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920691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达标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63年,在宁安县镜泊湖发掘的3000年前的莺歌岭下层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处半地穴式建筑,建筑内出土了碗、罐、盅、纺轮等陶器以及猪、狗等陶塑,还出土了用于除草、松土、砍伐、刨土播种的石锄、石斧、板状砍伐器及鹿角锄等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了当时农业()A刀耕火种的特点B领先世界的水平C男耕女织的方式D有国家财政支撑解析:根据时间判断,当时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再根据材料中对石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描述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男耕女织的模式出现于封建社会,C项错误;国家在那时尚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答案:A2“数声钟鼓报黄昏,瞻仰神工千古存。玉垒照看川岁月,金堤抱负蜀乾坤。重书禹贡追先圣,长遗尧封泽后昆。约束岷江东逝水,休惊岸左二王魂。”诗中捕写的是()A隋朝大运河B汉代六辅渠C战国都江堰D宋代高转筒车解析:由“川”“蜀”“岷江”等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是都江堰。答案:C3(xx南通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解析:据题干中“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织绢”“明日西门卖丝去”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茧厚丝长”“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B项错误;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说明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C项错误。答案:D4下面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统计表。类别工矿、纺织铁路运输数量18个364公里投资额1545.7万元1250.9万元下列对表中数据的认识正确的是()A其表明政府对民间设厂政策的变化B投资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民生C企业的性质为民族资本主义D投资主导者为洋务派解析:由“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工矿、纺织”“铁路运输”等可以判断,其反映的是洋务派对民用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选D项。材料看不出政府政策的变化,A项错误;其直接目的是解决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所需的资金、原料以及运输等问题,B项错误;这些企业是官僚企业,C项错误。答案:D5下表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工业资本不同部分所占的比重(18941920年,单位:万元),其中对民族资本所占比重的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本国资本总额%官僚资本%民族资本%1894年3519.11002796.679.5722.520.51913年30386.210014887.54915498.7511920年70079.210027091.838.742987.461.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ABCD解析:表格中变化从1894年开始,故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政策有关,正确。由“1913年”“1920年”这两个信息点可知,在中华民国成立和“一战”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都正确。答案:A6下表反映的是19131937年我国土布出口情况,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对这种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年份数量指数年份数量指数1913100193470.2193194.4193539.8193243.3193656.71933107.4193747.0受国内军阀混战和国共内战的影响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的影响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受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影响ABCD解析:都是正确的解读。“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答案:A7荣氏家族曾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到1947年底,其家族所属申新各厂开工共52万锭,不及1936年的57万锭,开工布机仅为战前的61.7%,而福新等面粉加工厂开工仅为战前的47.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B外国资本的侵蚀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家族经营不善解析:由“1947年”等信息可知,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战胜利后,此时对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所以选A项。答案:A8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上充斥着“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开展小麦双千斤县、三千斤社、五千斤大面积丰产田、万斤高额丰产田运动”“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等口号。上述现象反映了()A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B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C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D个人崇拜思想严重泛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历史现象,“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的体现,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规律。“持续高涨”错误,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D项和材料无关,“文革”中个人崇拜达到顶峰。故选C项。答案:C9下表摘自中国统计年鉴(1986),它揭示了建国后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下列各项对表格的解读不准确的是()1952年1957年1978年1980年1984年1985年农业56.943.327.830.835.034.3轻工业27.831.231.132.630.830.7重工业15.325.541.136.634.235.0A.1952年初步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B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很快C计划经济思维致使1978年我国农轻重比例失调D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轻重协调发展解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故A项不符合史实。其他各项均解读正确。答案:A102008年1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期名为“潮涌东方”的特别报道:“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其中“伟大的历史抉择”是指()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实行对外开放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历史抉择”应当发生在1978年。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1978年的重大转折,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B项最合适。答案:B11xx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年9月,中国银监会明确提出八项支持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以及“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这些有利于引进外资的措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设立银行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点是()A性质不同B方式不同C利息不同D数额不同解析:近代列强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攫取利益,是一种经济侵略;如今的招商引资则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其性质不同,故答案为A项。答案:A121931年10月22日,在林棨、林廷琛的天津律师事务所里,溥仪与皇妃文绣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引起了极大轰动。这表明当时中国()A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B遵纪守法成为全体国民共识C婚姻自由观念已经有所普及D传统婚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解析:A项中“开始”有误。B、D两项表述有些绝对化。末代皇帝、皇妃在律师的见证下协议离婚是法制思想和婚姻自由观念的体现。故选C项。答案:C13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题干材料显示,有轨电车在上海的发展遭到人力车夫的极力反对,这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城市生活的影响。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受到守旧势力的抵制,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答案:C14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右面是一篇题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报道,其全面介绍了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兰考县后带头改造风沙地的感人事迹,这则报道可能发表于()A中央日报B人民日报C民报D万国公报解析:题干中“县委书记”“1962年”是关键信息点,与之相符的报纸是人民日报。