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873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撰写人:_时 间:_【课文研究】一、课文朗读【暂缺】二、字词研究1、正音:(1)塞(si)(2)摩(m)(3)俟(s)(4)辄(zh)(5)俸(fng)(6)庋(gu)(7)惴(zhu)(8)省(xng)(9)蟫(yn)(10)夫(f) 2、词义理解(1)授:交给(2)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3)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4)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5)祖父:祖父和父亲(6)无论:不用说,不必说(7)夫人:那人(8)强:勉强(9)假:借(10)虑:担心(11)惴惴:内心不安的样子,忧惧的样子。(12)摩:抚摸(13)玩:欣赏、玩弄(14)已:停(15)不得:不能(16)若:假使(17)业:已经(18)束:捆扎(19)庋:搁起来(20)姑:姑且(21)俟:等到(22)异日:他日,以后有一天(23)云耳:如此等等,句末语气词。(24)好:喜欢(25)致:得到,此指购买(26)与:给(27)归:回家(28)形:显露(29)形诸梦:在梦中出现这情况。(30)切:迫切(31)览:阅读(32)辄:就(33)省:思考(34)俸:俸禄(35)落落:堆集在一起的样子(36)素:白色(37)蟫:蛀蚀书籍的虫(38)时:经常(39)蒙:布满(40)卷轴:指裱好带轴的书画等(41)吝:吝惜,舍不得(42)固:原来 三、篇章研究【注释】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全文第一段是全文的首领段,以平日常见之事发端,交代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的议论。生: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文中的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第二段,亮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并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论证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逐一写来,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这是在揭皇太爷的“短”,拥书不览,不学无术。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如此爽快直露地骂皇帝的文人有几个?这是在戳富贵者的“疤”,藏书不读,充作“才子”,进而不轻不重地将那些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的不肖子孙们狠狠地讽刺了一番。文章连用几个反问句,造成语气的步步进逼,论述的层层深入。“无论焉”三字,则溢满鄙夷之情。这两句宕开一笔,由书涉物,隐理于事,将论述推进一层。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将物非己有,怕人催逼的不安神态与“为吾所有”后心安理得的神情,对比地摆在读者面前,具体形象,交相辉映。文中虽未见大块的论述,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的人生哲理,却蕴含其间,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寓之理,不言而喻。文章从书拓展到天下之物,将议论引入更加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包容更加深广的内涵。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第三段,由人及己,现身说法,述说自己年幼时爱书,借书心切的经历,与做官后反而很少读书的态度作对比,进一步阐明观点。然后又由己及人,推而广之。“通籍”即指做官,“籍”是狭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口,以备出入时查对,后泛指做官,意为姓名已入官册。涉物泛论之后,作者即调转笔锋,回至本题,再以自己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幼年时,家贫难以得到书,往借藏书之家,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一笔,传神地勾画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然而,做官以后,书虽“落落大满”,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入仕前后,变化天渊的现身说法,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论述得透彻有加。有了上文的对比,“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的慨叹,就自然而成,不显山露水了。这句话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既勉励晚辈勤学苦读,勿虚掷年华,又为末段的议论作了铺垫。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第四段,以自己的经历提醒黄生,读书要专,归书要速。篇末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的对比收缩,点明旨意。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道出深邃的生活哲理。“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为一说,使与书俱。第五段,照应开头。“为一说”中的“为”相当于“做”,但因是做文章,可以译为“写”。“一”指一篇。“说”,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参考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内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白色的蠹虫、灰色的游丝,常常罩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四、背景研究【作者生平】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袁枚生性疏淡,又重视生活情趣,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三十三岁父亲亡故,便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文学成就】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倡导“性灵说”。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其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祖父、无论、业、诸”等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对比说理的方法。3、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认识有书须认真读的道理。 预习要求:(1) 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朗读二遍。(2) 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检查预习1、自古以来,书籍就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清代文学家袁枚则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袁枚的黄生借书说。2、抽读课文,字词纠音。(如 俟s 辄zh 俸fng 庋gu等)3、小组为单位,交流疏通文意。4、质疑交流,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如祖父、无论等)5、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能否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梳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2、那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再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拥有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3、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手法,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学生圈画、交流后,教师点拨、整理) (三)精读感悟,与作者对话。1、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对于课文的中心,不能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黄生或作者说?(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但应结合文章内容)3、总结:比起黄生和袁枚,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不知要幸运多少倍,因此,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四)作业巩固1、熟读课文。2、积累整理文言实词。3、写话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完本文的体会。2)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做点评。 二、板书设计黄生借书说(13)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举出实例、对比说理)。(45)提出希望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三、课堂实录【暂缺】四、质疑答疑【暂缺】 五、语文知识【对比说理法】对比说理,是指在议论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通过一正一反的比较,达到对比鲜明、是非明确的效果。本文中,作者先晓之以理,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动之以情,通过四个方面的对比,阐述道理:一是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二是以借物摩玩为例,将物非己有,怕人催逼的不安神态与“为吾所有”后心安理得的神情进行对比;三是将自己入仕前后对待书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四是用作者年轻时想借书而不能的不幸,与黄生“固幸而遇予”的有幸进行对比,勉励黄生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专心读书,发奋学习,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1. 袁枚全集(1-8册)王英志 主编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09月版2. 子才子袁枚传罗以民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xx年08月版3. 袁枚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王英志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xx年05月版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