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一周历史半月考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5098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一周历史半月考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一周历史半月考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一周历史半月考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一周历史半月考试题 含答案一、选择题1、据记载,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说明孔子主张()A. 无为而治B. 仁政治国C. 以德治民D. 严刑治民2、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候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材料所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开始走向分裂B. 社会出现急剧转型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 各诸候国混战不止3、商君书赏刑中写道:“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型也。”此思想()A. 批判了儒家的德政主张B. 确立了以法治国的理念C.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4、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下列主张中能够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 独尊儒术B. 三纲五常C. 天人感应D. 大一统5、右图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活动,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史记封禅书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古代帝王封禅活动在汉代以后日益盛行,这主要是由于()A. 封建盛世局面的到来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 传统自然科学的发展6、有学者说,汉武帝“改变了先秦儒家凄凄惶惶奔走各协兜售偷政治的窘迫”。下列汉武帝的行为中明显有助于改变儒家“兜售”窘境的是()A. 压制诸子思想B. 发展儒学教育C. 推行“推恩令”D. 实行“大一统”7、程颐说:“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义明矣。高卑既别,贵贱之位分矣。”其用意是()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 宣扬天人感应思想C. 探索自然界的规律D. 批判传统的家庭观8、宋代有理学家说:“人为万物之灵,其虚明知觉之心,可以通夫天地之理,故惟人可以闻道。“此思想()A. 宣扬了封建纲常思想B. 肯定了人的精神力量C. 指明了“灭人欲”的途径D. 批判了佛教的虚假性9、“宋代理学是一种追根求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求理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学术精神。”下列主张中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天人感应C. 知行合一D. 格物致知10、李贽在道古录中说:“圣人知天下之人这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是,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此思想()A. 动摇了儒学权威B. 宣扬了平等理念C. 表达了圣人愿望D. 批判了君主统治11、黄宗羲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于君,名异而实同。”材料表明他()A. 主张建立平民政府B. 反对实行君主制度C. 极力宣扬契约精神D. 反对专制主义制度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表明他()A. 要求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B. 极力宣扬“人性”解放C. 继承了儒学的经国济世思想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3、王失之的“理寓欲中”思想,即“王道本乎人情。人情者,君子与小人同有之情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可见,这一思想()A. 继承了宋代理学的精髓B. 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儒学C. 不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D. 反映了“人性”的觉醒14、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为此,他()A. 认为道德并不重要B. 反对传统的宗教神学C. 反对制定任何法律D.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15、他认为“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心灵。材料中的“他”是()A. 普罗泰格拉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16、古希腊雕刻艺术大师菲迪亚斯说:“再没有人比人类形体更完善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此观点体现了古希腊()A. 无神论思想B. 天赋人权思想C. 民主自由思想D. 人的精神觉醒17、右图是薄伽丘十日谈连环画中的插图。通过此插图内容,可知此文学作品()A. 主要宣扬了禁欲主义B. 旨在揭露教会的黑暗C. 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D. 在倡导进行宗教改革18、16世纪时,法国文豪拉伯雷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的口号。当时,此类口号的宣扬()A. 有助于人的“个性”解放B. 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C. 有效冲击了王权专制统治D. 是科学启蒙在文学中的反映19、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文艺作品大都描绘了修士和修女们在野宴中纵情声色的情景。这些作品实际上在当时()A. 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贪婪B. 宣扬了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D. 成为新式文艺创作的主流20、1534年,英国议会以至尊法案完全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后,1535年,教皇保罗三世颁布敕令惩处享利八世,但却因法国、西班牙不愿意而迟迟得不到执行。这说明()A. 法国和西班牙已脱离教皇控制B. 英国宗教改革得到了法国支持C. 教皇已经不再拥有昔日的权威D.欧洲各国都已实现了宗教改革2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 “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起身光明。这说明()A. 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B. 启蒙思想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解放C. 科学影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D.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22、孟德斯鸠说:“平等的真正精神的含义并不打算不要主人,而是仅仅要和我们平等的人去当主人。“此思想实质上()A. 宣扬了“以法治国”B. 否定了君主专制C. 体现了“天赋人权”D. 提出了分权学说23、卢梭说“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称之为共和国;因为唯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务才是作数的确切说来,服从法律的人民就应当是法律的创作者”。材料观点实际上强调了()A. 共和国只能实行法治B. 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C.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法律是由人民创造的24、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是血肉情望的人”,那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人则“是理性化的和受自然规律严格决定的”。两场运动对“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A. 封建专制统治的日益衰落B. 启蒙思想家的知识更广博C. 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D.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5、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人的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殊本领,人类没有足够的智慧窥探万物的本质,只有运用理性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理性是人类理解上帝和自然的认识工具,运用理性可以越来越精确地理解上帝的意志”。这一哲学认识()A. 影响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B. 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理论根基C. 是西方启蒙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D. 对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起双重作用26、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2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8、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29、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30、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3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32、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3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34、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3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36、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37、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3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B梁启超 C章太炎D严复39、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 B C D40、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4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42、“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43、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4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45、“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46、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7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A B C D47、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48、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49、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50、“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xx届高二年级第十一周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CBDBC 610 BABDB 1115 DCDDB 1620 DBABC2125 CBBDD2630 3135 3640 二、非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