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14291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梳理】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_和_是生物不断进化的 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多样性,遗传和变异,个体,渐变,物种大爆发,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_的_生物的_个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 _。 (4)生物进化的实质:_。,一定区域,同种,全部,全部基因,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_。 (3)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_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突变 基因重组,_ _,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定向,原材料,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原因:不断淘汰_的基因,积累_的基因。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改变。,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定向,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_并且产生_的一群 生物。 (2)隔离类型:_和_。 (3)隔离实质:_不能自由交流。 (4)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_、_及_。 (5)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_。,相互交配,可育后代,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殖隔离,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_之间、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 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 (1)内容:包括_、_和_。 (2)形成原因:_的结果。,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进化,【小题快练】 1.考题诊断: (1)(2014海南高考T20D)判断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的一枚绿壳蛋 是否是另一种鸟的蛋,可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 子鉴定。 ( ) 【分析】亲子鉴定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不能采用蛋白质进行鉴 定。,(2)(2012江苏高考T5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 向。 ( )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能够使本地物种数目大幅度减少,改变生物 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3)(2012江苏高考T5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 ) 【分析】生物的种间竞争是生存斗争的一种,是一种选择过程。,(4)(2012海南高考T8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 变,也可能不变。 ( ) 【分析】假设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为A、a,若环境改变淘汰AA个体, 则A基因频率下降,若仅淘汰Aa个体,则基因频率不变。,2.易错诊断: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 ) 【分析】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 【分析】共同进化包括两个方面: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生物之间可以通过生存斗争实现共同进化,也可以通过互 助实现。 (4)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 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 ) 【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使用药物前即存在变异,药物对病 原体的变异进行选择,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类型得以保留下来。,(5)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 ) 【分析】生物进化时,有利变异被保存,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只有在群体中有利基因才能被积累和保存。,3.教材研习: (1)(必修2 P116探究改编)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产生导致生物发生进化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将越来越高 C.环境直接选择的是生物的基因型 D.深色环境下浅色基因将逐渐消失,【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频率,使生物发生进化,A项正确。不同的环境下,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方向不同,B项错误。环境直接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通过选择表现型而选择基因型,C项错误。由于杂合子表现为显性,隐性基因不会消失,D项错误。,(2)(必修2 P122技能训练改编)判断湖泊里的两种鱼是不是同一个物种,可行的操作是( ) A.分析二者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分析二者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显微镜观察二者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D.观察二者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解析】选D。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DNA中碱基排列顺序、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可以不同,A、B项错误。判断两种鱼是否是同一物种,不能仅根据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判断,应观察二者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C项错误,D项正确。,(3)(必修2 P126基础题T2改编)关于地球上生物出现的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先出现的生物一定不是病毒 B.最先出现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C.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D.好氧生物出现在光合生物之后,【解析】选C。病毒专营寄生,应出现在细胞生物之后,A项正确。原始地球条件下没有氧气,最先出现的生物应进行无氧呼吸,B项正确。最先出现的生物应是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C项错误。光合生物可以产生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条件,D项正确。,4.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克隆羊多利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解析】选A。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不育的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的物种;克隆羊多利与普通绵羊相同,属于同一个物种;骡不育,不能称为物种;桦尺蠖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桦尺蠖发生了进化,但没有形成新物种。,5.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随机交配一代之后,种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A.60%、40% B.36%、64% C.57%、43% D.28%、72% 【解析】选A。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基因A的频率为24%+1/272%=60%,基因a的频率为4%+1/272%=40%。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6.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体型较小的种群 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C.体型较大的种群 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解析】选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可适应不同的环境,被完全淘汰的几率较低。,7.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标志基因频率改变。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进化未必产生新物种;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生存斗争的结果 B.生物个体的多样性组成了生物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速记卡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速记卡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2.隔离的两种类型: (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 (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4.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 (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2.物种形成过程: (1)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2)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式。 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高考警示】(1)突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3)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4)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考题回访】 1.(2014四川高考)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 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 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杂交”“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自交”。 (2)关键知识: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解析】选B。