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6078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有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房龙人类的故事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实际上考查了“解负令”颁布的背景和作用,再现所学即可回答;第(2)题把握“中庸”的特点“不偏不倚”,既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权利又保护了贵族的特权;第(3)题再现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xx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雅典农商并重的不同。第(2)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简要指出商业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兵源,不利于诸侯争霸事业。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发展农工商经济,为雅典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3.(xx宜宾模拟)追求梦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2)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关键词“变革”,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概括原因。第(2)题属于观点说明论证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变革的设计者”“变革的实践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明确观点,然后选择其中之一加以说明,如变革的实践者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风潮入手,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注意史论结合。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私学出现,学术环境宽松。(2)(例)史实说明: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4.(xx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傅,指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亡。苏轼上神宗皇帝书(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并评价苏轼的主要观点。【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从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可概括严刑峻法。第(2)题从材料一“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使秦国国力增强;从材料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总结出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总结出稳定社会秩序,“兵革大强”总结出军事强大。第(3)题概括材料三可知苏轼的观点是商鞅变法导致秦至二世而亡,结合商鞅变法的史实评价苏轼观点即可。答案:(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严刑峻法。(2)影响:增强国力;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3)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迅速灭亡。评价: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是符合史实的;但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了秦的灭亡是错误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的暴政而致,并非因商鞅变法;苏轼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加固训练】1.(xx保定摸底)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现实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A.颁布“解负令”B.实行陶片放逐法C.成立五百人议事会D.向参政公民发放津贴【解析】选A。B、C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D属于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使农民免于沦为债务奴隶,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农民的利益,故选A。2.(xx凉山模拟)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选D。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使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罗马万民法协调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关系,隋唐的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可以通过考试入仕,三者共同作用都是扩大统治基础,故D正确;隋唐的科举制度把考试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梭伦改革的“解负令”有利于民主政治,罗马万民法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故A、B、C错误。3.(xx金丽衢十二校模拟)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在雅典确立了()A.宗法等级制B.贵族等级制C.官僚等级制D.财产等级制【解析】选D。梭伦改革中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由此在雅典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故D正确,A、B、C排除。4.(xx惠州调研)“他们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提出驱逐某一位影响其制度的官员,也可以罢免当时的政府,立刻更换执政团队。”下面的描述与此相符合的是()A.罗马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B.真正的民主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C.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色D.欧美代议制度确保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保障公民权利的信息,故A错误;题中未体现“广泛”的含义,故B错误;根据题中“他们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提出驱逐官员,也可以罢免当时的政府”,体现了雅典的直接民主,故C正确;欧美代议制度是间接民主,不是直接民主,故D错误。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A.推翻了君主制,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解析】选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了三部曲:梭伦改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动摇了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拓展延伸】对梭伦改革的综合理解(1)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政治上,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2)对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由于确定等级的标准是财产的多少,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因此,这一制度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它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可以凭借自己的私有财产,跻身城邦政权。这就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这是历史的进步。(3)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庸性”: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4)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经济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社会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事务,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6.(xx四川文综T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选A。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次改革是成功的,所以首先排除D;再通过题干中“倾邻国而雄诸侯”,排除B和C。既符合是成功的改革,又符合“雄诸侯”的,只有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故选A。7.(xx韶关调研)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B。题干表述的是管仲对民众的管理,A、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错误;题中划分标准体现不出等级区别,故C错误;把民众划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故B正确。8.(xx宜宾调研)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解析】选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解析】选A。题意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D与史实不符,C是导致商鞅出逃的原因。10.(xx成都摸底)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A.B.C.D.【解析】选C。结合史实可知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A项不符合题意;结合史实可知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B项不符合题意;结合史实可知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D项不符合题意。【拓展延伸】商鞅变法的特点(1)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促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等措施就使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2)任何变法都包括废除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两个方面。商鞅在变法中取消了秦国旧贵族的一些特权,如“世卿世禄制”,因而遭到旧贵族的嫉恨。但他所实行的新制度,如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等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商鞅是法家的著名代表,他在变法中全面贯彻了法家的治国主张,比较明显的有“燔诗书而明法令”、普遍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已经带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4)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倡导者。这一政策在当时顺应了诸侯兼并混战的客观形势,有利于积累实力,但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既直接约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之一。11.(xx成都摸底)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选D。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1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弱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的终结【解析】选B。材料中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表明宗法制的衰弱。A分封制在此时并未完全瓦解,C、D都是经济方面的变化,在材料中未反映。13.(xx南充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可知出现了铁农具、牛耕以及新的剥削方式。第(2)题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即可。第(3)题可以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阐释。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商鞅变法是在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