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53378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诗歌鉴赏13.Lxx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唱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现在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4.Lxx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 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14(1)答案 轻微、新鲜、清爽等。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来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衣”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3)答案 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二)Lxx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延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 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一脉相承。(2分)21答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的能力。根据诗句中富人与狱中受害妇孺受害惨状的对比,很容易想到杜甫的这句诗。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22答案 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应从诗中对比的内容、对比的意图及造成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14Lxx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14(1)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是“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整体加以分析说明。【诗歌赏析】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Lxx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8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掌握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作用或效果。由题目可知环境是“雪后”,由内容可知书写对象是“梅”,可见表现手法是烘托和渲染,而“雪后”的环境衬托渲染梅花,突出梅花的品格。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9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诗中“去还来”“前时”“昨夜”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由“惆怅”“遥怜”“相思”“成灰”“落鸦”“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惆怅、孤独、寂寞、失落的心情。Lxx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8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及效果来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和鉴赏分析。能力层级为D。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_9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进一步考查概括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把握。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随意拔高,要结合内容分析作答。【诗歌赏析】这首七言律诗,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定是体会得非常细致。五六两句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儿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结尾两句,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14Lxx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14(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本题鲜明地体现了江西诗歌鉴赏“重内容,轻技巧”的特色,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2)本题从识记的角度考查典故手法的使用和赏析诗歌的情感。本题也充分体现了江西卷“回归教材”的特点,“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与必修五。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其中“楚国狂士接舆”的典故在xx年的江西卷名著导读题间接地考查过。答题时,要结合原词,并联系典故的原意。【诗歌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联系现实,“恨”主要指面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收复北地的宏愿无法实现的遗恨。“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两个典故。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事不得谐,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便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的苦衷。其中“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来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用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 “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所以,词人以“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词人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这是先从反面说明自己的心迹。结拍“归与白鸥盟”,则是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欧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的高洁志节,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的意味,从而照应了题面。辛弃疾这首词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却一无凄楚或哀怨。9Lxx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2分)_(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_(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_9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似”解释为“好像”,“太古”指远古,用远古来比喻山的宁静,以时间的悠远比喻空间的宁静,以虚喻实。(2)答案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内容: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的酣眠。再结合注释对作者的介绍,即可以准确理解诗人的心境。(3)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中“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诗歌通过意象表现简朴平淡的意味,另一层是某些诗句中还透出不平淡。【诗词赏析】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浅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的“花”与“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的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的“眠”字来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醉卧竹席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暗合了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全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14Lxx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_14(1)答案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欧阳修的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心中自然高兴。而欧阳修却贬谪滁州,自然有官场沉浮的无奈。临别赠词,自然心中愁苦。(2)答案 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先要考虑诗人的一贯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分析。这首诗“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6Lxx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6答案 (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第(1)小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炼字,作答此题先要了解“绿”在语境中的含义;再分析表达效果,树绿是因春风入。第(2)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时要紧扣三、四两联中所写的想象“逢社燕”“浣征衣”之景,“终日临水”“已息机”多了一份闲适,再揣摩所写之景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并结合全诗作答。12Lxx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客从 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12(1)答案 有客人从南海来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长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但后来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应付官家的征敛了。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解答时不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只需把诗句的意思理解出来,然后连缀成文即是一个故事。