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四校联考历史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06716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四校联考历史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四校联考历史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四校联考历史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四校联考历史 含解析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批判精神B.自由观念C.政治主张D.公民意识3战国时期,今天的湖南省区域属于楚国,所以湖南也称“楚地”。观察下面汉代某时期政区示意图,汉朝时对“长沙国”的称呼可能是A.西楚B.南楚C.东楚D.楚国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5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6清代学者赵翼指出汉初“布衣将相”现象是“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现象说明了A.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7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9下图为高中历史课本插图浙海关商照,其中可辨认文字有“通船人名册”“实”“乾隆”“廿五”“巡抚浙江部院”“行”。据此推理,它A.是乾隆帝颁给民间商人的海船营运证B.是清朝时外商递送给浙江巡抚的照会C.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D.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10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与上海的近代化各具特色,也各有困境。整体而言,与上海比较,北京A.失业与贫穷问题较为突出B.缺乏统一市政设计与管理C.受海派文化冲击文化没落D.成为“冒险家的乐园”11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12“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曲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D.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13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14下表为国民政府对二十二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表,这组数据反映出时间合计自耕农半佃农佃农1912年1004923281931年1004623311936年1004624301947年100422533A.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明显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15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曾来华担任第二战区阎锡山将军的军事顾问;1949年5月,已是中将的巴季茨基来华协助建立防空部队,为保卫上海免遭空袭作出贡献。巴季茨基两次来华都是为了A.协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建设B.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C.帮助中国抵抗外来的侵略D.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161962年3月,湖南省委总结浏阳一些社队自发推行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经验,并派出工作组到黔阳秀建大队搞产量责任制试点,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如此探索是因为A.人民公社制度遭到否定B.责任制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C.“共产风、浮夸风”盛行D.生产合作化运动遭遇阻力17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18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在全球化的时代,它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人民的权利,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意义。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罗马的A.习惯法B.公民法C.自然法D.万民法19下图5分面值的欧元硬币上的图案是一位女性,名叫玛丽安娜(Marianne),她是法国的国家象征。学者莫里斯阿居隆认为,其寓意形象恰恰象征着对于男性主导的“旧制度”的破坏。由此看来,她代表着A.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B.人格化的共和制度C.妇女权利运动的成果D.宽容与合作的品质20“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A.欧洲宗教改革B.美国南北战争C.英国光荣革命D.法国启蒙运动21英国以1813年特许状法案剥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特许贸易权,马克思指出:“英印之间的商业在短期内增加了三倍以上迄1813年,印度大体上是一个出口贸易国,但现在已成为进口贸易国。”这一变化说明英国A.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遭受打击B.对印度转为直接掠夺策略C.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D.开始采用资本输出的手段22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从艺术风格上,他们应属于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独立主义23下边的地图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状况,从图中深色区域的国家分布判断,这张地图的主题应是A.法西斯在欧洲的局部扩张B.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C.北约军事组织最初的成员D.欧洲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24欧洲最高人权奖又名萨哈罗夫奖。萨哈罗夫是苏联“氢弹之父”,后来反对核扩散,促成1963年禁核条约的签署;70年代,他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反对政治迫害,于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二战”后A.科技进步瓦解着两极格局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成效C.人类对战争和人权的反思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折25面对滞胀危机,80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检讨,反其道而行之C.完全以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原为周代乡下基层组织,“五族为党”。后延伸为以类相从之意。尚书把“无偏无党”“无党无偏”作为政治标准;孔子提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东汉后期,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大夫,引发党锢之祸,东汉衰败。唐代后期出现“牛李党争”,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和士族出身的世家官僚为如何选官和对待藩镇斗争不休,加剧唐朝政局混乱。北宋欧阳修作朋党论,指出君子因志趣一致结合,相互补益,共同为国做事,这是真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结合,彼此勾心斗角,是假朋党,因此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不久北宋出现以是否支持王安石变法为区分,彼此相争相互打击的的熙丰党人与元祐党人。而明末曾出现崇尚气节实学,主张开放言路、反对阉党专权的东林党人。清朝雍正皇帝亲自写御制朋党论批评欧阳修观点为邪说,其道是小人之道。指出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摘编自杜秀芳“ 圈子”与“朋党”等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政、立法两权;而倾向总统制的进步党等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国民党主导的国会推出一个议会权比同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更强的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反对,谓“民党议员,干犯行政,欲图国会专制”。