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2190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1(xx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答案】A2(xx广东茂名一模12)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以礼治国主张 性善论仁政学说 兼爱思想A B C 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第一句古文干扰比较大,意思是周朝的制度,以孟子为主,来修正周礼的缺失,说明孟子的主张不是“礼”,故错误;第二句古文“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可知正确;最后一句古文“舍仁义更无他道”可见正确;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故错误,选项B项符合题意。【答案】B3(xx广东江门一模12)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解析】“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意为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 事情少而成就大,故该治国策略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xx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解析】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5(xx广东湛江一模12)“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 能说明这一现象()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解析】材料引文意为: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在河滨制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帝在服泽之阳找到他,选拔他作天子,可知舜当选为天子是因其能力和贡献,体现的是古代推选贤能的人当首领的禅让制。儒家“仁爱”思想是指“仁者爱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思想也是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故B项正确;而道家“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提出的,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法治”思想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6(xx广东江门一模39)(25分)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监察制【解析】(1)从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总结反腐手段是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从“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可总结手段是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从“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可总结手段是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答案】(1)手段: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6分)7(xx广东深圳一模38)(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解析】(1)根据题目要求,该问分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从制度变革和政局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时代背景,二是根据关键词“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来分析其政治目的是维护周礼。【答案】(1)目的:力图维护周礼,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2分)背景: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混乱。(4分)8(xx广东深圳二模38)(26分)“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群分”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请回答: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4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派别,荀子属于儒家;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一“分(指差异性),故义以分则和”,说明群分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和谐。【答案】(1)派别:儒家;(2分)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回答富国强兵、实现统一也可得分)(2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xx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2(xx广东肇庆二模1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它学说的精要,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表明儒学并非完全排斥异己,故A项错误;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儒学融合其它学说,而不是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B3(xx广东汕头一模14)瑟赖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西学东渐进程加快【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佛经中夫妻关系的问题,不足以冲击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佛经译文,无法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据材料“佛经译文遭改动”、“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和“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体现了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后,强调三纲五常,外来文明汉化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佛经译文遭改动,不能说明西学东渐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答案】C4(xx广东韶关一模13)孔子作春秋时创设了一种写史方法:既强调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又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其政治思想明显体现“为尊者隐”的是()A墨子 B董仲舒 C李贽 D黄宗羲【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 【解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为尊者隐”无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有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特别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把封建君主抬到了“天子”的高度,皇帝代表“天”统治万民,作恶可原谅、可秘而不宣、可再给机会,做多了就是圣明,故B项正确;李贽批判孔孟学说,主张个性自由,故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答案】B5(xx广东惠州一模1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解析】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是天人关系,而先秦儒学主要讨论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就会出现这种行为,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灾害天谴论对皇权的约束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佛教并非官方哲学,不会导致统治者的这种行为,故D项错误。【答案】B6(xx广东惠州二模38)(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中国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近代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思潮【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的“古代中国”中的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鸟之音”,可以看出态度为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等来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表格“近代中国”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和“1904年,政府规定”,可以得出态度为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原因结合近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等来作答。【答案】(1)古代态度: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2分)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2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近代态度: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2分)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宋明理学1(xx广东汕头二模14)唐初,傅奕批判某宗教说:“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宋代,契嵩指出“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由此可知() A傅奕主张三教合流 B傅奕反对儒学正统 C契嵩主张三教合流 D契嵩反对儒学正统【考点】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从材料可知傅奕批判佛教,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傅奕批判佛教,不能得出反对儒学正统,故B项错误;从“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可知契嵩主张三教缺一不可,故C项正确;反对儒学正统与“方天下不可无儒”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xx广东广州二模13)619年唐高祖下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据此可知当时()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统治者尊道礼佛【考点】唐代尊道礼佛潮流 【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唐高祖主张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份,禁止屠宰等事项,是从佛教和道教教义出发的,并不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可以看出来唐高祖对佛教和道教的恭敬,故D项正确。【答案】D3(xx广东梅州一模13)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A道教思想 B佛教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道教思想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即由繁入简,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主张“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即由简入繁,故D项错误。【答案】C4(xx广东广州一模13)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风俗画的流行 B商品经济的繁荣C理学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加强【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析】风俗画以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为主题,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出现了话本、风俗画、南戏等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理学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压抑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等艺术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了中央机构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5(xx广东茂名二模13)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 B王阳明 C顾炎武 D王夫之【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题干中“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可知其体现的主要观点为理学中格物致知的观点,故A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与题干中的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代表人物与题干中的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王夫之也是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答案】A6(xx广东揭阳一模14)古代有一个学者,他认为“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学得“一般吃饭”、“一般睡觉”的百姓日用之“常情”,即是“学得一个真百姓”,“才是一个真学者。