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周周清第一周检测历史(文)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95994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周周清第一周检测历史(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周周清第一周检测历史(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周周清第一周检测历史(文)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周周清第一周检测历史(文)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2.关于唐、元两朝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草拟法令唐朝中书省长官参议国政,执宰相之职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从唐三省六部制到元一省制体现了分割相权的思想A.B.C.D.3.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A.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B.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C.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D.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4.对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B.该事件是英、日在远东地区争夺的体现C.在俄、英、法的干涉下中国成功赎回了“鱼”D.该事件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5.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份革命纲领的节录:“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一纲领A.模糊了中国革命发展中的两个阶段B.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C.提出了实现革命目标的具体步骤D.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6.西周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实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将同姓诸侯A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 B布置在边疆要塞之地C集中于王都之地附近 D安置在殷商遗民周围7.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8.唐代法律规定,“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这说明唐代A.有力地防范了官员腐败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C.注重规范各级官员编制D.杜绝了选官上任人唯亲9.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10.公元前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实施推恩令、建立中朝、推行察举制、设置刺史1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B. C. D. 12.近年来,由于蒋介石日记和蒋中正总统侍从人员访问纪录的公开,不论是两岸民间还是史学界,对蒋的研究、评价都有所转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可能要重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为一手资料两者所述内容真实B.蒋介石日记比口述记录更加真实C.真实性必须由档案史料来佐证才能确定D.作为一手资料两者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3.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B.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C.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D.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1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5.某次战役中,八路军总部按照军委指示,立即指挥所属各部,首先“在敌人的后方,特别是在其主要联络线上积极行动起来,断其交通,绝其供给减少对正面战斗的威力”,这迫使日军不得不从前线或后方抽调相当数量的部队,维护其交通线,有效地分散了敌人正面作战的攻击力量。关于这次战役说法正确的是A.是针对日军对根据地“扫荡”、“蚕食”和“清乡”的有力回击B.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样,国共两党的军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C.该战役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D.爆发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之后16.史学家邓嗣禹说:“历代名臣贤相,十之八九,盖从此孔(科举)穿过,不能谓末得人才也,然以盖世奇才,有不尽出身科场者。”这说明科举制A.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禁锏了人们的思想C.难以全面地选拔人才 D.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17.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18.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19.曾经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供职的美国人马士说,“直至1839年,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条约中的种种原则“曾在半个多世纪中成为支配中国对外关系的常规”。马士的言论A.反映出西方列强对华关系的不断发展B.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D.体现出清朝政府的保守与落后20.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之一。观察四合院平面图,依照我国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图1A北向南房 B西厢房 C东厢房 D南向北房21.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22.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3.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24.“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下列选项对该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C表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2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6.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27.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28.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29.下面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1936年日记节选:“12月22日抵西安后,我与张、杨进行了讨论。委员长说倘若共产党服从他如同他们之服从总理,他将同意:抗日容共联俄;”,“12月25日?我督促周(指周恩来),必须让委员长即速离开(委员长)所允诺之一切均会履行。我们(指与蒋一道)4时30分抵洛阳。”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中国共产党积极斡旋C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和平D日本侵华威胁日益加剧3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能为这“两大变动”提供证据的史实是A世卿世禄制、俸禄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31.有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注重从历史的微观剖面来观察历史,从而研究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词汇里多了一个新词:“资本主义”。这段历史是一出进步的戏剧。“进步的戏剧”是个隐喻说法,但是对下列两种人来说这也是毫不夸张的现实。另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以外的各国人民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解并掌握西方的进步。(1)1587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在世界盛行的政治、经济原因。试指出材料二中中国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史实。32.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边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奋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来自网络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来自网络材料二、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材料三、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某运动揭帖(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5分)(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6分)(3)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2分)试卷答案1.答案:B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名师点睛】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仍有深远影响。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三省之间彼此牵制,为的是避免出现权臣专权局面。而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同其实行的一省制有关。故从唐三省六部制到元一省制体现的是相权的加强,故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A。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民族政策。理藩院是中央机构,A不正确。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是在元朝时期,C不正确。