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发热咳嗽惊风医学PPT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08007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疳积发热咳嗽惊风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疳积发热咳嗽惊风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疳积发热咳嗽惊风医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疳积发热咳嗽惊风,第四节 疳积,积滞,疳积,疳症,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积而不化,滞而不行。临床以不思乳食或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类似现代医学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症。,疳是指小儿饮食失调,喂养不当,以致脾胃虚损,运化失权,脏腑失养,气液干涸,以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发育迟缓,精神萎靡为特征。类似现代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症。,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症有轻重程度的不同,疳症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若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转化为疳。古人有“无积不成疳”之说。故积滞、疳症名异源同,二者关系密切难分,故统称为疳积。,疳积,病因病机,疳积,临床表现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胀纳差,夜眠不安,精神不振,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安,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A,B,疳积,治疗:(一)积滞伤脾:消积导滞,调理脾胃脾土300 板门100 四横纹40内八卦50 中脘100 腹 30天枢60 足三里60,(二)气血两亏:温中健脾,补益气血脾土+400 三关100 外劳宫50内八卦60 四横纹80 中脘60 足三里60 脊35,揉板门、中脘、天枢、分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若五心烦热,阴虚盗汗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 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四横纹主治疳积。,疳积,注意事项,发热,一、定义: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是人体正邪抗争的一种保护反应小儿发热可见表、里(实)、虚热三种,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二类。外感发热,一般指感冒而言,若患儿年龄幼小,素体虚弱,或兼有夹痰、滞、惊三证者,病情易于转变,应当重视。另外,有不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也多与外感发热相类似,应特别注意鉴别,以免误诊。,发热,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热,治疗,(一) 外感发热:清热解表,发散外热 推攒竹30 推坎宫30 揉太阳30 清肺经150 清天河水50 风寒加推三关30 掐揉二扇30 拿风池发汗解表,驱风散寒; 风热加推脊20以清热解表; 兼咳嗽,痰鸣气急加揉膻中、肺俞、丰隆、运内八卦;,(二)阴虚内热: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补脾经300 补肺经200 揉上马60 运内劳30 清天河水30 推涌泉30 按揉足三里 自汗盗汗加揉肾顶200 补肾经200,(三)肺胃实热: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清肺经200 清胃经150 清大肠150 揉板门100 运内八卦50 清天河水100 退六腑60 揉天枢60 大便干燥加推下七节骨50 摩腹3分钟 按揉膊阳池60 搓摩胁肋2分钟,发热,加强护理,慎衣食,适寒热,避风寒,防外感;,饮食有节,以免损伤脾胃;,病后注意营养,以免气血津液亏损;,高热不退,可一日推拿23次。,注意事项,第七节 咳嗽,咳嗽,临床表现,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头痛,苔薄,脉浮。若为风寒,兼见痰、涕清稀色白,恶寒重,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若为风热,兼见痰,涕黄稠,稍怕冷,微汗出,口渴,咽痛,发热,苔薄黄,脉浮数。,内伤咳嗽 久咳,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咳嗽,治疗,外感咳嗽:治则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处方: 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 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义: 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 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 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止咳化痰。 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热者加清 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 小横纹,揉掌小横纹。,内伤咳嗽 健脾养肺, 止咳化痰。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中脘,揉肺俞,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补肺经健脾养肺;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 若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背;阴虚咳嗽加揉上马,痰吐不利加揉丰隆,揉天突。,咳嗽,注意保暖,防止外邪侵袭;,外邪未解之前,忌食油腻荤腥;咳嗽未愈之前,忌食咸酸;,少食辛辣香燥炙烤食物及肥甘厚味,防止内伤乳食。,久咳不愈者可适当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注意事项,惊风,一、定义: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急症,又称“凉厥”,俗名“抽风”。自新生儿至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尤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多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免疫机能比较低下,加上婴幼儿期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畸形等,即容易出现急性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引起惊风。 中医学认为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急惊风主要是由于外感风温时邪,突受惊吓,或乳食积滞、痰热内壅使得气机发生逆乱,脑窍闭塞所致。急惊风来势突然,病情急暴,变化迅速,往往危及小儿生命,是儿科急重危证之一,故有“小儿之病,最重为惊”之说。慢惊风是因为急惊风延误失治,或病后体虚,或吐泻较久使得津血耗伤,筋脉失养而致。