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南方国民党人匆忙起兵反袁,遭全面镇压;舆论上,政权过渡刚完成,人心思定,多数人不愿支持国民党。摘编自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朋党”屡遭打击的原因,并比较欧阳修与雍正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党”的变化并简要评述其“党争”。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8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阶段特征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出现日心说及近代地理学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关系概念成型、国际展览举办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垄断资本主义扩张;全球交往频繁;国际社会意识加深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争、危机、对抗;第三世界形成;资本主义“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滞胀;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全球性机构涌现;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划经济国家的大规模经济转轨资料来源于美罗兰罗伯森等人作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历史现象。(说明:既可以是对现象本身提炼出一个主题或观点;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另外确定一个主题或观点。但都要求进一步补充史实进行论证,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由材料可知,公元前538年即春秋后期,郑国子产推行军赋改革,此时“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即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大量地开垦,井田制渐趋瓦解;可见子产所作“丘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D。春秋初期管仲改革的“相地而衰征”可视作赋役改革的先河,前6世纪的“初税亩”也早于此,故A错误;B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分摊军赋愈轻”并没有增加百姓赋税负担,故C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具有与苏格拉底相似的“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的思想品质;孔子强调“仁”、“礼”、“有教无类”等思想,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及人性主张,两人都强调使国人觉醒、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共同体现了批判精神,故选A。B、C两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公民意识侧重于参政观念,既不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侧重点,又与古代中国奴隶制时代孔子的思想无关,故D错误。 3.B【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地图信息和所学可知,汉朝实行封国制、郡县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位于湖南的“长沙国”位于中原地区楚国以南、汉都城长安以东,且楚国以东再无楚地,故应称之为“南楚”,故选B。“西楚”说法相对于楚国位置不符,长沙国不在楚国以东,楚国位于中原地区,故排除A、C、D三项。 4.B【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的商业发展。由材料可知,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以当时的谚语“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说明汉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即商业发展中应坚持就近的原则,可见交通的不便制约了商业发展,故选B。司马迁单独为工商业者立货殖列传,可见其具有重视工商业生产的进步经济思想,故A错误;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5.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分析图示信息可见,该朝代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分行省、设三司,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据此可知该示意图应反映了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措施,故选C。其他朝代的官制与此示意图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6.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材料中清代学者赵翼指出汉初出现了“布衣将相”的现象,说明汉初帝王将相大多出身于平民阶层,改变了贵族世代相袭、垄断特权的局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故B正确;汉代帝王将相尽管起于民间,但建立新政权后已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表,故A、D两项错误;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不断发展,到明朝中叶已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西游记成功刻画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体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精神和追求现实社会正当欲求的思想,以上思想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故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教并存并开始融合,故A错误;西游记中宣扬佛法无边等宗教神秘思想,故B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实际,故排除。 8.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材料中黄宗羲提出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三害”,其中“有积累莫返之害”即百姓赋税负担十分沉重,“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即地主不断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可见这一“定律”反映了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选B。A、C、D三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9.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材料信息可见,此海关商照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颁发此照的机构为浙江巡抚下属的部院,故A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保留唯一的外贸口岸广州,且通过官方垄断性机构“十三行”进行交易,故B错误;乾隆年间处于鸦片战争以前,故C错误;此照既反映了海禁的经济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可见浙江地区的行政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故选D。 10.A【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得以发展,与上海城市近代化迅速发展不同,北京具有突出的封建城市特点,必然面临着失业和贫穷突出的问题,故选A。北京作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北京在近代的确受海派文化的冲击,但这并非北京没落的原因,故C错误;“冒险家的乐园”符合近代上海的城市特征,故D错误。 11.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可见,1878年即洋务运动时期,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时,坚持中方公使女眷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认为此“名教攸关”,说明了清朝官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对此法方表示接受,并敬礼有加,反映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故选C。