中央日报是由国民党控制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15下面是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某航海家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最高贵和有权威的君主,国王与王后陛下:从加第斯到加纳黎的航程共历四天,从加纳黎到西印度群岛(即我写信的地方)历时十六天。我的目的是,当拥有这批好船、好船员和充足储备时,我要尽力加速航行。”这位“国王”是()A葡萄牙国王B意大利国王C西班牙国王D英国国王解析:由题干中“西印度群岛”可以得出写信人是哥伦布,并由此得出支持他的是西班牙国王。答案:C16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下列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A西班牙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B英、法、葡等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C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因此得以充分突显D西班牙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由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大量的金银等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导致其货币贬值,对于以收取地租为主的封建势力而言是沉重打击,A项正确。B项中,葡萄牙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发展,排除。新航路的开辟使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排除C项。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并没有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因为它本身也是落后的专制集权国家,排除D项。答案:A17(xx济南一中高一期末考试)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D发达的贸易金融业和先进造船技术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7世纪”,结合时代背景和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相关史实来判断可知,D项正确。B项中击败西班牙的是英国;C项事件的实施主体是英国,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排除。答案:D18钱乘旦教授在总结世界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时归纳出了“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城乡比例的变化。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开始于()A新航路开辟以后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解析: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答案:B19丘吉尔曾说:我们未能将布尔什维主义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萌芽状态中”的布尔什维主义为了抵制被“扼杀”而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玉米运动D市场调节解析:布尔什维主义的“萌芽状态”是指十月革命胜利不久,面对被“扼杀”的命运,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20(xx天津高一检测)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时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维尔斯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西方经济建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C苏联和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D从苏联建设中看到计划经济的力量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作家从苏联的建设中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答案:D21据美国人吉尔伯所著的美国经济史分析:“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这里“真实情况”的实质是()A消费能力受限制与工业急速增长的矛盾B新技术设备推广受到工人抵制C工资增长空间有限D经济危机并不严重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但不少工人失业,工资仅“略有提高”,工人消费能力相对不足。题干要求分析“实质”,故选A项。答案:A22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福利国家制度可以被看作是资本家主动退让和工人阶级持续斗争的结果。由此可见,福利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B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D有利于消除经济危机解析:由“资本家主动退让”“工人阶级持续斗争”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福利政策有利于调解劳资矛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选B项。答案:B23(xx滨州高一检测)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解析:美国希望通过一体化壮大实力后的西欧能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战略,帮助美国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答案:A24下面是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表。这表明()1970年1992年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197美元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作用发达国家全凭科学技术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全球范围内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日趋严重ABCD解析:由“1970年”“1992年”及表格中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数额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旧的经济秩序没有被彻底打破,正确;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资金、经济管理的优势,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错误;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联系紧密,全球经济总量增加,正确;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各种优势,制定并利用规则,从而使全球利益失衡,南北方国家差距拉大,正确。答案:B25(xx龙岩高一检测)下表反映了美国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情况,分析该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厂商/合作者产品/服务成本苹果(美)设计东芝(日)闪存、触摸屏$40.00三星(韩)应用处理器$14.46英飞凌(德)相机组件、GPS接收器$11.80富士康(中)组装$6.50生产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的追求方向商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国际投资收益的回报率高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品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ABCD解析:一部手机由不同国家共同完成生产组装,体现最明显,再结合成本分析,美国凭借高科技,收益有绝对的优势。故也正确。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3分,第28小题17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中国出洋商船的货物一律实行抽分,粗货十五分取一,细货十分取一,另纳舶税三十分取一。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也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材料二1684年,清朝开海贸易,设置江、浙、闽、粤四海关,至此,市舶司被海关取代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即联合美国领事以“海关行政陷入停顿”为由,宣布实行“领事代征制”。1854年6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道台吴健彰签订了一个改组海关的协定,成立了由三国代表组成的“关税管理委员会”履行海关行政事务,中国海关管理权开始落入外人之手。此后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正式规定“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且“各口划一办理”。这就将外人管理中国海关行政以条约形式确定下来,并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材料三1949年夏季,随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进展,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紧张地、有秩序地进行着在海关处建立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曾指示:“海关工作性质要求全国统一,要求具有一致对外的统一性,新中国海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这一点是同政府其他一些政治经济部门有所不同的。”