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要领》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16677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翻译要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言翻译要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言翻译要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翻译2008-11,一、树立一种意识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树立起语境意识,要把句子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如果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而不顾及全篇及上下文,就很难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二、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是应该按照原文的次序,对号入座,要基本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不讲大概意思。二是意译为辅的原则。文言文中有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借代、互文、婉曲表达方式等,如果采用直译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味,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根据语言表达的特点,采用意译的方式。,三、明确三条标准一是“信”。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原文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望文生义,不以今释古。二是“达”。即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而不能“新译文,老规则”。三是“雅”。即要求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标准。,四、关注四个问题1、关注文段或文句中的关键词和语境。“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一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二是有词类活用的词语(考查较多的是名作动,名作状,意动、使动、为动等),三是表现句间关系的文言虚词,四是古汉语复音词。要能准确翻译这些关键词,首先要具有语境意识,每一个文言词语都可能有多种意义(一词多义),对关键词的理解一定要解释出它在这个句子中的意义,这也是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前提。08安徽卷)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伯献是程伯献,人名)关键词:罪细、且、容、乃、出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卷丙(晋书吴隐之传)(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关键词:裁、悉、赈、朝夕)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卷丁(汉书疏广传)(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关键词:贤、而、损、愚、益)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08年全国卷宋史廖刚传)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关键词:为、君、兄)译文:兄长担任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担任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2004湖南)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准确得体。07湖南卷)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从”是使动用法,且本句是定语后置句。,2、关注固定结构的翻译。固定结构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翻译也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因此翻译时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下面介绍几种古汉语常见的固定结构:(1)“何(以)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译为“为什么”和“哪里还用得着”。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还有“岂哉?”“不亦乎?”)(2)“无乃乎”(表示偏重于肯定的揣度语气,可以译为“大概吧”或“恐怕吧”)(3)“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的语气,可以译为“莫非吗?”或“该不会吧”)(4)“孰与”(表示比较,可以译为“与相比”或“那里比得上”)(5)“之谓”(表示判断语气,“谓”是动词“说”的意思,这个固定结构可以译为“说的就是”)(6)“奈何”“如何”“若何”(这三种固定结构都是用来询问办法的,都可以译为“拿怎么办”或“把怎么样”),3、关注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文言特殊句式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要正确翻译这些句子就必须让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例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译文:不知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情的呢?说明:宾语前置句,“奚以”应翻译成“以奚”。例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04年全国卷丁)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说明:判断句,应翻译成“是”。例3:2008江苏卷后汉书吴汉传第9题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说明:介词结构后置,“就尚于江南”译为“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例4、2008年浙江卷白居易传第15题。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的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说明:此句既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翻译时既要译出意念被动词“用”,又要补出主语“白居易”和“遇到的”才准确。被动句可用“被”直接表被动(如“忠而被谤”),也可用“见”或“于”或“见于”表被动(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能容于远近”),还有就是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省略句主要关注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和介词的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文言文阅读(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十一)第11题:(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译文:平素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颂他。(2)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容善终者,未之有也。译文: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三公还没有过。说明:这两句都有定语后置的句式,且第二句“未之有也”又是否定句宾语前置句。,4、关注古汉语修辞方式的翻译。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互文、婉曲表达等。具有这些修辞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该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是比喻,有的就是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要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是借代,就可采用直接点名借代本体的方式意译;如果是互文,就可采用将互为描写的两句合二为一的方式意译;如果是婉曲表达,就要根据语境直接译出其要表达的意思,但要注意体现原文委婉表达的语气。,例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分析:这里的“日薄西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落到西山。例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分析:这是婉曲表达。如果直译就是:斧头按照时间的限制进入山林。这样的翻译就没有体现出原文的意思,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它翻译为:按照一定时节限制砍伐树木。例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分析:这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荫下休息走,不能错误地翻译为“背东西的在路上唱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07广东卷)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译文:(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以、异、“持(之)以”、白)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以是、德、恒)07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4分)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扶疏、时、哺、介词结构后置)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2分)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以、走、所知异木)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分)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孝友、为、方、龀),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五、掌握六种方法,一、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器物、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即可,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需要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担任)赵将,伐(讨伐)齐,大破(彻底战胜)之,取(攻取)阳晋,拜(授官)为上卿。