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PPT党课课件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01255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PPT党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PPT党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PPT党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五章,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 特征,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 本纲领,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2,3,4,5,1,7,8,9,10,6,Menu,12,13,14,15,11,音像,案例,图片,来源,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 经验,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五章,2,3,4,5,1,7,8,9,10,6,Menu,12,13,14,15,11,音像,案例,图片,来源,第 二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 特征,1. 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42年8月,清政府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概括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六个主要特点:,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的优势。,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占领故宫,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3.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民族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魏源,康有为,(3)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探索国家的出路,事实证明:不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要想求得国家繁荣富强 、人民幸福富裕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外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对内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建立民主制度的暴力革命,就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主旋律。,(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第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救中国,要想改变中国的现实,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这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前提。,第二,转变的历史条件 首先,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准备了物质条件。,其次,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为传播和接受适合中国需要的新思想准备了条件。,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再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转变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和思想条件。 最后,五四运动推动了转变的实现。,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在游行示威,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成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新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四大的召开,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中共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中共二大在初步分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开始。,中共三大旧址,中共三大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认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提出与当时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共四大最大的贡献是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明确提出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此外,四大还认识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至此,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已经提出。,2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前半期,鉴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和不平衡性,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懂得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懂得了农村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开始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第一,从土地革命后半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第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最后决战。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科学阐述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第一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科学的概括。,“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该文还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之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作了具体阐述。,解放战争时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重要文章中,首次将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手迹稿,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这是新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区别。 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途径: 一是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基本前提。 二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三是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四是必须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五是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环节。,(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指出的人民大众就是中国革命的动力。,(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表现在:,第三,新的指导思想,第二,新的时代条件,第一,新的领导阶级,第四,新的革命动力,第五,新的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 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 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指: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 成型、成熟过程 (二)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必然 性与可能性 (三)“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 之路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理论的成型、成熟过程,1.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2.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二)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 路的必然性与可能性,1. 必然性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形势看,国民革命失败后,总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敌人在城市里建立起强有力的反革命统治,革命力量非常弱小;相反,农村是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是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场所。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农村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和建立的红色根据地表明,选择农村斗争,是中国革命由退却转向进攻、由低潮转向高潮、由星火转向燎原、由失败转向成功的起点。,第二,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革命也是中国革命的实质。无产阶级只有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解决革命的动力问题。这就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解决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动摇和铲除封建的剥削关系。,第三,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专制压迫,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2.可能性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这是因为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第六,中国是个大国,革命有充分回旋的余地。,(三)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 城市的必由之路,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1.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2.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四)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二,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第四,在与资产阶级联合时,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斗争求团结。斗争是手段,团结是目的。 第五,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2.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 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各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在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武装斗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第一,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发动人民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总是把革命战争的进行和胜利,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第二,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中国革命的对象武装到牙齿,因此,必须拥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高素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力量;同时,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因而必须有根据地作为巩固的后方。只有这样,才能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第三,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组织到人民战争中去,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第一,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大国 敌人的强大 人民军队的弱小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第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3.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使党在坚持正确路线、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中锻炼自己的队伍,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党员大多数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也是党的一贯思想和作风。其实质问题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的体现。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它既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方法,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民主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别国的民主革命理论,而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2.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 “两步走”的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3. 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并通过共产党来实现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4. 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突破了苏联十月革命城市道路的模式。,5. 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 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正确地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等于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全部。 6.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勾画了未来新中国的建国模式。,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章的教学内容,自学教材上列出的部分阅读书目,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党风建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