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创新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199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创新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创新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创新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创新设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一,独特的“导入”我一向重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什么?语文教学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学生不感兴趣,尤其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重点学校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习惯好,自控能力也强,也许不需老师特别考虑培养兴趣和动机的问题。但非重点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的学生都是被重点学校刷下来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情绪,动机、兴趣、学习习惯、自控能力都存在各种问题,又普遍讨厌语文需要语文老师们“哄”着他们学习。“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他要使“大语文教育”实验面向大面积的普通学校,使实验的经验有向各种学校推广的可能。所以他从省重点中学调到非重点中学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在非重点学校进行。这意味着,实验的难度要大大提高,参加实验的教师不但要甘于吃苦,还要忍受比重点学校低得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评价。二十多年来,我们在非重点学校吃了不少亏,但是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我们也沾了“光”恶劣的环境、较差的生源更能逼着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以笔者为例,这种生源和环境使我比重点学校的老师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和强化动机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哄”着学生学习,而且在这方面探索出一套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功底,主要不是表现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所以谈这一课到创新设计时,我先谈谈自己的导入方法怎样“哄”学生学习,怎样“激发、唤醒和鼓舞”。1.用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导入我向学生介绍,张老师游览济南大明湖,正逢举办市第19届荷花艺术节,大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提供图片)。注意,已经举办19届了,大概是每年举办一届荷花真受重视啊!大明湖内竟然还有一个“藕神祠”,供奉荷花女神(图片)荷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地位好高啊,竟然还有专职的女神!2.网上有许多荷花摄影艺术作品欣赏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3. 互联网上竟然还有几个“荷花网”,其中有摄影,有书画(点击进入)。为什么人们这样喜爱莲花?由此引出古人笔下的“莲”: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文章有关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这样的导入需要占用一些教学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环节上耽误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在其他环节上补回来。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这一课,学生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学习。不仅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了,喜欢语文课了,肯用功了,不怕吃苦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不是老师的最大收获吗?二,运用“师生换位法”预习所谓“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怎么换?请先看教学实录:师:有个小品,郭冬临演的,叫“父与子”,看过没有?生:看过,老子当儿子,儿子当老子师: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师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今天,咱们也玩一玩换位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生:噢(欢呼)师:采用“师生换位”,是想让你们当一当主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习。这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老师”了,我就是“学生”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先把课文弄通,还得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生:可不可以商量?师: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我问的问题主要在这里边印发“备课提纲”: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3.解释加点的词语: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花之君子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师:你把这些问题弄懂了,就不怕“学生”问了。今天当老师当得出色的,也可以列入咱们“作业免检名单”。生:(开始“备课”)三,采用“师生换位法”疏通课文先请看实录:师:下面“学生”开始请教“老师”。(对一学生鞠一躬)请问王“老师” (大家笑),“爱莲说”是不是“爱莲花的说法”?生:不是,“说”在这里是一种文体,这个题目意思是“说说爱莲花”、“谈爱莲花”。师:相当于现在什么文体?生:议论文杂文。师: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个知识?我看课本没有注释这个问题啊。生:从这本书里师:本“学生”认为你真是个好“老师”备课认真,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对另一学生)请问李“老师”,爱莲说的作者是不是唐朝的周敦(故意说错读错)?生:这个字不读“”,读“”周敦颐也不是唐朝的,是宋朝的。课本这样注释的: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县)人。北宋哲学家。师:哦,谢谢指正。说明:字词解释和口译等容易的问题,要尽量每个“老师”都问到,以便给每人以鼓励。“学生”特意准备问“老师”下列问题:下面的译文准确吗?自李家的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答案:删除“李家的”)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答案:删除“的”字)香气越远越清幽。(答案: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答案: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花中的隐士。(答案:加“是”字)爱牡丹的,应该很多了。(答案:“应该”改为“当然”)还要注意:把难的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难点,例如两个难懂的文言句式: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四,深入研讨,理解思想和艺术(仍可运用“师生换位法”)1.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理解“独爱”之妙。参读:陶渊明饮酒(印证陶渊明爱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答案要点: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2.“世人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不可。印证性参读: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李肇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译文:京城长安的王公贵族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都像发了狂一样。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3.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答案: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世人多追求富贵。4.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其下文哪几句?)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作者眼里,菊、牡丹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6.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莲,菊,牡丹。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7.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主题)?答案: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8.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提示: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五,学以致用,向说写能力迁移1. 写一段话,用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附学生习作:污浊的空气在你周围弥漫,我坚信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总是泡网吧、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你会相信他是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吗? 我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不因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是贵族王孙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生在官宦之家,却讨厌官宦之人,讨厌“仕途经济”难能可贵!2.用对偶句,描写一种花木。示例松树: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3.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示例(提纲):我爱松树。生命力强。“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不畏严寒。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途广泛。六,扩展探究1.参读三首咏花诗词,指出其寓意。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其二: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南宋志士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菊花言志:宁可死去,也绝不向金人低头。2.“主人”论坛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你有什么见解,特别是独到见解?实际教学时同学们提出的“无疑之疑”,举例如下:作者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呢?答案:这是衬托手法:爱菊是正衬衬托爱莲比爱菊更可贵,更高洁;爱牡丹是反衬用爱荣华富贵的人很多反衬爱莲之高洁。我觉得爱莲说在今天特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贪官很多,风气在许多方面也是恶浊的,许多人一切向钱看我觉得今天特别需要在污浊的风气中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正直的节操,即使举世皆浊,也要独清,即使众人皆醉,也要独醒(张槊诗)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赞美荷花的高洁,可是如果没有淤泥的滋养,哪有荷花的高洁芳香?淤泥不仅默默奉献,还要忍辱衬托荷花的高洁,不是比荷花更加难能可贵吗?而荷花如果真的自诩高洁的话,那简直像一个人不认养育自己的爹娘!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