这个学者的思想可能受到哪一学派的影响()A老庄道学 B魏晋玄学 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王阳明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强调良知良能在起点上,圣人与愚夫愚妇是一样的,双方具有“平等性”,题中“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也体现了圣贤与百姓是一致的,因而题干体现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7(xx广东惠州三模14)“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 “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建议汉武帝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对外物一一求索的手段来认知天理,不符合“须从根本求生死”,故B项错误;“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意思是凡事有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做事情一定要找到这个决定因素,不要被各种表象或次要因素干扰了,结合后两句中的“世儒”“物理”,可以判断这是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根本”就是“心”,故C项正确;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突出强调重视学问在现实中的实践,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C8(xx广东惠州四模13)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材料意思是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孔子强调仁爱,与材料“吾性自足”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与材料信息相反,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即理也”, 强调自我反省,自我体会,符合材料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9(xx广东江门一模14)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考点】宋明理学;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文人画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花鸟画,没有体现风俗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宋代皇家画院注重绘画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没有体现统治者治国水平,故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皇家画院实行考试制度,而没有提到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绘画注重意境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10(xx广东佛山二模14)“它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土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它是()A孔孟儒学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李贽思想【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孔孟儒学强调仁和德,与理性和节操无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调仁者境界和社会责任感,符合“高扬土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故C项正确;李贽强调个性,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1(xx广东肇庆三模14)以下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皇权的加强【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元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纲常礼教,追求个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当时统治者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有关,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12(xx广东珠海一模38)(24分)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內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8分)【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农学和医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文人画;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答案】(2)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每点2分,共4分)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不同意“停滞” :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3(xx广东韶关一模38)(26分)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其时(宋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美】乔纳森斯彭斯(1)材料一中“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指的是什么思想?运用所学知识从工业企业、行政管理等方面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8分)【考点】(1)宋明理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括号里的重要提示宋朝,联系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儒佛道三教合一,可知这种思想是宋明理学,但回答时的表述要规范,因为明朝尚未建立,固回答“理学”才是正确的答案。第二小问运用所学可知宋朝并无明显的“工业企业”,但手工业的发展可与之建立联系,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使得棉纺织业兴起,海上陶瓷之路印证了当时制瓷业的发达,“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行政管理”方面,联系起宋太祖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这些史实皆可印证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答案】(1)思想:理学。(2分)说明:工业企业:棉纺织业兴起,制瓷业发达,(2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1分)行政管理:从权、钱、兵等方面(或采用二府三司三衙制)(2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分)14(xx广东汕头二模38)(26分)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於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 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年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 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 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德尼兹加亚尔(法国)著欧洲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8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宋明理学;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一“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材料二“他带回 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德雷克在加的 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总结两人不同结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中明朝和材料二中英国的时代背景说明原因。【答案】(1)不同:陈:被明朝镇压并处死;(2分)德:被英国国王封为贵族,并利用其打败西班牙。(2分)原因: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限制海外扩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走向海外;海禁政策的影响;理学强调纲常礼教(或强调道德伦理)。【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英国: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需要;民族国家形成,争夺海外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性。【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xx广东清远一模14)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 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的意思是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认为生命比物质更重要,要求保全真本性。儒学内容过于庞大,杨朱学说与儒墨并驾齐驱,可见二者之间有区别,故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天理,维护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中,李贽提倡个性自由,与杨朱学说思想相似,故D项正确。【答案】D2(xx广东惠州三模39)(24分)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通过“惟论财势耳”,可以得出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xx广东广州一模38)(25分)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1)阅读材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6分)【考点】(1)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杂剧或元曲”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史实加扣题阐述,紧扣材料一“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即可,政治上,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思想上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其他表述,如国家统一为戏剧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环境,小说繁荣为戏剧发展提供更多的题材,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文化人才等也可。【答案】(1)标志:元杂剧。(2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xx广东珠海一模38)(24分)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內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8分)【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农学和医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文人画;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现象来评述作答。【答案】(2)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每点2分,共4分)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不同意“停滞” :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每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5(xx广东佛山一模38)(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考点】(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和“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可知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属于史实说明题,据材料一“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可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他们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也可具体举出某一个思想家的思想说明,如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等。【答案】(1)根源: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考生只写理学或儒家思想给2分,有合理分析的给4分)表现: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2分。写出一点给2分,李贽其他思想,同等给分)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2分。写出一点给2分)6(xx广东佛山二模38)(26分)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以下材料均来自此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部分目录摘编(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三章31与第四章42中可能涉及哪些内容。(4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1)此题问列举,需要从徐中约的著作中判断其内容,第三章31目录是清朝的政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军机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归纳,第四章42目录是清朝思想潮流,可以从理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列举。【答案】(1)列举: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内阁,地方省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学。(说明:“政治结构”任意1点2分,“思想潮流”任意1点2分。总分不超过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