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5 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08967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5 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5 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5 离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离 骚,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的楚国,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流放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诗人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爱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之情。课文是节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2.楚辞: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它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识通假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显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 (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革几羁”,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2)謇朝谇而夕替(“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3)鸷鸟之不群兮(“群”,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为一群) (4)何方圜之能周兮(“周”,名词活用为动词,合) (5)屈心而抑志兮(“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 (6)伏清白以死直兮(“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7)固前圣之所厚(“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8)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分古今,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明句式 (1)謇朝谇而夕替。 句式特点:无标识被动句。 (2)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4)步余马于兰皋兮。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5)不吾知其亦已兮。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句式特点:定语后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句式特点:无标识被动句。,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7.积名句 (1)(2015课标全国卷)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2015福建卷)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2014课标全国卷)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2014安徽卷)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5)(2013安徽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6)(2010全国高考卷)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7)(2010福建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1.在节选部分的开始,诗人“太息”“掩涕”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一生“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些原因?请从三个方面概括。,参考答案: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 君王“浩荡”“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节选部分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不矛盾。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 4.屈原是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诗人,诗中的“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苦挣扎,表现了诗人的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内心活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课文节选的两节,可以视为诗人的“述怀”和“反省”,其中有许多抒情性的诗句能表现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根据提示,摘录原句填空。,参考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1.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参考答案:“蕙纟襄”“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好的德行;“绳墨”比喻准绳、法度;“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鸷”指鹰、雕等,“鸟”指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离骚中多用“兮”字,这些兮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虚字“兮”使句式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全诗以四句为一层,每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诗歌的第六章可以概括为“飞雪归乡”。透过这一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戍卒”形象? 参考答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地走向大雪弥漫的远方,留下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5.采薇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怎样看待这一举动? 提示:对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有不同理解,赞同以死明志可以,希望以生践志亦可。 参考答案: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先河,离骚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可以从比喻手法的运用、对偶句式和美人香草的绚丽辞藻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橘 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注: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壹志:志向专一。抟(tun):通“团”,圆圆的。文章:花纹色彩。纷缊宜脩: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美好。廓:胸怀开阔。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不食周粟而死。像:榜样。,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思维训练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通过橘树不离开南国,表现了诗人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2.诗中表现了橘树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立志专一;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才能卓越;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胸襟开阔;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不从流俗;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坚贞自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品德无私。,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茗香逸远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什么痕迹不被淹没?还有什么东 西能够沉淀?不同时间,已经没有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 自从那个载着一腔悲愤的诗人投入狂涛巨浪中,汨罗江就开始以咆哮代替愤怒,以呜咽代替不平。两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飘荡,游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屈原不仅是三峡的第一才子,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满腔忠诚的爱国先驱。当美政思想悬在高崖,“举贤授能”的倡导不复存在,大统一理想成为梦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兴邦,一个高洁的灵魂在充斥妒忌和诋毁的混浊中越来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个朝代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部离骚怎抵那顽固的铜墙铁壁? 在放逐汉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没有放弃令人无限悲伤的楚国土地,而当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彻心扉的绝望。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他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汹涌的大江,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那是怎样的心痛和悲壮!也许他知道,汨罗江才是他永远的港湾和归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热血一同汇入他的血管,从此,他的血脉奔涌不息,汨罗江水更加清澈而有灵性。,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它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会忠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会美化江上所有的风景。于是,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让那个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石头城”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屈原因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 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屈原在岁月的河流中漂走了,而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归来吧,痛失的记忆,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品读提示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屈原是一座纪念碑。他站在河流的源头,惠泽千秋万代;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屈原也是一面旗帜,他以自己的纵身一跳,划清了清流与浊流。那条收容了屈原身躯的汨罗江,从此也成了中国文人精神的圣殿和中国文化的夺目徽标。,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智者,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昏暗的时代,但他眷恋楚国,系心君王,力主抗秦,保卫家国。他在举世混浊中,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在众人皆醉时,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以“自投汨罗以死”反抗黑暗的势力,践行自己崇高的理想,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这些都值得我们赞颂。 运用方向 坚守、追求、抗争等,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做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运用方向 理想与现实、坚守与变通、角度与方法,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比喻手法的妙用 我们知道,常用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所谓明喻,就是使用了“像”“如”“若”之类的比喻词的比喻;所谓暗喻,就是用“是”而不用比喻词的那类比喻;借喻一般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在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了借喻手法,创造了瑰丽浪漫的诗境,表达了自己的高洁的情操。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虽不用“如”“似”“若”之类字眼,却喻意自明。其次,诗人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请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见解。不少于100字。 写作示例: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