,二、删:1、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之”字)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发语词“夫”)2、删去无意义的偏义复词语素。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利”的意思。(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三、换通常在文言文翻译中需要替换词语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有些词语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如可以把文言文中的“吾”“余”“予”等换成“我”,把“汝”换为“你”,把“子”“吾子”换为“您”,等等。(2)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有的可以对译为现代汉语单音节词,有的就需要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例: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国君)恶(厌恶)闻(听到)其(自己的)过(过错),则(那么)忠(忠诚)化为(就会变为)佞(奸伪);君乐(喜欢)闻直(正直的)言(言论),则佞化为忠。”,(3)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借喻、借代换为本体,讳饰换成本义,有引申意义的换成引申意义,还要注意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现象。这些也是字词翻译的重点、难点所在。例:(1)生死而肉骨也。(格式“使死生”“使骨肉”,译成“让死人复活,让骨头长肉”)(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形作名,译成“照耀”)(3)越国以鄙远(译成“把作为边境”)(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动,意动)(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译为“违背”)(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译为“感激”),(8)乃使蒙恬北守藩篱。(“藩篱”比喻“边防”)(9)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指“高官厚禄”)。(10)振长策而御宇内。(直译为“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应译“用武力来统绐各国”)(11)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死)(1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过世)(1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坎坷;衅,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14)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买、求取,此处引申为招惹、招来)(1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那事实的真相),四、调文言文里有多种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倒装句,翻译是应将文言文中倒装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致。还有一些固定结构,也需要调整。(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3)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结构后置)(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疑问句宾语前置)(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译为“与比,哪一个更”),(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08全国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斯”在此处相当于“是”,是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的助词,以确指行为的对象。)08江西卷)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译文: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五、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一鼓作(振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3及左公下场狱,史朝夕(侍)狱门外。4销锋镝,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5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例:08浙江卷)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白居易传)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本句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六、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运用前五种方法不能使句子流畅时解决问题时可以运用此法。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例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例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译文: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例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小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简言之:“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六、体会高考试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一个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能采用某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特点的句子和特定的词语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方法,务求翻译准确。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还要多做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多读,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下面以两道高考文言翻译试题为例,让大家体会怎样综合运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例1:2004年高考全国卷(甲)(后汉书孟尝传)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贿,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减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为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参考译文及说明:郡中不产粮食(将“谷实”换为现代说法),而海里出产珠宝(“珠宝”保留,与现代汉语的说法相同),同交阯(地名,保留不译,从下文“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可以看出)接(比:从“天涯若比邻”中可以推断出靠近、接近的意思)界(境有边境的意思),常常(对译,将单音节对译为双音节词)互相通商(“商贩”,同义复词,只需翻译其中一个即可),买进(偏义复词,“贸”可指买进,也可指卖出;“籴”则只有买进的意思,结合上文中“郡不产谷实”,所以这里应偏指“籴”,这是非常典型的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例子)粮食。,例2:2004年全国卷(乙)(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参考译文及说明:于是怀疑(将单音节词对译为相应的双音节词)司马迁只是(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可联想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一句中的“特”)文笔雄健(“雄文”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意为气势雄健的文章,这里可采用意译),在叙事中善于渲染(意译,“壮其说”是“使其说壮”的意思),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未必然”应分解为“未”“必”“然”)。等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从“诬蔑”中推知其词义),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在这段中“乃”、“然”、“固”、“但”等虚词的正确翻译也是重点。),高考回放:08天津)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换通假,“说”通“悦”)07江苏)1.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译文: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不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欢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单音换双音,补出宾语)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独生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换双音节词和词类活用的词)07上海)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补,调,换)07江西卷)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