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4989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3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4右侧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5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6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9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11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A体现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成果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12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揭开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C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 D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13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14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打击。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富有弹性之战法”指游击战 B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C游击战成为抗战唯一作战方式 D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15“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以体现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17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18“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19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A和平共处不称霸 B尊重差异求合作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谋发展20原新华社记者高梁曾回忆道:“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 A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C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21下图是xx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对西藏自治区成立解读正确的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 B C D22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23“梭伦建议取消掉所有市民的所有债务,不光是市民所欠公债,也包括市民之间的私债,这样既能重新给已经成为奴隶的那些人自由,也让所有财主取消掉了他们之间的烂账。”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A解放奴隶,基本铲除贵族特权 B取消烂账,彻底消除城邦矛盾C废除债奴制,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D解放劳动力,加快资本主义发展24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开放性和灵活性 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C随意性和实用性 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25某位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他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你认为这位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与他所掌握的史实之间逻辑关系最为严谨的是史实结论A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雅典民主政治形成B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C十二铜表法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是罗马法的起点D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人文精神得到彰显第卷(非选择题,共4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4小题,共45分。26(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材料三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2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1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1分)(3)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1分试说明理由。(1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与人类文明的简单认识。(2分)27(11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材料四 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2分)(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3分)(3)材料四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2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理解。(4分) 28.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 中国大清皇帝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材料三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 材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 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3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各有何特点?(2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4分)(4)根据材料五,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2分)它的颁布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什么意义?(1分)29(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材料四 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请回答:(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4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3分)(4)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1分)试题解析部分1.【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即分封制有弊端,又提到分封的士庶“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见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正确。AB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无关,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有隐患,没有提及利弊多少的问题,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答案】D2.【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不落实时,就会“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其注重社会稳定,A项正确。BC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A。【答案】A 3.【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寿地”在“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周朝时属于诸侯国,后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可见从诸侯国变为县,反映了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B项正确。州最早出现在东汉,A项排除。分封制下无中央集权的问题,C项排除。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答案】B 4.【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示中显示中书省的政令需提交上奏,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门下省的决策需要皇帝的同意,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皇帝拥有最终的决定权,C项排除。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执行机构,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答案】D 5.【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南朝时,“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可见其通过学校试经为官,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科举制开始在隋朝,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权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答案】D 6.【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此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权力部分保留,但地方权力大而不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是行省制,C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已成为割据势力,A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地方权力大而不专”,B项排除。内阁制是中央制度,D项与地方无关,排除。故选C。【答案】C 7.【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是存钱赚取利息,同时以纸银交易时方便市场流通,这反映了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D项符合题意,正确。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土地的要求,但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洪仁玕的主张,不是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共同主张,B项排除。材料强调“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取息分红,或者纸银交易利于商业发展,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答案】D 8.【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咸丰皇帝“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从中可以看出其为了拒绝外国公使进京,以牺牲关税为条件,可见其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关税主权的损害,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答案】B 9.【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东南地区受到侵略,同时外国“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见开始了资本输出,联系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署后,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C项符合题意,正确。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后,西方侵略中国的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AB两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答案】C 10.【知识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军阀、国会及幕府之士,新兵转让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可见社会主导力量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正确。AD两项都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1912-1927年,C项的五四运动是1919年,此时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故选B。【答案】B 11.【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展示的是“武昌起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战争指辛亥革命,体现新三民主义的成果,A项符合题意,正确。