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6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63172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6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6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6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枣庄三中xxxx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xx.6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学部、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019-2020年高二6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注意事项:1. 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一、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木雕是著名的徽州“三雕”(砖、木、石)之一,徽派建筑之所以成为三雕(附丽附着)的实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明清时期对民间营建制度的严格规定有关。以明史舆服志为例,它对庶民庐舍的间架、彩饰,便有着相当明确的限制。因此,尽管不少徽州人赀累巨万,但一旦有所“僭越”,无疑会触犯禁令而遭受惩处。休宁县就有一座“三槐堂”,又称“王家大厅”,原系明万历中叶举人王经天的故宅。这座砖木结构的宅院,有柱一百八十二根,主柱围粗一点四米,柱上支撑雕镂平盘斗,下垫刻花柱托和石雕柱磉,前、中两进之间开大天井,两侧配厅又各有小天井,总体结构气势宏伟,俗有“金銮殿”之称。“三槐堂”位于休宁县秀阳乡的一个偏僻小村溪头村,从县城坐车到最近的公路边,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僻野荒村建造了“超标准”的豪华住宅,还是被人所发现, 。或许正因为如此,囊橐满盈的富商们才不得不将自己的住宅营建成小而精的样式,将更多的精力(投注投入)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上,通过丰富的乡土艺术语言,巧妙组合出令人愉悦的视觉形象。就这样,明清徽州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给老房子的建筑形态以独特的限定。其后,在不断认同与相互适应中,又(沉淀积淀)而为一种不可动摇的程式,并最终孕育出独具个性的乡土建筑文化。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僭( zn )越 触犯 B惩处(chng) 雕镂C僻( p )野 金銮殿 D囊橐(tu) 楹联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附着 投入 积淀 B附丽 投注 积淀C附丽 投注 沉淀 D附着 投入 沉淀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要走上个把钟头才能到达 并惩罚性地给它易名为“茅厕厅”B只要走上个把钟头就能到达 并被惩罚性地易名为“茅厕厅”。C只要走上个把钟头就能到达 并惩罚性地给它易名为“茅厕厅”D还要走上个把钟头才能到达 并被惩罚性地易名为“茅厕厅”。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不掌握点和线的理论就不懂得平面的知识,不掌握平面的理论就不懂得立体的知识,学习几何就得按部就班,由浅入深。B.我们班的吕宁同学,书报读得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常常令听者有如坐春风之感。C.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D.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惟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C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D足坛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A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6.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D.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B.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C.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D.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三、(24分,每小题3分)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窜:流放,贬谪。此处应为被动用法。B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违背C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相:偏指一方,指受灾的列国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10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殁以六月二日 /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B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C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则仆与幾道十年之相知D归而谋诸妇 / 投诸勃海之尾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妾于吴者 名词用作动词,带着臣妾 B忧劳可以兴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旺 C掠予舟而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2下列各句与例句“惟兄嫂是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士之好廉名者 B复游于赤壁之下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穷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C宥而彰之 宥:藏 D斯道辽阔诞漫 道:道理14.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不给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若入前为寿15关于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B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C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D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第卷 (共102分)注意事项: 1. 第卷共四大题,共102分。 2. 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和计算步骤、过程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四、(16分)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5分)(2)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5分)18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共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广纳贤才的心胸,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 , ”。2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 , ”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五、课内文段阅读(8分)阅读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节选)文段,回答1920题。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19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4分)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六、(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远离村人 刘亮程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即使是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围着树转了一圈。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孤单成了一件事情。寂寞和恐惧成了一件大事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掉。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我在野地上还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21文中两次出现了“一粒虫”“一棵草”,请分别谈谈这组意象在两处的含义。(4分)22请赏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分)23请概述本文的情感脉络。(4分)24有人称刘亮程的散文体现了“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七、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枣庄三中xxxx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学情调查参考答案一、1.A 僭越 jin2.B(投注:集中起精神或力量投入;倾注。 投入:置身其中;放进去。附丽:附着,依附。 附着:较小的物体黏着在较大的物体上。 积淀:指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积淀某种精神。沉淀:从字意上理解就是指有一种物质由于密度比它所在的溶剂或溶液大且又不溶于它们从而沉了下去)3.D(符合语境以及注意陈述主语一致)4. C(A.按部就班:指事情按一定条理、照一定程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学习几何是掌握点、线、面、体等科学规律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跟处理一项一项普通的事情不同,应改为“循序渐进”。B.如坐春风:喻受到教育感化,用于上对下,不能用在同学之间C.光怪陆离:意谓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是中性词。D.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5. C ( A“防止”“免遭连用造成否定失当;B“进入”与“殊荣”搭配不当;D 暗中更换主语,可在“把”前加上主语“他”。二、6.D(A表达出民族存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样一种担当精神;B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C表达的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D只是抒发荣归故里的自豪)7.B(A应是“中国人的”,“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中“或”应为“和”字;C因果倒置;D表述绝对化)8.D(A偷换概念“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B表述范围不当,“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C是“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三、9B 逆:迎接10D A在/凭身份 B主谓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C介词/连词D兼词,之于11.C 名作动,向西飞12.C 都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状语后置句,D判断句。13C(C应该是“辅助”)14 C(A项分别为“或许”“有的人”;B项分别为“即使”“虽然”;C项为“的原因”;D项分别为“比得上”“你”)15B16B(“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小人”。)四、17.(1)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百姓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四个知识点和句义每点一分)(2)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邠宁节度使府,请求商量这件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仍旧安然自得。将要发生大乱,怎么办?”18.(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五、19“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种理想的恒常生活状态;“变”,指的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每点1分,共2分)作者观点:(1)悯恕之心,要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2)欣赏之心,要善于发现体味变化中的美丽。(3)希望之心,要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1分,共3点选2点即可)20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浮木、把人生中的机缘际遇比作巨浪风波,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力量巨大的机缘际遇面前,生命无力孤弱、只能任凭命运摆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化无常、生命渺小无奈的认识(“因缘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的观点)。(手法2分,内容效果2分,共4分)六、21第一次出现的含义是孤独、恐惧;第二次出现的含义是放任自己、自由地生长。(每点2分)22夸张、对比(2分),突出树的茂密、蓬勃(1分);联想想象(1分),猜测树起死回生的原因,引出下文作者像植物一样自我成长的愿望。(2分)23首先写在野外劳动的生存恐惧,其次是一棵老树起死回生的喜悦,然后活干完后感觉到远离村人的恐惧、孤独,最后写打算远离村人的生活方式放任自己自由生活的豁然了悟。(每点1分)24发现:刘亮程在野外的劳动中,从草垛、老树、虫、草、云身上得到启示,发现生活中的哲学。(2分)悲怀: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的细致体察、悲悯(同情、悲哀)(2分),乐世:又在这生活中寻找自我成长的乐观积极的力量,体现了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决心。(2分)七、作文25.【题目点评】本题是xx年山东高考作文,属材料作文,题目范围要求较广。“行囊”随身带,有里面应有尽有,但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的也许会用,有的也许永远不用,但却不会丢掉,直到永远。其实,事先谁也说不准那个有用,那个没用,一切皆有可能。宁可带着不用,宁可带着不用,也不能用着没有。这个题目会有争议的,但不大。但写作角度还是有变化的。最后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立意分析】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适当的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吸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边缘化的立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哪个是多余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