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96814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因:,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感知,过程:,经济:生产力水平政治:巩固统治,第一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17年 11月7日,1991年 12月21日,(1)背景:,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和军事上,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队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面对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该怎么办呢?,措 施,军事上:组建红军,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A 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的胜利 B 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 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D 战后,引起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随着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个政策的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诱发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4)特点,(5)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巩固练习 1、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D,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非常措施;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军事、行政手段。,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1)背景:,(3)目的:,2、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解决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5)两种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6)、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7)评价,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苏维埃政权; 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局限:由于后来的苏共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探究问题一 :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哪里?,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 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B,3(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D,探究问题二: 结合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和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三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攻的方法”的历史意义。,1.目的: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意义: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定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个人的因素,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3)确立过程:,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原因: A、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B、1926年,苏联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困难 过程: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在全盘集体会基础上消灭富农1932年,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 1937年底,完全完成),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3)主要内容:,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实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材料一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积极: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评价:,B、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评价:,积极: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材料三,评价:,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评价:,片面发展重工业,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2)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5)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探究三: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经验是什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启示?,经验,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计划管理,实行计划经济;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借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 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启示:,4、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5(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二、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制约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内容,农业集体化,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片面发展重工业,比例失调无积极性人民生活困难,扩大地方、企业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没有结合国情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4)失败的原因,(3)评价,思维训练: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媒体相对开放;为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犯平反;冲破传统观念、破除斯大林模式。 但改革不够彻底,没有完全迈出斯大林模式,使得后来的勃涅日涅夫上台后形成新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 改革的主要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改革的结果,(1)使苏联成为一个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国家陷入困境,失败,4、改革失败的原因,(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三)19851991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政治: 经济: 外交:,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2.开始:1985年,3、方针:,加速战略方针,4.内容:经济和政治领域,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5、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5)教训:,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进高考:(2011浙江文综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小 结,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知识巩固: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历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6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A,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