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17196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5【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寒砧(zhn)言筌(qun)漂泊(pio b)窸窣(x s) 翩翩(pin) 蛊惑人心()心有余悸(j) 接踵而至(zhn) 东皋(o)桅杆(wi) 柳恽(yn) 灼灼(zhu)(2)给多音字注音泊熟似 创2辨形组词(1) (2)(3) (4)3词语释义(1)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2)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3)缠绵: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4)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6)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4近义词辨析(1)传诵传颂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具有褒扬、称赞的意味。例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等,在品尝淮安的美味佳肴后,无不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句。英雄周波走了,为了将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如今,在通州大地上,人们怀念着英雄,传颂着英雄的精神,也学习着英雄的事迹。(2)启发启示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例句:日前,“国家遗产展”策展人黄专在专访中表示,当代艺术不是单纯提供审美愉悦感,也不是直接披露艺术家对事物的判断,仅仅是提供了艺术家从生活中发掘的各种“材料”;当代艺术并没有脱离大众,而是启发大众从“材料”中学会自我思考,发现问题并获得启示。(3)飘零飘落二者都有“飘着降下来”的意思,和“飘落”相比,“飘零”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同时它还有比喻义,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例句:第49届世乒赛由广州体育馆承办,该体育馆造型新颖,从远处看,犹如飘落在白云山麓的三朵白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附着其上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务工农民在职业分化上深陷僵局,像“浮萍”一样飘零游弋于工农边缘。一、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答案2阅读课文,请你谈谈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何特色。答案首先,追本溯源,由例引疑,由例引析。开篇就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让读者对“木叶”有感性认识,交代“木叶”来源。按照思维习惯,读者自然会产生“木叶”是什么的疑问,作者在第二段里就顺着读者的疑问,引用诗句,让读者看到“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树叶”并不多见,而单用“树”或“叶”。至此,读者可能的解释是单用“树”或“叶”更为洗练。作者紧逼质疑,为什么“木叶”就不再追求简练,而且一旦用“木叶”就产生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发展到极致,至此,读者明确了“木叶”原来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已不单纯是普通意义上的“树叶”。其次,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读者已经明白了“木叶”是艺术创造,但是“木叶”与“树叶”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作者接着明确提出“木叶”与“树叶”的差异在一“木”字,要在“木”字上下工夫。由“木”字适合的场合,引出“木”的艺术特点,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不惜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而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二、深层探究1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的意味的?答案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木”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2袁行霈说:“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而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答案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到的语词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3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案不改好。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可有不同的见解)三、技法迁移文本回顾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美,这种精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技法点拨联想的运用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本文谈到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其实就是联想。“木叶”具有暗示性,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巴金的散文灯中,作者以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命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热爱生命。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唐弢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中,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通过因果、类比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技法运用请你运用联想,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答:_答案示例: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遥望中原时,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气节铭记心间;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时,将“千金俸禄,高官贵职”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的毡毛和草皮一块儿咽下,心里却沸腾着精忠报国的热血。他用睿智,将光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苦守的羊群定格为一段千古传奇。飞沙刻画出他手掌的龟裂,他始终没有在这弯道处屈服,几十年的守候,等来的是大汉天子的迎归,大汉百姓的敬仰。人生岂会一帆风顺,转过黑暗的弯道,眼前会是另一番光明,因此我们倍加珍惜这光明的普照。苏武在西北大漠守着一群孤瘦的羊,张爱玲却在夜上海的文坛独步。张爱玲的一生转了多少弯,或许只有路过的风才知道。弯道是她灰暗的童年,是她不幸的婚姻,是她在旧上海的夜下孤独的舞步。但她奋起、执著、笔耕不辍,写下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孤独的身影化为半生缘中走出来的妙龄少女,化为倾城之恋中的多情女子。转过弯道,张爱玲看到了另一个光明的世界。膝盖全部换掉却依然奔跑如飞的足球之神巴乔,面对阻碍依然坚守的绿色森林卫士,挑着孩子沉甸甸梦想的80后乡村女校长李灵,他们无不经历过生命的弯道,然而,执著前行,最终收获了渴望已久的光明。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成功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橘颂(j)招徕(li) 萧萧落木(s)B涔涔(cn) 无妨(fn)陇首(ln)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n) 桅杆(wi)漂泊(p) 秋风袅袅(nio)D疏朗(sh) 窸窣(x)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答案D解析A项中“萧”读xio,B项中“妨”读fn,C项中“泊”读b。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答案D解析“文意棉密”应为“文意绵密”。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国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研究者不搞创作,没有创作经验,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B他们两人因工作原因偶尔接触过几次,平时少有来往,关系很一般,可以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C这本书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近年来少见的有一定深度的作品。D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答案B解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是“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B不久前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C德川时代的日本,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实在是得益于中国儒家“仁爱观念”和“众生平等”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D这些书虽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我以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便是生动弘扬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精神魅力。答案A解析B项语序不当,“每天”应放在“有五万人”之前。C项句式杂糅,删掉“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D项“弘扬”与“精神世界”搭配不当。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4分)答:_答案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6吴均的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4分)答:_答案“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7曹植的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5分)答:_答案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8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5分)答:_答案“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习惯于用单词。三、类文阅读(20分)(宁夏、海南地区选用)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竹思高洪波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善待竹子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游向竹林深处。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二段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B第三段写杜甫是一个不善待竹子的文人,作者认为杜甫成都草堂前的竹子是后人代植的。C作者写竹如人类,梨如人类,目的是要说明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D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唐代时就被杜甫发现了。E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有增广见识的说明,有启人心志的议论,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散文佳作。答案AE解析B项中“后人代植”只是作者的猜测,并未肯定。C项“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不是作者的行文目的。D项中杜甫并未发现“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10第二段引用苏东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5分)答:_答案作者引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进一步突出了竹对于苏东坡魅力的增色作用。11全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蜀南竹海,并作了潜入竹海和竹海听竹的想象,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5分)答:_答案可以从下面任何一个角度来回答:(1)表明竹海绿浪不仅能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快意,而且能给人以生命的思索和启迪,绿染灵魂绿透身心,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变得高尚。(这是从人受到影响的角度来说的)(2)表现竹子的生机蓬勃和清新怡人,表达对竹子的相互扶持精神的赞美。(这是从竹子本身的角度来说的)12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这样比较能给你一种怎样的启示?(5分)答:_答案比较: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蜀南竹海里的竹子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较之城市庭院里的竹子要少得多。启示:自由远比受束缚可贵和幸福;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承受过多的关注和爱抚可能消磨人的意志,从而使人难有大的作为;不经历风雨洗礼和烈火锤炼是难以成大器的。四、语言运用(10分)13古典诗歌极富于暗示性,其往往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言外之意?答:_答案这两句是写景,这景是送别人的眼中之景。这是暗写诗人对老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老朋友坐船离去了,诗人站在江岸边,两眼一直盯着那随江流远去的船只,直到它化成一个点,消失在天际,眼前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依然奔流东去。此时诗人的感情,不也正如眼前那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悠然不尽。14请根据下面的例子,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合情合理。(5分)例: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又优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_李白诗是_杜甫诗是_答案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又耀目,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李白诗是)万里草原的一匹骏马,雄俊而又潇洒,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杜甫诗是)歌女怀抱的一弦琵琶,忧愤而又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泪,肠热黎民。(需要写的依次是喻体、并列名词短语和一个四字短语)【穴宝盖】穴做字头捺变点,形态宽窄看下面,下部收缩盖头宽,下部伸展盖头短。空空穷穷突突窥窥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