中共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道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指百团大战,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指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答案】A 12.【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来“打倒封建特权”即军阀官僚,可见其革命战略和策略的创见性,C项符合题意,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揭开国民革命的序幕,AB两项都与史实不符,均排除。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答案】C 13.【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日本侵华之前就有诸多的广告来传递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可见其侵华蓄谋已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广告传递道路情报,不是其宣传作用,也不是反映中国的交通落后,AB两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日本的口服药广告,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答案】D 14.【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民国二十八年冬”即1939年,“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可见抗战期间的游击战的贡献,A项正确。材料提及“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即研究游击战战术的优势,但以“歼敌寇为要”,B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游击战,但不是唯一的作战方式,C项排除。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答案】A 15.【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会议在北平召开,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强调“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可见指新政协会议的召开,联系所学知识,新政协会议中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是1956年时提出,C项是1953年,D项是1953年人大制度确立后,三项都与新政协会议无关,均排除。故选A。【答案】A 16.【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时的中国妇女有选举权,体现主权在民,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人民代表大会还未建立,A项排除。C项与此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建设,但没有提及法制化,D项排除。故选B。【答案】B 17.【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宪法保障“改革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C项符合题意,正确。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性质,“八二宪法”就是社会主义的宪法,A项排除。xx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92年,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答案】C 18.【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且“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联系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C项符合题意,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A项与材料旨意不符合,排除。“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的方针,其是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B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其强调合作共赢,是区域经济组织,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答案】C 19.【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周恩来在会议中对问题区别对待,即不理恶意的,对怀疑的解释清楚,可见此会议是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答案】B 20.【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次外交事件涉及中国旗帜的位置安排,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正确。A项指毛泽东访问苏联,B项指日内瓦会议,C项指万隆会议,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D。【答案】D 21.【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采用排除法。联系所学知识,西藏自治区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前提条件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其没有高度的自治权,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含有,均排除。故选C。【答案】C 22.【知识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央政府认为,台湾问题中,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可见其出发点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故选D。【答案】D 23.【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是梭伦改革时的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项举措有效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解放奴隶,扩大平民的基础,没有铲除贵族的特权,A项排除。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不能彻底取消城邦矛盾,只能缓和矛盾,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的改革措施,其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答案】C 24.【知识点】罗马法【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罗马法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A项正确。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罗马法是据理论活动,继承和发展基础之上的法律,不是随意的法律,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答案】A 25.【知识点】罗马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腊地理环境有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但不是决定性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所宣称的民主属于雅典的“全体公民”,指雅典的奴隶主的民主,不能得出是大多数人的民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标志,但是贵族垄断法律知识的情形没有被打破,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塞罗强调法律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彰显,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答案】D 26.【知识点】戊戌变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戊戌变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此时中国的选官是“举进士、拔萃,皆中”,即科举制,联系所学知识,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从中概括变化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政治影响入手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联系梭伦改革打击氏族血缘关系的措施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积极性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摆明观点即可。第二小问,从八股取士对思想的束缚、造成人才缺乏分析有道理的理由,但从根源入手说明八股取士不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即可。第(4)问,从中西制度的史实可以看出制度无优劣之分,但具有时代特色。【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理解: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偏颇。理由:八股取士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人才匮乏。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而不应仅仅归咎于八股取士。(4)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27.【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从中概括其影响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材料三中提及抗战中“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从中可以概括其贡献。第二小问,联系材料一,可以看出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第(3)问,结合材料四的信息,“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从中概括其影响即可。第(4)问,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入手理解即可。【答案】(1)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资源。关系:因果关系。(3)影响: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4)理解: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但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和代价。 28.【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辛亥革命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辛亥革命、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雅典的权力“由全体人民掌握”,“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从中逐一概括其表现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可见其注重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见其注重议会掌权。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使传统政治制度体系崩溃指君主专制的结束。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领域说明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五的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从中概括其原则即可。第二小问,从法制建设领域说明即可。【答案】(1)表现: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注重为国家献身。(2)材料二特征:皇帝一人掌握国家权力(君主专制)。材料三:议会掌握国家权力(3)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29.【知识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新中国不予承认,可见其政策为“另起炉灶”。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另起炉灶”的意义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处理原则是“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从中概括其原则即可;联系所学知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入手即可。第(3)问,从中日关系入手分析积极性;从警惕右翼势力入手分析其局限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四的信息,“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之路,“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从中概括其借鉴意义即可。【答案】(1)政策:“另起炉灶”。意义:它使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立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民族感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3)处理:发挥美国在中日关系交往中的积极作用;隔置争议,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合作,继往开来;警惕中日交往中的右翼势力死灰复燃。(4)意义:合作共赢,平等互利(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协商一致;结伴不结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