯地教育自己的儿子。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奋斗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想吉卜林的劝导已为我们这些处世不深而又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做了最明确的答复-做好你自己,哪怕是功名化为乌有,哪怕是经历冒险惨遭失败,哪怕是特立独行不为世人理解,都在所不惜!面对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和摩肩接踵的茫茫人海,能被自己真正抓住并汲取精华的珍宝少之又少,可这又何妨呢?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充分利用了他敏锐的触觉任凭天籁般的旋律在他的指尖细腻地流淌;从小倍受欺凌,饱经风霜的保尔柯察金凭借他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他不朽的一生;天生放浪不羁屡遭朝廷排挤的诗人李白恣情山水,挥洒笔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这些所谓的天才真的完美无缺吗?爱因斯坦从小被认为是笨蛋而被学校开除,JK罗琳投稿第一部哈利波特时被出版社拒绝了12次。可见,天才并非神人,而是着眼于自己的人,他们的成功正是在于把自己仅有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然而,做好自己,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们往往会被别人的爱憎左右,会人云亦云,会打消自己原有的念头,所以我们做不到极致,究其原因在于人类软弱的本性-害怕失败:失败会使我们否定自己,面临困境,感到遭受摒弃。所以,我们会以大众的目光衡量正确的标准,会以他人的经历作为自己成败的尺度,会以别人的评价来判定自己的好坏-尽管我们曾经对自己坚信不疑。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安然无忧地避免失败的打击,殊不知逃避失败正是失败的根源,而真正的成长在于对内心千锤百炼的磨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做好自己,正是要着眼于当下。我们往往为曾经的比赛失利而懊悔不已,或是将要到来的重要考试惴惴不安,虽然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我们的理智有权不使这些无谓的担心占据过多时间,因为对于过去,或将来,我们都无能为力,只有现在,只有眼前正在流逝的每一秒,才能被牢牢抓住。站在桥上等人的伽利略因为正在思考一个物理问题,连豆大的雨点砸在自己脸上都不知;王羲之在习字时超然忘我,竟把占了墨汁的馒头送入嘴里。所以,每个来之不易的成绩都是有一点一滴的“现在”积累而成的。做好自己,正是要着眼于自己。亦如时间,我们对于他人也是无法控制的,更不能做到在无尽的攀比中就能取他长,补己短,成为全才,如此只能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所以,不必在对成功者的倾慕中,对偶像的追随中虚掷光阴着眼于自己。也许我们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也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好自己,也是要不服输。拼搏的路上必定荆棘密布,迂回曲折,遇到挫折就轻易怀疑自己,打退堂鼓,只能是原地踏步。爱迪生在发明灯泡前失败了1000多次即是最好的例证。须知:“路原本是没有的。”哪条路不是挥洒血泪踩出来的?如果不敢冒险,而另辟蹊径,在原有的路上打转,那科学何以有新发现?研究何以取得进展?人类何以有长足的进步?此时,再回顾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对儿子的启示-做好自己,正是他毕生智慧的结晶。【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应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你”、“谁”两个词语,分析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内容,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这些确定作文立意。通过分析可知,“你”应指内因,“谁”应指外因。事物的发展与外因和内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作文得立意可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侧重谈一个方面,强调内因或外因。参考立意可以有:1创造出最好的自己2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才能决定自己是谁3做好自己,做对自己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