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预习交流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目标导航,预习引导,预习交流2古人的下列行为或主张哪些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人定胜天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提示。,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主题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四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全世界仅0.1亿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1)结合材料探究:人类社会早期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提示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二农业文明时期,全世界约6亿人,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2)结合材料探究:列举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提示为扩张耕地滥伐森林,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三工业文明时期,全世界约30亿人,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3)结合材料探究: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力空前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人地矛盾尖锐,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人类共识。(4)结合材料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例1“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并造成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A.沙尘暴加剧B.农药污染C.臭氧层空洞D.破坏性地震(2)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不会出现B.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模式C.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D.它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不可避免,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解析第(1)题,沙尘暴加剧是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不合理用水等原因造成的;农药污染则是过量使用农药的结果;臭氧层空洞是大量排放氟氯烃类化合物造成的,这都符合“牧童经济”的特点;破坏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第(2)题,“牧童经济”在发达国家同样会出现,是一种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模式,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但如果人们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则可以避免“牧童经济”的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1)D(2)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主题二人地关系理论核心思想及评价活动与探究材料一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1)结合材料探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局限是什么?提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材料二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不同,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论。可能论是环境可能论的简称。可能论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讨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将人视为一方,环境则是另一方,两者永远不能会合。目的是确定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经过发展人地关系理论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人地关系协调论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与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2)结合材料探究: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评价适应论和生态论。提示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适应论和生态论强化人的主动性,用文化和生态观点认识人地关系是积极的,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片面的。,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例2下列对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B.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地理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物质和能量D.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环境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发展解析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人类的意志发展,但人可以影响环境,使其朝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答案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本质原因剖析在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生产力这一要素的发展变化,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没有人地关系的演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1.如果你能沿着时空隧道回到人类社会早期,你会发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与狩猎为生。天空中闪电掠过,他们会吓得跑很远关于人类社会早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动地适应环境B.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强C.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D.人类通过使用机械加深对环境的影响答案A解析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2.16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该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A.人定胜天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C.可持续发展论D.人地协调论答案B,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3.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该思想体现了()。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定胜天的思想C.因地制宜的思想D.天人合一的思想答案D解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4.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和“生态论”以及“和谐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C.“可能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D.“人地协调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答案A解析工业革命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观点被他人所利用,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提出“可能论”,随后出现了“适应论”和“生态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谐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又叫“人地协调论”。,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5.“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狩,虽得兽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B.要保护生态平衡C.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D.要考虑区域差异答案B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延续(不能竭泽而渔)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与野兽之间的依存关系)。,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6.分析下图所示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完成下列各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1)观点一与哪种人地关系思想有相似之处?(2)观点二所示的人类发展模式有何特点?其后果是什么?(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3)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观点只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相近。第(2)题,由图可知,该观点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第(3)题,由图可知,该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和环境相互影响,强调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竭泽而渔,焚薮而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合观点三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