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2)答案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情感,本诗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无奈和愤怒,所以回答时须紧密结合诗歌的主旨,然后抓住“隐”和“血”两个关键词回答。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表明了深刻的寓意,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有隐字”,即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认为珠上“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已经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减,所以说“哀今征敛无”。它意味着从今以后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我们解答时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12Lxx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 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12B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B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诗中“后世仰末照”一句形容鲁仲连的功绩留下的光芒能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令人景仰。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能力。要准确解答此题,一要正确理解诗中“倜傥”“高妙”“澹荡”等重要词语;二要关注注释中的信息,明白鲁仲连有“却秦”之功绩,还有“轻千金”之洒脱。这个被诗人说成“拂衣可同调”的鲁仲连正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功成而退。【诗歌赏析】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解围。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开篇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高妙”二字,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视为明月出海,极度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非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记载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令人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更因为其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生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合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仲连为同调。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写法很质朴。寥寥数句,就刻画了一个“高妙”的历史人物形象,且寄寓自己理想的人格于其中。Lxx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同褒子秋斋独宿唐 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 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8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异同”,在读懂两首诗、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抓住关键词语“孤独”“恬静”“凄冷”等。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答:_9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除了指出修辞手法之外,还要对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加以赏析,也就是要回答将什么比喻成什么,有何妙处或作用。【诗歌赏析】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出作者个人独特的感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并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韦应物秋斋独宿写山中的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半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只有屋里的人独自静静地安眠。诗人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但孤独是淡淡的,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雨声下在深深的竹林里,惊动得鸟儿不时地发出一声鸣叫,寒冷的树枝上想睡也睡不成。作者以惊鸟无宿暗喻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孤独中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12Lxx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酬孝峙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 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12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诗歌赏析】这首词大约作于明清之际,从词题为“酬孝峙”来看,为交游唱和之作。钱继章在这首词中叙写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并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迹,从中体现出易代之时明朝遗民的民族气节。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首句勾勒出自己的容貌的一个轮廓,就如画了一幅头像,词人先非常具体地勾画出头发、眉毛、胡子的特点:短短的头发,长长的胡子,高突的眉毛。第二句,显然换了一个角度来补足这幅画,“病容”是很抽象的,故词人打了一个比方,说是“怪于僧”。这里提到“僧”,联系清初明朝遗民纷纷遁入空门的情况来看,正暗合上句“发短”的含义,念念不忘自己为明朝遗民。“突兀”承上句“有棱”,除描绘出容貌“怪”之外,还表现出傲岸的民族气节。以上两句是写自己的容貌,接下两句写自己的意志:尽管生活的环境如霜侵雨打般的恶劣,但我的意志就像终南山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一任风霜, 坚强不屈。“霜侵雨打”比喻当时清廷统治下明代遗民面临的残酷的社会现实,点明了上句“病容”直接的原因;“寻常事”表明这种恶劣的环境不是短时间或偶尔出现的,对词人而言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实的压力。在结构上,它既暗合前面的“僧”,又绾合下片的隐居生活。下片表明自己不愿再为官的心迹。尽管外在的社会环境很严酷,词人觉得隐居生活是闲适的:或倚杖信步亭阁,以消闲暇;或临池张网捕鱼,以为娱乐。“倚杖”“临罾”概括自己的隐居生活,“罾”是有支架的渔网。“闲”“戏”表明隐居生活的闲适。“折腰久矣谢无能”,表现出词人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词的最后两句,扣题中“酬”字写,“熏风”即南风,炎炎夏日,即便是有风南来,也无法消解这池亭的酷暑。“熏风”“暑”不只是单纯写天气,联系明清易代的社会情况,这里当另有所指。“捧出”在此是捧读的意思;“新词”当指王屋写给钱继章的词;“字字冰”是读词的感觉,南风不解暑,而王屋的新词则新意迭出,字字如冰可消酷暑。10Lxx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句。(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10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喻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解析 (1)考查识记。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是小学要求必背的内容。湖南xx年考查诗歌基本常识,今年又考查识记几乎家喻户晓的知名诗句,旨在引导考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与基本的诗文积累。(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楚这两个环境,再联系“柴扉”“两忘机”及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便可以回答出来。1xx安徽合肥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江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_(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4分)答:_1(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其深藏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从深处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显出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答案】 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该、合该”的意思。“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这里涉及莼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的美景及闲适的生活。做此题要理解诗歌大意,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诗歌意义的准确理解。【答案】 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诗歌赏析】 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舟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晚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若到过吴江,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 宋龚明之:“张子野宰吴江,尝赋诗云云,为当时之绝唱。”今人钱学增说:“此为诗人任吴江县令时所作,描写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清淡幽雅,造语工巧。”2xx惠州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第三、四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答:_(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