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学习导航苏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8046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学习导航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学习导航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学习导航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巍巍中山陵学习导航苏教版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读前要热身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本名孙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孙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系统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一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淘宝路标了解中山陵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细读课文,理出空间顺序。概括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作用,能辨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知识应储备作家作品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字音识记1.字音南麓(l)巉岩(chn)嵯峨(cu)突兀(w)灵柩(ji)牌坊(fng)深邃(su)门楣(mi)穹窿(qing)断垣(yun)2.多音字字形辨析文题解题“中山陵”表明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陵墓,“巍巍”表明中山陵的主要特征。从课文内容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巍巍中山陵刘叙杰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很大。叱咤,发怒吆喝。】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麓山脚。】。“伟大的革命先驱”点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突兀高高地突起。】,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莽密生的草。】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巉岩高而险的山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民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嵯峨【嵯峨山势高峻。】的峭石巉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第2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第3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通过竞争入选”,从“40余份设计图纸”中产生最佳设计方案,表明国内外人士对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 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陵园建筑工程从动工到竣工,用地面积以及使用经费的具体数据表现了中山陵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第4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陵园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距灵谷寺、西距明孝陵各约1千米,其间以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游览区的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千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陀山岗。】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深邃深。邃,深远。】,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安详宁静、庄严肃穆【肃穆严肃而恭敬。】的气氛之中。渲染了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第5段,说明中山陵园总体区域规划和周围环境的特点,突出陵园的雄伟博大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入口的石牌坊【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第6段,概括介绍中山陵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间三楼琉璃瓦顶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这一句突出建筑上悬挂或镌刻的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与下文的“天下为公”,深化了建筑所体现的思想,照应了课文题目中的“巍巍”二字。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由这条墓道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有一个面阔三间的小屋,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门楣门框上端的横木。】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第7段,介绍位于中山陵入口处的石牌坊、缓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硬山卷棚小屋和陵门。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这是一座平面方形的亭式建筑。亭内在龟趺【趺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嵌把较小的物体填镶在较大的物体内。】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第8段,介绍碑亭,亭内石碑上所刻嵌金楷书的内容,增添了中山陵的庄严肃穆气氛。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用具体数字使读者对石阶和大平台的高大留下明晰具体的印象。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纤细非常细小。】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参错参差交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第9段,介绍说明大平台。用描写性语言与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奇妙的景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700米,垂直高差为73米。其间有392个踏级。祭堂是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它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其正面明间的双檐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室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突出了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精神。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第10段,介绍祭堂的建筑规模,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祭堂后面是高8.4米,直径13.7米的墓室。墓室中央砌有圆形凹穴,穴中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墓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还种植了梅、玉兰等花木。第11段,着重介绍墓室内部结构、设施、中山先生大理石棺及卧像、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位置,突出了“供瞻仰”“策安全”的特点。墓室外部特点用一句话带过,同样体现了“供瞻仰”“策安全”的特点。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瞻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维护,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介绍文字简洁,突出了中山陵的“整齐、宁静、肃穆”景象。【知识链接】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18941929),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山东省县人,一说安徽省滁县人。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卒于1929年3月8日。吕彦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享有盛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学后须品味主旨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文法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使文章层次清晰,使人读其文,如临其境。世间一切事物都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的形式,故记述和说明静态的事物,要说清楚它的各个方面,必须从空间方位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变换观察的角度,亦谓观察点的转移。在记叙、说明文中,特别是对静态事物的描写,将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是保证文章条理清楚的重要条件。此文很注意这一点,在什么地方、从什么角度瞻仰陵园,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远看,近看,平台上看,绕着墓道、祭殿依次看,观察点每有转移都加以说明,并且在观察点转移时还特别点明东、西、南、北的方位,因此,使这篇文章的条理就特别清楚,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使没有去过中山陵的人,读完这篇文章后,对陵园周围和它各部分的情景都会如临其境,历历在目。结构探究后争鸣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探究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高手支招3多维阅读晋祠(节选)梁衡从山西省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核心提示晋祠,古称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姬虞而建立的祠堂。晋祠在后代不断得到增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建筑群,加之它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被誉为“山西第一名胜”。本文开头说它“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是确切的概括。我的感悟_高手支招4素材积累课内素材挖掘优美的景物描写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简析:作者经过认真推敲斟酌,精选一些生动形象的描绘性词语,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加上语言的音节美和色彩美,因而能够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素材拓展积累写景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精彩片断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吴强)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海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成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朱自清)高手支招5习题探讨一解题思路:“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参考答案:“钟灵俊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二解题思路: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参考答案:石牌坊墓道小屋陵门石阶碑亭石阶平台祭堂墓室三解题思路:根据第四段内容分析。参考答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