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A项中,秋水仙素不能促进着丝点分裂,而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故错误;B项中,幼苗丁来源于秋水仙素对杂交幼苗丙的顶芽的处理,并不一定能使所有的细胞都发生染色体加倍,如果染色体没有加倍,则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8条,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加倍为36条;如果染色体加倍,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36条,有丝分裂后期变为72条,故正确;C项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故错误;D项中,戊的形成未经过地理隔离,但戊是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不是同一物种,因而是新物种,故错误。,【延伸探究】题中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如果直接发育为新植株,能否产生后代?为什么? 提示:不能。两种油菜属于不同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后代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生殖细胞。,2.(2014江苏高考)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细菌个体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有些抗药性强,有些抗药性弱,抗生素等对细菌个体的抗药性差异进行选择,留下的个体抗药性强。,【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和免疫。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突变在前选择在后,故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宿主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中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而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错误。,【延伸探究】B项中,孕妇和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这反映了生物变异的什么特点? 提示:不定向性。,3.(2013江苏高考)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 (1)影响基因频率差异的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决定进化方向。,【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A项中,物种形成的环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错误。B项中,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错误。C项中,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0.99%的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故正确。D项中,根据DNA相似度,可以计算得出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加固训练】 1.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 C.鹿与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解析】选C。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引起的,种群内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项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项错误;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个物种,春小麦不会由于连年冬种而成为冬小麦,D项错误。C项说明鹿与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只能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选B。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A项错误;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项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项错误。,考点二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计算种群中基因频率,主要分析四种类型的题目: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3.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用NAA、NXAY等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XAY等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4.遗传平衡定律: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Aa的频率=2pq,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应保持不变。,【高考警示】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 (1)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 (2)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考题回访】 1.(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酸改变的根本原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增添和缺失会导致氨基酸数目的改变,替换一般不会改变氨基酸数目。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以及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A项中,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故错误;B项中,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故错误;C项中,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错误;D项中,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正确。,【延伸探究】表中甲、乙、丙三个地区,哪一个地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用量可能最多? 提示:乙地区。使用杀虫剂会使敏感性纯合子大量减少。,2.(2013海南高考)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2)用遗传平衡定律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因该果蝇种群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遗传平衡定律公式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 000=800,Vv有20.20.820 000=6 400,VV有0.80.820 000=12 800。引入后,基因频率v=(8002+6 400)/(40 0002)=0.1,V=1-0.1 =0.9,故A项正确,B项错误。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延伸探究】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后,若种群内的雌雄果蝇自交,不考虑突变和自然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会进化? 提示:否。自交会改变基因型频率,但不改变基因频率。,3.(2015鸡西模拟)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3条,其中雄金鱼21条,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 ) A.1/8 B.1/6 C.1/11 D.1/14,【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切入点: (1)从F1中雌雄比例推测出遗传方式是伴性遗传。 (2)基因在X染色体上,计算基因频率时注意雄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雌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解析】选C。F1金鱼共63条,雄金鱼21条,雌雄比例不等,故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a基因纯合时致死,F1雌金鱼基因型为1/2XAXa和1/2XAXA,雄金鱼的基因型为XAY,F1金鱼自由交配,F2为3/8XAXA、3/8XAY、1/8XAXa、1/8XaY(致死),故成活个体3/7XAXA、3/7XAY、1/7XAXa中,a的基因频率为1/11。,【延伸探究】上题中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从亲本到F1,该金鱼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提示:亲本的基因型是XAXaXAY。从亲本到F1,由于a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所以a基因被淘汰一部分,基因频率改变,金鱼发生了进化。,4.(2015桂林模拟)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A的基因频率=55%+30% 1/2=70%,a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频率的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故D项正确。,【加固训练】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解析】选A。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考点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1.共同进化的实例:,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考题回访】 1.(2014广东高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兰花传粉、蛾的细长口器。 (2)关键知识: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起选择作用,并不影响变异的方向。,【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故C项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因为吸食花蜜而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延伸探究】D选项的解释符合哪一种进化观点? 提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2.(2014北京高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2)隐含信息:中毒性病毒与兔在自然选择中共同进化,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在生存斗争中,病毒与兔之间相互选择,感染病毒后,抗性较强的兔被保留下来,抗性较差的个体死亡,故A项正确;病毒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兔感染强毒性病毒后会很快死亡,强毒性病毒失去宿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故B项正确;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使中毒性病毒的存活时间长,繁殖代数多,导致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故C项错误;蚊子能传播兔病毒,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延伸探究】题中病毒和蚊子、蚊子与兔的种间关系各属于哪一种? 提示:均为寄生关系。,【加固训练】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解析】选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客观上起到促进生产者进化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