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三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检测.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5829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三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三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三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三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B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解析 A错,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B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C对,由于有地理隔离的两个环境不同,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基因也有区别,使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错,基因频率改变是进化的标志,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答案C2(xx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已知生物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会使多样性提高。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解析 物种多样性不仅与物种的数量有关,还与每个物种个体数量和分布均匀程度有关。分析题图可知,A和B中都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有4个物种,且D中4个物种中个体数量多且分布较均匀,物种多样性高,故D选项正确。答案D3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答案A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和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只有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生物在进化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能产生生殖隔离D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答案D5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 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即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基因库,并非只有一个种群基因库。答案C6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 从题意看出,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与普通蜣螂相比,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只是外表发生的变化,不能说明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D7(xx第二次大联考)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超级病菌是一个新的物种B正确使用抗生素,病菌就不会发生进化C细菌间不可能通过染色体交换的方式获得耐药基因D滥用抗生素诱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产生超级病菌解析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物种;抗生素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细菌中不存在染色体,因此耐药基因的获得不可能通过染色体交换来完成;变异是自发的,与滥用抗生素无关。答案C8(xx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 B441C120 D121解析若该种群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即1/3AA、2/3Aa)可以随机交配,用配子法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 则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441答案C9在美洲热带雨林中,切叶蚁因为会在蚁巢中“豢养”能产生糖的真菌而闻名。切叶蚁将植物叶片切成小块带回巢穴中,经咀嚼后让它成为一种特殊真菌的养分来源,形成一处“真菌农场”,而切叶蚁会将新生的菌丝喂养其幼虫。切叶蚁的存在,不仅会促进植物新叶生长,也会加速养分循环。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在“切叶蚁一植物一真菌”间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卡麦隆库瑞博士首先发现在切叶蚁的背上生长着一种链霉菌,这种细菌会产生一种抗生素,抑制其他真菌的生长。若切叶蚁将“真菌农场”弃之不顾,则会生长出各种不同的杂类真菌。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又发现在美洲切叶蚁巢中,还有另一种共生细菌克氏菌,此菌能帮助“真菌农场”固定空气中的氮,这些氮可以为真菌所吸收,进而被切叶蚁所利用。某同学阅读以上文字后,得到下列体会,其中不正确的是A“真菌农场”中,植物、链霉菌、克氏菌和切叶蚁都为真菌提供营养 B以上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神奇C以上各种生物形成的复杂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以上各种生物复杂关系的形成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以及与环境的共同进化解析题目中“真菌农场”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也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在“真菌农场”中,链霉菌只抑制了杂类真菌的生长,并没有为“真菌农场”中的真菌提供营养。答案A10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解析甲、乙两瓶的差异是捕蝇纸的有无,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乙瓶中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捕蝇纸。答案A11(xx威海模拟)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所示是栖息地破碎对白脸猴种群动态的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解析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故A正确。白脸猴种群增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故B错误。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故C正确。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故D正确。答案B12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小题17分)1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进化的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在我国由东北虎和华南虎组成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隔离,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_(“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3)下图表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果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人号称“千杯不醉”,而转化为乙醛的人俗称“红脸人”,不能转化的人俗称“白脸人”。 基因A基因b 乙醇乙醛乙酸 图: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途径“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_。假如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_。根据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解析(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我国由东北虎和华南虎组成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3)“红脸人”的基因型有4种;“白脸人”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假如一对俗称“红脸人”的夫妇所生子女中,有1个“千杯不醉”和1个“白脸人”,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则再生一个号称“千杯不醉”女儿的概率是3/41/41/23/32 ;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生物性状。答案(1)隔离 (2)地理不完全相同(3)4aaBB、aaBb、aabb3/32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14(xx天水一中测试)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1)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和_。(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_造成的。(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发生了改变。如果乙岛上C物种个体数量不断增加,引起D物种个体数的锐减,这种现象称为_。 答案:(1)种群(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3)基因突变(4)少(5)突变、自然选择、 隔离基因(或基因型)种间斗争15(xx孝感统考)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物种、个体、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4)北美大陆在阶段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多选)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5)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状态是:_。解析(1)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做遗传多样性。(4)环境不会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5)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答案(1)一个果蝇种群(2)不定向(3)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导致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4)ACD(5)甲地大(甲地大于戊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