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二)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34865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二)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二)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二)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二)语文 含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沉溺(n) 乖(ui)张 跬(u)步 望洋兴(xn)叹 B.碑贴(ti) 咀嚼(ju) 漂泊(b) 六艺经传(zhun) C.句读(du) 槁暴(p) 舟楫(j) 金石可镂(lu) D.荒谬(mi) 经传(chun) 嗜(sh)好 锲(qi)而不舍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跋涉 株连 显赫 斑澜锦缎B.阿臾 蓬勃 闲暇 寥若晨星C.磋商 揖让 沉溺 苦心孤诣D.濡染 书藉 凋蔽 望洋兴叹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和现在的用法不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和现在的用法不同。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完成7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B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C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10.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选自元史)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除:清除,铲除B. 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 罢:被罢免官职C. 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 D. 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细:琐碎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 往往腾谤于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D. 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所至郡县,为之肃然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A. B. C. D.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B. 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C. 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D. 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_(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_(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忠魂一缕枕江流蔡勋建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我没到过那地方,想像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越过磊石山,沿着汨罗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灵安息的地方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看不到其它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在汨罗山1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延伸。太史公有史笔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遭谗罢官,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的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这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吗?(选自人民日报 2008年8月2日)16唐代和清代的屈原碑文仅有几字之差,作者却觉得“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请简要分析“情感色彩的差异”是什么?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 _ 17请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_ (2)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_ 18文章的第段说“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后,追述了屈原强国梦想破灭的往事,请简要概括本段内容,并分析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 19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 _ 五、语言综合运用 20. 一辆较为拥挤的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挤上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的司机,请你就此作爱心提示,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的乘车环境。爱心提示的话语要文明得体。 答:_21. 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六、 22.填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七、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一名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智慧老人居住的城堡。等年轻人道明来意,老人叫他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都没有。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这时智慧老人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二)参考答案1.C 2. C 3.C 4.C 5.A 6.B 7. C 8. D 9. B 10.(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假”“水”“绝”每点1分)(2)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是明白事理的。(句式1分,“或”“师”“小学”各1分)(3)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不齿”“乃”第二个“其”各1分,句意1分)11. A.除:任命,授予官职。12. D。A项,前一“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后一“于”,介词,表被动。C项前一“以”是介词,用;后一“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13. B。句主要是说韩镛遭人嫉恨;是说朝廷派往外郡的使者。14. D。“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不当。15. (1)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 关键点:“乌”“知”) (2)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关键点: “以”“视”)(3)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关键点:被动句式,“辈”“更张”)16.(1)唐代碑文表现出人们对屈原被楚国国君放逐的惋惜,充满了同情;清代碑文只是说明了墓碑主人身份状况,没有任何情感。(2分)(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唐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之心,而清朝统治者却不愿意人们记起楚国是被秦国所灭,更不愿意人们想起清朝是通过武力取得统治地位的事实。(2分)(结合原文,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16.(1)屈原疑冢之多表现出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深,也更能激起作者的敬佩之情,这也暗示着作者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2分) (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滋养了整个华夏,陶冶了全体中国人的情操。(2分)17.(1)屈原强国梦想本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但屈原因昏庸君王的疏远和佞臣小人的围攻而无法实现强国理想和个人梦想,楚国也因此而灭亡。(2分) (2)这样追述,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伟大理想和人格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怀才不遇遭迫害而沉江身亡的惋惜遗憾之情。(2分)19. (1)本文以“想要拜谒屈原看到屈原墓碑引出感慨”为线索,条理清晰、重点鲜明地表现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行文中穿插各时代人物对屈原的凭吊,使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结尾处写道,楚塘周围甚至整个汨罗山上都长满了纪念屈原的植物,更表现出不仅人民怀念屈原,天地也在祭奠这个伟大的爱国志士。(4分)(2)写作启示:写好游记散文要明确贯穿全文的(景物、情感)线索。要注意虚实结合,叙议结合。要做到情景交融,发人深思。(2分)20. 参考答案:乘客们,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位的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的老弱乘客,谢谢!(称谓语1分,感谢语1分,请求语2分)21.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22.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参考译文】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从做官开始多次升迁也才四品,按照制度也不应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天历元年,担任浙西廉访司佥事之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的治理行为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肃然。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嫉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辩白他所受的诬赖,于是又被起用处理参议中书省事务。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想要找到的贤良州县长官,没有人比得上韩镛的。”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妖怪能使人得祸福的传言;做盗贼的人尤其敬奉,准备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必要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完有空闲时间,肯定要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讨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日常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逐渐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常常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朝廷使臣到了饶州,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皇帝降旨:缯帛过于脆薄,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收到责罚。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也都像这样考虑周详缜密。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又独自免去灾祸。于是又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