“新中国必须把被帝国主义把持的旧中国海关加以彻底改造,把它改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领事代征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8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国在海关建设方面是怎样体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4分)(4)结合三则材料,说明海关自主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2分)解析:第(1)问,“特点”主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即可;分析原因则要结合影响商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如国家统一、安定,农业,手工业,交通等展开,还要注意航运的条件、政府的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归纳。第(2)问,“原因”答出清末国力的衰落导致海关自主权的丧失即可;“影响”则要从海关的角度看到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干涉。第(3)问,结合扫除列强在华特权等相关知识作答。第(4)问,综合以上三问作答,要言之成理。答案:(1)特点:海外贸易规模宏大;政府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实行分货抽税;用法律形式将管理模式加以固定和系统化;对来华外商进行有效管理。(3分)原因:元灭南宋后,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民族之间交往增多;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发展,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商业活跃;灵活的对外开放政策;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为南方从事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等。(3分)(2)原因: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实力增强,而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战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开始丧失;为便于对华的经济掠夺,列强强迫清政府任用洋人进行管理;闭关锁国的中国严重缺乏懂得近代海关管理的人才。(4分)影响:导致中国海关管理的腐败、混乱,最终丧失海关自主权;列强维护外商在华贸易利益,利用关税操纵中国财政,扩大列强在华势力;关税主权的丧失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也引进了比较先进的组织、人事、财务管理制度。(4分)(3)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彻底改造了被帝国主义把持的旧中国海关,体现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分)新中国扫除列强在华特权,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完全自主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海关,这是根本性的大变革。(2分)(4)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现代,综合国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海关自主权的掌控与否;民族独立是海关权力自主的前提。(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1850至1913年英国和法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00年为100)大不列颠法国1850年5759.51860年64681870年70691880年8174.51890年9089.51900年100100材料二在大不列颠,19111913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比,在1960年约为美国的9%,1970年约为20%,而1979年则约为43%,两者的差距已大大缩小。随着这个变化的发生,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也大为缩小,例如197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美国的78%。这些数字表明,在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在国际间的地位显著上升,日美两国经济规模的差距也在明显地缩小。日本经济除增长率较高以外,在失业率方面也较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低(1980年日本平均失业率为2%,西德为3.8%,美国为7.1%)。摘编自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实际工资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3)“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解析:第(1)问,“变化情况”可由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此时期工业革命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综合比较材料一、二可得出,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据此作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提取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作答。答案:(1)变化情况:19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了近一倍。(2分)原因: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法两国的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巨大的海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2分)(2)社会现象:社会财富分布不均,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2分)说明了国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阶级都同样地受益。(2分)(3)情况: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失业率较低。(2分)原因:二战后进行民主制度改革,重视科技教育的投入,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美国的援助,朝鲜战争的军需采购等。(3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二1972年我去中国以前,一个观察家猜测毛(指毛泽东引者注)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世界最富的国家准备对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做些什么?”在与中国领导人的5天会谈中,他们从未提出过经济问题。他们关心的完全是战略问题,焦点是苏联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20年以后当我第7次去中国时,讨论的焦点已完全转变为经济问题。尼克松超越和平材料三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1989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多一些,而1992年和1993年则分别高达12.8%和13.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3年中国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1100亿美元,实际投资达到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的原因。其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国政府借鉴?(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前后两次会谈的中心问题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上产生了“中国威胁论”,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5分)解析:第(1)问,回答“原因”,要先看到列宁的想法和做法,他注意到了市场的作用,及时改变旧政策,采用新政策;可以“借鉴”的方面则为大胆变革,敢于创新。第(2)问,“不同”由材料中“战略问题”“经济问题”可得出;分析原因时,首先要明确外交政策由国家利益决定,其次要注意到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第(3)问,“新的发展阶段”,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遇到阻力,再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可知,这是一个改革深化的过程;关于“中国威胁论”,可以联系和平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原因: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劳动产品;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它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4分)借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程式,实践中要善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落后的国家中提出建设的新思路,我国改革开放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思路可以灵活,模式因国情而异。(3分)(2)中心问题:前一次主要议题是战略问题,后一次主要议题是经济问题。(1分)原因:前者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阶级斗争与生产等一切方面都密切相关,且抓住阶级斗争就能带动一切;经济建设上产生了“左”倾错误,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升级。因此,外交也以战略问题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更多谈论的是经济问题。况且,国家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4分)(3)新阶段:是指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看待: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旧的国际秩序产生了冲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的发展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