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60960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基础达标】1.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A.加强对相权的监督B.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解析】选D。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分割相权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2.(xx广州高一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3.(xx太原高一检测)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宋)通判【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代中央政权机构职能的再认能力。唐代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宋代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宋代通判的职能是监督地方长官。秦朝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官职,与元朝的中书省长官职能相近。4.(xx广州高一检测)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宋代,宰相之下设三个副相,其中一个是枢密使,其职能机构是枢密院,分管军政。5.(xx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举孝、廉各一人”,即由下往上推荐人才,可知是察举制。6.(xx大同高一检测)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刺史和通判都是监察官职,故选B。【加固训练】1.(xx大同高一检测)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者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时间上可以排除A、B。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补充,故选C。2.西汉察举制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解析】选B。A、C只符合科举制;D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共同之处在于自下而上地选拔官员,可以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B。【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xx德州高一检测)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解析】选B。“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见A、C与题干意思不符;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B。【知识拓展】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的异同点(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加固训练】朱子语类云:“唐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据以上分析,A、C、D均正确。B与题干材料无关。2.(xx广州高一检测)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体现将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管民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互相制约,最后由皇帝决断。3.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能力。“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结合时间限定词“西晋”,可知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4.(xx沈阳高一检测)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代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排除B、C,A是错误的。5.(xx泉州高一检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郭巨因对其母特别孝顺而被荐举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结合材料可以得出本题选B。A是地方制度;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D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6.(xx济南高一检测)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解析】选D。材料中描述了刺史有“省察治状”等作用,说明这一官职的设置使刺史具有了监察地方的职能。7.(xx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等是通过()A.承荫世袭B.立功受奖C.乡人举荐D.科举考试【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赴举他郡”“解名尽处是孙山”“榜末”,隋朝时期形成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本题选择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0分,第9题12分,共22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5分)(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第(1)题,材料突出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第(2)题,实际上要求回答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依据。第(2)题,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题,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题,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