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673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一、教材构成部分分析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二、单元分析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其中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在溪头荠菜花”、“天街小雨润如酥”、“乱花渐欲迷人眼”等名句,为什么千古传诵?有些字词为什么堪称“诗眼”?此外还有两首新诗,艾青的春,为什么偏说春天是“来自郊外的墓窟”?王宜振的初春,又是怎么用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比较探究”中还有两篇科普作品: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把我们从诗歌艺术的境界带入科学理性的王国中。 不一样的春天,原是来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试讨论讨论,能不能写春天的“不好”?试动笔,写写自己眼中、心里独特的春天。 第三单元:本单元这个主题下,大致有两个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两篇主读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别代表了这两个话题。 “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似乎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请仔细比较体会,认真想想:不写出哈墨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各自的异常表现,能不能那么好地展现他们动人的爱国情感?与过零丁洋一样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这些诗歌有哪些独具丰彩的名句?这个话题下还有两篇“比较探究”文: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和狄斯妮的勇气,前者的主人公是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后者的主人公是普普通通法国农妇,一个“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一个牺牲了丈夫,却是个“幸福的女人”。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想像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将对“幸福”、“勇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的故事都很动人,主人公遭遇的都是重大事件。寻常小事也能动人,关键是抓住特点,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动手写一写。 第四单元:诚如臧克家有的人诗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单元主题“伟岸人格”,就是指这种虽死犹存的人。主读课文之一,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比较探究”的两篇为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业和人格,都和威力极大的武器原子弹紧密相关。他们都各有高尚的行为,感人的言语,独特的个性,辉煌的成就。精读课文,比较分析,品味那些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 主读课文之二,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叙述的是鲁迅的生活琐事。“比较探究”中,邓林的父亲的退休生活写的也是伟人的生活琐事。伟人的生活琐事是不是和凡人一样?写这些有助于体现他们的伟大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问题。与这些伟人有关的,是三首诗歌:鲁迅的自嘲、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和惠特曼为林肯总统遇难而写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阅读理解这些诗歌,并与相应的散文比较,从中体验抒情诗与记叙散文各自的感人动人之处。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怎么写人。但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熟悉名人,那就写写寻常的人。只要挖掘出趣味和意思,优点、缺点都可以写。 第五单元:每个人都可能身临困境逆境,如何面对它、摆脱它,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胆略和智慧。本单元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主读课文2篇,都是关于伟人毛泽东的。权延赤的黄河化险是一篇长文,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在事关个人生死、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作品怎样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表现毛泽东那历史性的伟大思考?伟人之间也免不了脸红脖子粗。看看毛泽东为何发脾气骂人,如何“辩”赢了任弼时,任弼时又如何说服了毛泽东? 另一主读课文,是毛泽东词两首(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冰雪严寒中抒发的壮志豪情与黄河化险相互映衬,朗读品味,更可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比较探究”中,有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培根的论逆境、高尔基的海燕和蔡其矫的波浪,这些作品,彼此之间、与主读课文之间,都有许多外在、内在的联系,可以互相参照、引发联想,进一步深化对“逆流勇进”的领悟,感受各种表达手段的奥秘。而其中名士的个性、哲人的格言和诗人的意象,又是令人品味不尽。 在此基础上,通过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精神境界、人生志向的真实感触,并从课文中学会以某种事物为象征,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抒发自己心中的“最向往”。 第六单元:都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以古文为主要选文。主读课文2篇,是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和选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精神,向来为人们所称颂。他为什么要移山?他这样做明智吗?他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分析、领会。孟子的文章,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语的精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的深刻,文章推理过程的层次性,都很值得我们潜心体会。 “比较探究”中,选自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体现了与愚公相同的民族精神;纪晓岚的老翁捕虎和雷因的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都揭示了有关“成功”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愚公移山是否有相通之处? 以上的联系和区别,通过阅读分析、质疑,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也因此要求学学说理,写一篇说理文章,最好从自己生活经历和经验中,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讲述一个道理。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单元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第一课 长 江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新词。一、 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四、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六、研读与赏析: 1.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 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1.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 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 C1议论B记叙 A抒情C2描写 教后记之 。第二课 筏子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组织教学(导语)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 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四 讨论1 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五作业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3 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六:板书设计:羊皮筏子 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教后记之 。比较 探究诗歌三首一条大河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 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 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xx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 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 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 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 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 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 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教后记之 。