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13792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2“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A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3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结果1832年以前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1832年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1867年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1872年施行秘密投票1884年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1918年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4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5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6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7“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据此,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发生在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B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C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 D1971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8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9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界大港”,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C“千峰翠色”,法门寺埋藏了极品秘色瓷D“柜坊飞钱”,具备了现代金融业的某些特征10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A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11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A工厂制到垄断组织 B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C蒸汽化到电气化 D商业资产阶级到工业资产阶级1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球的1/3,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所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A经济总量方面 B经济结构方面 C思想文化方面 D社会制度方面13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B经济形态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C经济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14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1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A四个经济特区 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16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17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A B C D18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19“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利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0下列关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的背景相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实行加权投票制度C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D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21题12分,22题10分,23、24题12分,25题14分,共60分。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人教版必修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宋论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四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孙中山五权宪法材料五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宋朝的谏官监察对象有何区别。(2分)(2)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2分)(3)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2分)(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自我监督方面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2分)(5)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现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2分)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血腥的20世纪目睹了“西方的没落”和朝向东方的“世界重新定向”。现实主义者进一步注意到,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日益强大的中国与逐渐衰弱的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产生声势浩大的争斗。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请回答:(1)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西方的没落”指的是什么?(2分)(2)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世界重新定向”实际上指的是什么?(2分)(3)提炼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的观点。(6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0字左右。)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二 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 冷战时期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百度文库材料四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请回答:(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2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2分)(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2分)(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四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2分)(5)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分别说明其阶段性的经济特征。(6分)(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是什么?(2分)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摘自世界史材料二 1950年法国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法、德、荷、比、卢、意签订巴黎和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法、德、荷、比、卢、意签订罗马条约成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在此基础上成立欧盟(28国,经济政治实体)xx欧元问世(英国除外)材料三 结束了在阿尔卑斯山的度假之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回到白金汉宫之后向其内阁解释了英国脱欧的原委,并称本次脱欧是一个彻底的英国行为。材料四 巴西众议院要求政府退出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而进行的谈判,理由是美国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委内瑞拉也要求考虑自由贸易区计划给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冲击。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推动欧洲统一的因素有哪些?(4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什么特点?(4分)(3)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欧洲统一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2分)(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要注意哪些问题?(4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DABCDA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AADAACC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21题12分,22题10分,23、24题12分,25题14分,共60分。21(12分)(1)区别: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谏官纠正皇帝决策失误。(2分)(2)特点:机构完备;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任答2点,2分)(3)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独立的,是五权之一。(2分)说明: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即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2分)(4)制度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2分)(5)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监察官的执政能力;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加强舆论监督。(任答2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2(10分)(1)“西方的没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受到多极化的冲击。(2分)(2)“世界重新定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分)(3)材料观点:中国的崛起,将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将引起世界动荡。(1分)评述:此观点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的事实相背离。(1分)中国是多极化发展中的“一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是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2分)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世界各国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2分)23(12分)(1)原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2分)美国:实行冷战(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遏制苏联。(2分)(2)二战到五十年代中期的变化: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1分)六七十年代的新变化: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1分)(3)特点:和平是主流;从对抗、紧张走向对话、缓和。(2分)(4)理由: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任答2点,2分)(5)启示: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2分,言之成理即可)24(12分)(1)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产生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任答2点,4分)(2)阶段:“原工业化”(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工业化或蒸汽时代)。(2分)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劳动;工场制;商人进入生产领域;开始使用雇佣劳动。(任答2点,2分)工业革命阶段:机械化生产;工厂制;新兴行业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任答2点,2分)(3)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分)25(14分)(1)因素: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二战后欧洲的衰落;美苏对峙生存需要;法德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经济发展需要统一市场。(任答4点,4分)(2)特点:主要由法德两国推动;经济入手,全面推向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以法律为保障。(任答2点,4分)(3)不利因素:英国摇摆不定;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对欧洲统一的干扰。(任答2点,2分)(4)注意问题: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问题;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的问题;环境生态保护问题;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保护问题。(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