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940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物理上册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l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l 教师用:贴膜玻璃板、固定玻璃板的支架、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干电池两节、烧杯三个(其中一个有水)火柴、白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l 学生用:平面镜、薄厚玻璃板各一块、贴膜玻璃板、固定玻璃板的支架、干电池两节、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自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刻度尺、白纸。【科学方法】 等效替代法【设计思路】平面镜成像作为初中物理第一个全面设计探究各个环节的科学探究课,无论在所处的位置还是中考得失角度分析。在整个初中物理尤其是科学探究课的教学中举足轻重,本节课的顺利实施,为以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以小魔术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本节课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与平面镜相比,玻璃板成像可以更好的找到像的位置,但是颜色效果不清晰,玻璃板薄厚影响实验现象)用点燃的蜡烛代替物体,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像(虽然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物距像距,但实验涉及面过窄,使他们误认为只有发光的物体才可以成像,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精神)。为改进实验的种种不足,真正体现学生探究学习,加入平面镜、薄厚玻璃板各一块、贴膜的玻璃板、干电池两节、自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究学习试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特色】1. 自制平面镜成像装置(彩色图片)2. 学生的探究活动围绕“像”的获得方法展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生活当中我们总说水火不容,你们见过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吗?想不想看?教师开始演示实验:玻璃板两侧的容器中各放了一支蜡烛,点燃前面的蜡烛,用水浇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烛焰没有熄灭,为什么呢?在这个实验中谁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平面镜观看实验,思考其中的原因,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虚像的含义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思考两个问题:1.透过玻璃板,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烛焰?2.烛焰的像是在玻璃板的前面还是后面?既然烛焰像是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我把实验装置转过来,看一看玻璃板的后面有没有烛焰的像。转过来之后,我们没有找到烛焰像。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都是出现在屏幕上,我这里有一张白纸,我把白纸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你认为会出现蜡烛的像吗?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我们来试一试,让一位同学上台来观察,并把结果告诉同学们。重点强调:直接观察白纸上是否有像。引导学生总结出虚像的含义.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思考为什么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虚像的含义:我们能看见,但是又不能出现在屏幕上的像,叫虚像。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含义,使同学们对虚像的理解更加深刻、准确。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提出问题:1、 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观察镜中的像与自己 比较,思考,提出问题。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开启探究学习的大门.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即提出猜想。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能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通过实验检验猜想一设计实验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并对各组的实验方案予以及时、恰当、准确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小组代表叙述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学习围绕正确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仪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同学理解“等效替代法”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通过实验检验猜想一进行实验教师给出的器材有:平面镜、干电池两节、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自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玻璃板没有给学生】联系前面的“水淹蜡烛”的实验,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把平面镜换成玻璃板(贴膜)教师分发玻璃板。学生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出:“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因为从平面镜的正面只能看到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时,却看不到替身物体。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并分析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出结论一: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实验检验猜想2和3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设计猜想2和3的实验方案。教师针对学生的叙述予以恰当的点评学生思考、设计检验猜想2和3的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叙述实验设计方案并设计出实验表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两个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二:像到镜的距离等于物到镜的距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引导学生归纳自己探究方案及进行情况。通过提问形式,使用实物投影设备展示学生探究方案,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不同的看法。通过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实验优缺点,教师指导或解释现象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究方案,口头表述探究过程、实验数据。(可能出现的方案及问题:1.用较厚玻璃板、蜡烛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系。不足:厚玻璃板所成的像,有前后两个,使像看起来模糊。2.用较薄玻璃板、蜡烛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系,克服厚玻璃板所成的像,有前后两个;不足:像的颜色模糊。3.用较薄玻璃板、干电池完成实验。优点:避免用蜡烛完成实验,给学生造成只有发光的物体才能在玻璃板后成像的误区;不足:由于物体反射光线较弱,用干电池完成实验效果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像4.用贴膜玻璃板、蜡烛或干电池完成实验。改进了以上实验的种种不足,实验效果明显。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提高学生质疑,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同学们对实验还有哪些改进意见?同学们会提出很多例如:我们验证同一个猜想时,可以通过改变距离、改变器材等方式,多做几次,提高实验的可信度、科学性、准确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回忆测量物距、像距过程,分别平面镜、物体、像的位置做出标记,观察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行操作,搜集并分析证据。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论证能力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进行新课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拓展提高出示建筑设计应用平面镜的图片国家大剧院、泰姬陵小制作一物多像欣赏图片的同时,找出其规律:平面镜成对称图形。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总结作业教师引导补充,并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评价。作业:课后练习题1、2、3、4、5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