洋务时期随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仪增加了了解,故A错误;B、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12.D【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宪政包括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故A错误;每一阶段均以军政府为基础,故选D。A项所述不符合孙中山的政治设想,故排除;B、C两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3.A【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建设。1913年即民国建立初期,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在国民党大会上提出改变往日的革命手段、建立民主政治的做法,提出以和平手段建立国内民主政治,两天后宋教仁被刺,说明当时的国民党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故选A。建立四个阶级革命联盟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前夕,故B错误;宋教仁提出和平手段建设民主政治,故C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14.B【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土地问题。分析表格信息可见,此组数据中自耕农数量减少,而半佃农、佃农数量增加,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明显,故选B。A、D两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国民政府统计数据不可能包括中共控制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故C错误。 15.D【解析】本题考查民主革命时期的中苏关系。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来华主要是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出于苏联的反击法西斯扩张的国家安全的需要;1949年5月即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巴季茨基再度来华协助建立防空部队保卫上海,帮助中共革命力量抗击美蒋的空袭,维护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可见巴季茨基两次来华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故选D。巴季茨基第二次来华支持即将取得解放战争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权,第一次来华支持阎锡山的抗日军队,故排除A、B两项;保卫上海打击的是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故C错误。 16.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依据材料信息可见,1958年以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使我国在1959年至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湖南省浏阳一些社队自发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并加以推广,其原因在于此责任制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故选B。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960年冬起随着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共产风、浮夸风”得到遏制,故C错误;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结束,故D错误。 17.C【解析】本题考查“文革”后的历史转折。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胡耀邦所说的三句话突出了“停止批邓”、“冤案一理”和“生产狠狠抓”,可见针对“文革”后的实际情况该主张侧重于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拨乱反正、顺应民心,故选C。A、B两项各侧重政治、经济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中的主张,故排除;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 18.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现代法学的“国际私法”主要调整跨越国界的民事和商事的纠纷;罗马法的万民法适用范围超出了罗马共和国公民的范围,具有国际法的范畴,且突出法律面前自由民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民事和商事原则,万民法可视作现代“国际私法”的源头,故选D。习惯法和公民法均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中,故A、B错误;自然法突出正义、自由、平等、理性等普适性原则,故C错误。 19.B【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由材料可知,此欧元硬币图案以女性人物代替了男性,其寓意象征着打破男性主导的特权垄断的制度,代之以女性为主导的自由、平等、理性的建立新制度的精神,且玛丽安娜是法国共和国自由理性的象征,故选B。其他三项与材料体现的制度变革主旨不符,故排除A、C、D。 20.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可知,宗教教会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材料“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反映了推翻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统治即反对王权主义和教权主义的要求,这种诉求反映的是法国启蒙运动发展的结果,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1.C【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初英国剥夺了东印度公司殖民贸易的垄断特权,之后英印之间商业贸易迅猛增加,并使印度在较短时间内由出口贸易国转变为进口贸易国;此变化的原因在于19世纪早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自由主义盛行,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迅速扭转了对印的贸易逆差,说明英国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故选C。A、B所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资本输出属于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经济侵略的手段,故D错误。 22.A【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的美术成就。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这些美国画家突破了传统的画派,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城市的贫穷肮脏和丑陋,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艺术风格上他们应属现实主义,故选A。后三项艺术风格及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 23.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开始。分析地图信息可见,此黑色区域的国家遍及整个西欧包括英国、南欧的意大利、东南欧的希腊、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家,应属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即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故选B。法西斯在欧洲的局部扩张不可能包括如此辽阔的地区和国家,故A错误;中欧的瑞士、北欧的瑞典等中立国并未参加北约组织,故C错误;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共包括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故D错误。 24.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国际政治特征。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反对核扩散,最终促成了1963年国际禁核条约的签订,后创立了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反对政治迫害,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萨哈罗夫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及其在国际上的强烈的反响,折射出二战后人类对战争和人权的反思,故选C。