黄 河 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录音机或者电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之 。长江之歌第一课时 一、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诗句读来浅显易懂,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会在朗读、体悟中荡漾起自己激情,产生心的共鸣。二、 教学目标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读中探究发现时局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三 .教学重点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四、教学难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五、教学时数两课时六、教学准备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 ,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时过程:一、聊长江,激发情趣。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3学生交流。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 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 (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 (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4母亲河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5、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师: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生(齐声):想!师: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指读、齐读)用赞美的语气读好课题。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二、范读全诗,整体感知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2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4鼓励大家仿读(正确、流利、感情),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那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词和句是你不懂的,先在书上作个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三、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词(同桌相互讨论提出理解与不理解的生字词)(1)注意读音:哺b 涤d 埃i 灌un 溉i (2)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风采 磅礴 回荡 依恋 源泉(3)听写十个词语。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投影字幕核对)四、 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现在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篇课文,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再一次来赞美长江,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配音朗诵)五探究这首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1读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规范性语言;让学生探究发现到的写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 拟人比喻:“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把长江拟人化,当作母亲来写,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各族儿女、很伟大;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使它们永不分离。). 反复:“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反复出现两次,更加集中体现了作者赞美、依恋长江,依恋“母亲”的情怀。). 押韵:全诗押韵为“ai”. 句式整齐:“你从你向你用你用”句式整齐,读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六 谈收获,学以致用1.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会感受美的心,在探究发现活动中表现不错,我们探究了诗歌的特点,想干什么呢?2.模仿其中一个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1你从 走来, ; 你向 , 。2你用 , ; 你用 , 。 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课文。二、精读训练。1、朗读课文片断,听长江之歌。长江之歌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2、课文内容: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5、精读第1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交流。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6、精读第2节。(1)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四、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3、练习朗读。五、板书: 长江之歌1你是无穷的源泉 2 长江之歌 3你有母亲的情怀 教后记之 。一条大河 教学目标u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过程与方法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 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2、 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一课时教具:录音机或者电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二、作者简介。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三、字、词学习。1、生字:铆(mo) 偌(ru)大 蓦(m)地简陋(lu) 浸淫(jn) (yn)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2、理解、讨论: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七、学习第二部分。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八、总结文章主旨。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九、写作特点与借鉴。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教后记之 。比较阅读二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3、体会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该文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2、 体会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 掌握生字生词。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解决生字词。 蜀山 开凿 羡妒 怨尤 桅杆 匍匐 纤夫 卸下 呻吟 泯灭 磅礴 深槽 骤然 分外 大禹 钳制 厮打 咆哮 刹那 舵杆 三、作者介绍 1、陈衡哲:女,现代作家。 2、毛姆:英国小说家,20世纪20年代曾经到过中国,沿长江溯流而上直至重庆。 3、叶其扬:选自黄河新歌 四、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纤夫。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 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壶口和龙门的地理位置,构造、那里和周边美丽的景致,它的险要和发展。 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前面的文章是借助写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表达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的文体是散文。而这篇文章重在告诉我们有关壶口和龙门的有关知识,让我们对它有所了解,这样的文章,是一篇说明文。 五、 词句品味、积累 在这一单元中,有一些写得很好的,值得人寻味的好的词语和句子,通过看课后练习,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好词好句。方法: 1、从这个词语和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去看。 2、从这个词语和句子所在的句子和段落所表达的意思上去看。 3、用换词法,从表达的轻重、感情色彩、涉及的范围等等方面去考虑。 六、单元小测验 (一课时)阅读课两课时24 /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