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9-9)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40029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9-9)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9-9)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9-9)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试题(9-9) 含答案班级:_姓名:_一、选择题 1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落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 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3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A卿、大夫 B士 C平民 D奴隶4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分封制逐渐的瓦解C监察制度的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5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7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地方的监察,“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B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C地方官员都是皇族成员 D秦帝国法律细密、严苛8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关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9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1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11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项考试科目12“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方法二规律认识(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参考答案:1、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B项现象出现于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之后,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C项错误;甲骨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2、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题干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涉及乡土民俗,排除D项;材料强调古代村落的存在形式,而村落不尽为一个宗族所居,故排除B项。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故自然经济、聚族而居、很少对外交流的社会状态决定了宗族势力长期存在,因此答案为C。3、解析:选B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4、解析:选B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很小。分封制逐渐崩溃以后,贵族等级序列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5、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王朝建立者的出身状况。刘邦及西汉开国诸大臣主要出身农民,在反抗暴秦的起义中脱颖而出,这改变了以往君王、官僚均出身于贵族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面。6、解析:选A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信息不符,故排除。7、解析:选B“这样的作用”即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它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并有一定的任期。8、解析:选B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材料中描述的即是明朝的内阁。9、解析:选A材料之意为如果宰相制存在的话,可以对君权起到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的选官标准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故正确选项为D。11、解析:选C进士科强调的是考生对经义的运用和处理能力,A项错在重视记忆上;进士科仍然强调对儒家经书的学习,B项错误;关于当时录取考生数量多少的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2、解析:选B“秩序井然”反映的是社会尊卑、贵贱有序,西周礼乐制度中对服饰的基本规定正好体现这一点。“清新”体现了一种转型与改变,而战国时期恰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丰满华丽”体现了一种富态与繁荣,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理性美”则在于内心的自省与感悟,这正是宋朝时期理学、心学的重要内涵。1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人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