,惊风,二、病因病机: 前人对惊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概括,提出了“四证八候”的概念:“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似怒;视者睛露不活。”这对临床惊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可。 、急惊风 急惊风的发生主要是外感风温时邪所致;暴受惊恐,乳食积滞也是发生本病的原因。 ()外感风温时邪 小儿乃属纯阳之体,脏腑娇嫩,阳气未充,一旦受邪之后,极易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出现四肢抽搐;壮热扰乱神明,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热邪灼津,煎液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则出现昏迷、惊厥。 ()暴受惊恐 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骤闻异声或偶见异物,或不慎跌仆等而受惊恐,扰乱心神,以致神志不宁,精神失守,出现惊惕不安及短暂性的惊厥或抽风等症状。,()乳食积滞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或饱食过度,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郁结于胃肠,壅塞不消而化热,热极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则可导致惊厥或抽风。 、慢惊风 慢惊风的病因多由病后体虚,或吐泻迁延日久,或由急惊风久治不愈转变而成。吐泻日久损伤脾胃,胃不消谷,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津液亏损,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而出现肢体强直,拘挛抽搐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惊风生理上本质是大脑神经元群发生过度的反复放电活动,当其超过一定限度,临床上就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按发热的有无,分为感染性(有热)和非感染性(无热)。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高热惊厥,菌痢、肺炎、败血症,出血性肠炎,破伤风等。非感染性疾病如颅脑损伤、窒息、颅内出血、癫痫、占位性病变、脑发育异常、脑疾患后遗症;代谢性疾病(低钙、低镁、低钠或高钠血症、低血糖、遗传代谢性疾病,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各种药物、农药中毒;一氧化碳、煤油、汽油中毒;心脑综合征、克山病;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等。,惊风,三、临床表现(一)急惊风: 、高热惊风 急性热病,如流感、扁桃体炎等热度很高,或不明原因的高热,均可引起烦躁不安,口渴欲饮,眼红颊赤,神昏谵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数,指纹青紫。此乃高热内闭、扰乱神明,引动肝风。 、暴受惊恐 惊慌恐惧不安,睡眠不宁,或迷睡不醒,醒时啼哭,手足抽搐,轻微发热或不发热,面色乍青乍赤,舌苔正常,脉较细数。 、乳食积滞 呕吐,不思乳食,腹部饱满,腹痛,便秘,发热,目瞪视呆,昏迷惊厥,呼吸短促,舌苔黄腻,脉滑数。(二)、慢惊风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四肢抽搐无力,头目颤动,时作时止,目瞪视呆,或直视或斜视,口鼻气冷,或吐或泻,痰鸣,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或光白,额上青筋暴露,脉弱,指纹色淡。,惊风,四、治疗 、急惊风 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或导痰,或消食。 处方: ()开窍: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老龙、十宣、威灵,拿肩井、仆参。 ()止痉: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虫、承山、委中。 ()导痰: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肺俞、丰隆、搓摩胁肋。 ()消食导滞: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 ()清热:清肝经、心经、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惊风,、慢惊风 治则 培补元气,熄风止痉。 处方 补脾经、肾经,清肝经,按揉百会,推三关,拿曲池,揉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拿委中。 方义 补脾经、肾经,推三关,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和胃,培补元气;清肝经,按揉百会,拿曲池,拿委中平肝熄风止痉。,惊风,五、注意事项: (1)急惊风发病突然,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在家庭中如果遇孩子发生惊风时,可用按摩方法先急救,以赢得时间,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 (2)慢惊风在急性发作时,常用手法同急惊风,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辨证施法。 (3)惊风发作时,加强保护,在牙齿间放置压舌板,防止咬破舌头,衣服要宽松,及时清除咽喉部的分泌物如痰液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4)在抽搐发作时,不要强行扯拉患儿手足,以防扭伤四肢筋骨,留下后遗症。 (5)对患儿有乙脑、流脑等脑部病变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发生危险,按摩只起辅助作用。,小儿麻痹后遗症,一、定义: 小儿麻痹症是指“小儿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消化道及肢体疼痛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症状为特征,部分病例发生肢体麻痹和弛缓性麻痹。若发病后一年半以上尚未完全恢复的即称之为“小儿麻痹后遗症”。多见于15岁的小儿,尤以6个月2岁最多,常发于夏秋之季。 二、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急性期患儿的粪便和上消化道分泌物。病毒在患儿的口鼻咽壁、肠壁淋巴组织中增殖,13日即可在局部排出病毒,刺激肌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时阻止病毒增殖和清除病毒,形成隐性感染。少数患者增殖的病毒可经淋巴侵入血液,然后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脊髓和脑部,引起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水肿、变性退化,导致相应的肌肉组织的弛缓性麻痹,而出现肢体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夏季感受湿邪毒热,由口鼻而入,初病在肺胃,可有发热、咽痛、倦怠、口渴,或邪窜阳明经络,损及宗筋,则出现肢体疼痛痿痹,运动不灵。邪恶不去,继续侵犯经脉,而至筋骨失养,肌肉不荣,而出现肌体瘫痪,日久损及肝肾,筋松脉痿,肌体萎缩,变形。 麻痹前期属温病学范畴,病后期出现肢体萎软瘫痪,则属“痿症”范畴。,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感染病毒后的潜伏期为514天,多数小儿无症状。但潜伏期的末期至瘫痪前期的传染性最大。隔离要求4049天。 (二)急性发作期或前驱期限:急性期患儿有发热及呼吸胃肠道方面的症状,23天后常可热退,诸症消失,若此时人体产生足够抗体将病毒中和,则可终止疾病的发展,称顿挫型。 (三)瘫痪前期或瘫痪期:前期可在发病时即出现本期症状,或紧接前驱期后出现,或在前驱期症状消退后16天,再次发热(双峰热)进入本期,并出现烦躁不安,易出汗,项背强硬,肢体疼痛,患儿不愿扶抱等症状,多数病人经过35天后热退,症状消失而不再发展,亦可不形成瘫痪,称无瘫痪型若继续发展,几天后则出现不规则、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呈弛缓性麻痹,一般多见于下肢,瘫痪的肢体感觉存在,膝反射消失,在27日内逐渐加重,当体温下降后就停止进展,此为瘫痪期。 (四)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瘫痪的肢体大多在15个月内恢复,一年半内还可继续好转,若一年半后仍不能恢复者,则成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这时肌肉明显萎缩,各种畸形出现在肢体上。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病态复杂,但一般都有瘫、软、细、冷、变的特点。,小儿麻痹后遗症,【中医辨证】 症候及表现特点如下。 1.邪犯胃肺见于本病前驱期,发热咳嗽,咽痛头痛汗出,全身不适,纳呆少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濡数。 2.邪窜经络见于瘫痪前期,发热汗多,烦躁或嗜睡,肢体疼痛,少数因邪窜心肝,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舌质红,舌苔腻,脉濡数。 3.气虚血淤见于瘫痪期,余热病毒未尽,肢体呈弛缓型麻痹,或伴有口咽呛咳,呼吸肌麻痹,舌苔淡,脉濡数。 4.肝肾亏虚见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痪日久,肌肉松散萎缩,肢体消瘦不温,甚至发生各种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鉴别诊断: 小儿脑瘫: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缺氧、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损伤,造成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瘫痪。肢体瘫痪呈痉挛性,以一侧上下肢为多见,常伴有智力差,语言不清等意识障碍。 产瘫以一侧上肢为多见,瘫痪在出生后即出现,多为产伤所引起。,小儿麻痹后遗症,【按摩治疗】 治则:初期以清热祛邪为主,可参照发热治疗 后期宜行气活血,荣筋养肌,矫正畸形 后遗症期的操作方法: 面部:嘱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用双手中指尖着力,自攒竹斜向瞳子髎、颊车、地仓穴,推按往返操作56次。然后推按揉运两太阳穴,反复1012次。 颈及上肢部:再用手掌用推法自天柱至大椎、肩井处往返35次。再按摩肩关节周围,再从上臂外侧及内侧推向手背部及手掌心,双上肢轮换按摩。 腰及下肢部:嘱患儿翻身呈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揉按腰部数次,按揉命门、肾俞、阳关、环跳、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钟,同时弹拨下肢窝附近的肌腱及跟腱数次。然后嘱患儿仰卧,用手揉拿大腿内外侧及小腿前外侧数次,按揉风府、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丘墟穴每穴0.51分钟。最后做髋、膝、跟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数次,用拍打法反复拍打患侧上下肢四面及腰背部。,小儿麻痹后遗症,【预防与护理】 控制传染源。严格隔离患者,隔离时间自发病不得少于45天。彻底消毒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接种,主动免疫,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接触者应观察20天。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瘫痪的发生与发展,如有肢体瘫痪出现,应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发生。 恢复期适当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如上下楼梯、骑儿童三轮车等。,第十四节 小儿肌性斜颈,一、定义: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的原发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俗称“歪脖”。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病因病机: 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产伤、胎儿头位不正或胎头在子宫内位置处于歪斜状态等有关。上述原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而血液循行受阻,引起缺血性改变,最后导致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而出现斜颈。中医认为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是发生斜颈的机理。,小儿肌性斜颈,三、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小儿肌性斜颈,四、诊断和鉴别 1.诊断: 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仅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作出判断。但通过鉴别排除其他疾病后,对本病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先天性脊柱畸形:虽可有斜颈畸形,但无颈部肿块,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可发现有半椎体、楔形椎或蝴蝶椎先天性脊柱畸形。 (2)代偿性头位(复视伴有头位置的异常):代偿性头位与眼外肌麻痹出现复视有直接关系。头的左倾和右倾与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有关。,小儿肌性斜颈,五、治疗 : 1.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 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 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 (1)患儿取仰卧位,头向医者,用滑石粉做介质。医者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儿颈枕部,用另一手拇指按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5分钟。 (2)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肿块,用拇、中、食三指仔细拿捏。稍微加大力量,尤如肿块捏散样,但需与轻揉相交替,以免患儿剧烈哭闹。时间为2分钟。 (3)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使胸锁乳突肌拉长,反复操作5次。 (4)一手托其头颈部,一手扶下颌体部,两手相对轻轻用力沿颈椎纵轴拨伸摇晃,并轻轻向患侧旋转,重复两次。 (5)再用按揉法放松局部5分钟。,小儿肌性斜颈,六、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2二嘱其家长协助医生每日做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纠正头部姿势。 3.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帮助矫正斜颈。 4.对斜颈的治疗是愈早疗效愈好。若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手术矫形。如需手术治疗最好在810岁以前进行,若年龄大后再行手术,则头面部和颈部畸形就很难矫正。,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