A、B、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5.A【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由材料可知,面对70年代的经济“滞胀”局面,80年代起里根政府采取了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即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到1982年又实行增税法案及放松银根即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可见80年代美国政策相对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实行了国家干预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政策,故选A。B、C两项所述政策均为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部分反映材料信息内容,故排除;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 26.(1)原因:违背儒家传统观念;宦官专权,打压士大夫的抗争;官僚集团政治主张彼此尖锐对立;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腐朽。比较:同: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异: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2)变化:从共同利益观念的朋党,到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党派;从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到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评述:国民党力主扩大议会权力,强化责任内阁制;进步党主张加强行政权力,强化总统制;国民党与袁世凯矛盾尖锐,政党政治破裂失败。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颁布,国会选举;各方力量缺乏有效整合和妥协,行政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政党政治脆弱,民主宪政道路坎坷。【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朋党”和近代中国的党争。第(1)问,依据对材料一中儒家传统观念及东汉、唐朝、宋明各时期“朋党”激烈斗争及危害的理解,分析迁移、概括归纳古代“朋党”屡遭打击的原因,即违背儒家传统观念,宦官专权、打压士大夫的抗争,官僚集团政治主张彼此尖锐对立,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腐朽;依据材料中欧阳修的真朋党、假朋党的观点及雍正帝对欧阳修观点的批判及其观点的阐释,分析比较、概括欧阳修与雍正帝观点的异同点,相同点即欧阳修的假朋党和雍正帝观点阐释的共同点,即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相异点即欧阳修真朋党的观点和雍正帝观点的侧重点,包括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第(2)问,依据材料二“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政、立法两权;而倾向总统制的进步党等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对比材料一的相关信息概括归纳由古代“朋党”到近代民国之初“党”的变化,包括不同的性质、政治目标等;依据材料二中“党争”的内容、结果等信息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民国时期“党争”,包括不同政党的分歧、最终结果,并分析其结果的成因,最后得出历史的启示。 27.(1) 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经济不断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特点:1945年后: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也可);加大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推行国有化也可)。1979年后: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开支(可摘抄二、三点撒切尔改革措施);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作用:1945年后: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改善国计民生,建立“福利国家”;造成“滞胀”局面(“英国病”)。1979年后;走出“滞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民众的福利与权益受到一些抑制。(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英经济改革及其发展。第(1)问,依据对材料一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最初目标到重大突破再到形成新机制和完善的发展步骤、内容的分析理解,从指导思想、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等方面概括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对材料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冲破“左”倾思想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概括归纳1945年和1979年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包括前者的凯恩斯主义、实行福利制度、加强国家的干预和实行“混合经济”;后者为实行货币主义、缩减政府开支和减少国家干预、发展市场经济等。从上述改革的特点出发,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此两次改革分别产生的历史作用,包括前者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改善国计民生、建立“福利国家”,造成“滞胀”局面;后者走出“滞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民众的福利与权益受到一些抑制等。第(3)问,依据对材料一、二信息的分析认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经济改革的具体做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通之处,即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等。 28.评分要求:一、主题或观点,如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历程;国际关系曲折与发展;历史上的全球化现象溯源;近代以来全球联系的演变;浅析全球化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等等。要求能够涵盖全球性的、包括了近代和现代史阶段的主题,可以是政治、经济单个领域,但不能是局部阶段。二、史实与论证,应用的史实包括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战争、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历次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不同阶段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格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等。用材料中的史实或补充的史实都要求有正确的评论,不一定是一个史实对应一个评论,可以是列举一类或多个史实后,再总括性地评论。三、层次与结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规范使用名词术语。【解析】本题考查15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问题。材料依照时间为序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滞涨”时期及之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市场扩大、政治冲突等问题;依据审题要求把不同时期的同类问题加以归类概括归纳出一个主题,如世界市场的变迁,可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或全球联系的转变;如各时期经济发展,可概括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如政治冲突,概括为全球化的存在的问题等;依据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本题为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