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072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重点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教法1.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 竞赛教学法。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前教具准备准备课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请、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 但、即”等词的词义。2. 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3. 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4. 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过程与方法:1.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的能力。3.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 导入新课 现在中国出了一个电视明星,他不是唱歌的,也不是跳舞的,他是一个说书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易中天,是他掀起了一股新的“三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股热潮来品评这些三国人物吧! 今天我们学习杨修之死,了解杨修及曹操其人。二、 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是据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三、 背景链接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大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受挫折,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四、 字词疏导,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1) 字音、字形 庖官(po) 夏侯惇(dn) 鸡肋(li) 主簿(b) 恃才放旷(kung) 酥(s) 分食讫(q) 佯装(yng) 心恶之(w) 大簏(l) 伺察(s) 谮害(zn) 麾军(hu) 阜(f)(2) 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官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 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 数:多次 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 意:意图 丕如其言 如:遵照 植然其言 然: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只要 之:代词,指曹操五、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1) 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2) 叙事的线索是什么?(身死因才误)(3) 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叙述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鸡肋事件。 改建园门。 分食酥饼。 语破奸心。 轻视吴质。 教植斩吏。巧做答教。情节由轻到重。这些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4) 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1-3自然段)曹操心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4-9自然段)插叙杨修之死原因; (第10-12自然段)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2. 写法赏析 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 中间六段是插叙。 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 插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六、 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2、导学案“基础巩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二、 明确本节课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主题文体链接 如何阅读小说? 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三、合作探究1. 人物赏析(1) 再读课文,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鸡肋事件 杨修:“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园门阔事件 杨修:“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一盒酥事件 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 杨修:“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闻而愈恶之 藏吴质事件 杨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曹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试才干事件 杨修:“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曹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作答教事件 杨修: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2)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因为杨修为人“侍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3)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以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曹操性格: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忌贤妒能,老谋深算。(4) 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侍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律于不顾。 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杨修性格:才思敏捷,侍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5)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课文篇幅不长,但人物的性格却异常的鲜明突出,这是因为作者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同一件事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直道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人物的性格也愈来愈鲜明。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用了插叙。三、 拓展延伸 如何评价曹操其人与小说中的曹操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精兵法,善诗歌。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 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区别开来。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知识链接:1、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2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四、 布置作业:谈谈你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个人随笔教学反思及自我完善:1. 该课的教学设计依然在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 “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2.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有利于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 学作品的正确方法。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三国演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学生阅 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感悟能力,养成自主快乐的品味文章语言的良好习惯。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