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时期,D不正确。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故选B。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该漫画反映的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是俄、德、法,它们当时在欧洲剑拔弩张,但在中国问题上又联手制约日本,故A正确,B、C错误。日本是在一战期间才独霸中国的,华盛顿会议后独霸局面被打破了,故D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中的“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是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的纲领没有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没有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和联系起来,因此A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明确这一斗争目标的是中共“二大”,排除B项;中国革命目标的具体步骤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D错误。6.A7.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名师点睛】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治。材料中的“有数”“不应置而置”说明唐代法律对各级官员的人数配置作了规定,这种以法定员的方式有利于规范官员的编制,C项正确;规范各级官员数量与防范官员腐败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数量而不是用人标准,D项错误。【备注】唐代规范官员编制有利于防止冗官现象的产生,这与防止官员腐败有区别。9.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说明与西周相比,秦汉时期的爵号向平民开放,故选A。B说法错误,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变强而非变弱。C错在“走向终结”,如王位世袭制仍然继承下来。D说法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汉时期军功爵制。【名师点睛】由于军功爵在原则上排斥血缘宗法关系,所以赏赐的范围远较以前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少数奴隶主贵族,所有参战的将吏、士卒,只要立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军功爵制的爵秩也由原来的卿、大夫、士等少数级制扩大到自公士、上造直到关内侯、彻侯等二十余级。如果说春秋以前的爵禄制度是一种贵族制度,那么战国时的军功爵制则为庶民入仕提供了方便条件。10.B解析:此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出兵机密泄露于中央朝议,因而为了保守军事等国家机密,设置了以近臣为主的顾问机构。故B选项正确。11.D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二者都是一手资料,但未必都是真实的,所以A、B不正确;二者的真实性不一定非要与档案史料印证,如果能相互印证或与其他史料印证也可以,C不正确;当事人的日记及当时历史的参与者或见证人的口述都属于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D正确。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内涵。举孝廉强调“能报恩”,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东汉时期选官过程具有浓厚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举荐人偏好“年少能报恩者”,不能说明士人入仕途径便捷和对年龄限制的放宽,A、B两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能说明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伦理关系,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司并立到巡抚总揽,并不是中央权力下放,A可排除。巡抚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互不相统、运转不灵的弊端(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页183),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正确。六部与都察院是并列的中央机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巡抚是都察院的外差,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巡抚的派遣、巡行不会削弱六部权限,起初,内地巡抚的廷推由吏部会户部主持进行,边方巡抚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由题目信息可知,国共两党进行了很好的配合,该战役应该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A说的是百团大战,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B错误;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才对日、德、意三国正式宣战,D错误。16.答案:C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古代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显现了很多毋庸置疑的弊端。例如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人都想着学而优则仕,只想着升官发财,而真正想着为百姓谋福利的人很少。17.C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不仅考查考生的文学与政论素质,还包括数学、法律等相关内容,说明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故C选项正确。18.答案:B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中马士的言论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程度逐渐加深,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加深;C项表述偏离了材料的本意;材料无法体现出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20.A21.答案:A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2.A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造成中国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列强还在通商口岸私自开设船舶修理厂等,故A项正确;B项与“开始解体”不符,故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故C项错误;D项与“开始解体”不符,故排除。23.考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五四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没有历史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故B项错误;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C项正确;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答案:C24.A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了“工农革命”、“秋收时节”和“暴动”,说明提到的历史事件是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第一次使用工农革命军这一称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南昌起义;C选项是遵义会议;D选项是井冈山革命格局地的建立。【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定了性的,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们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再如遵义会议,我们说是当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些基本的定了性的内容我们必须牢记,遇到之后直接写上去。2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见秦汉时期设的朝议制度和唐代设立的三省制都有利于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代的三省制是指在中央政府行政体制中,由中书省主决策、门下省主审议、尚书省主执行的一种宰相制度。学者们通常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成熟的标志。它具有三权分立、节制君权、集思广益、职责分明等优点。26.答案:A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名师点睛】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是地方集权于中央,二是中央集权于皇上,因此,两对矛盾伴随始终: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见内阁正式形成后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故选D。ABC错误,明代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点睛】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29.A 30.B31.答案:(1)时期:明朝说明: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凸显专制集权的高度膨胀及政治腐败;经济上,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2)原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史实:经济上,洋务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兴办民族工业或者实业救国);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政治各列举一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587”“万历十五年”即可作出答案。第二小问,分别从明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加以说明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时间 “19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从政治上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和经济上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和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上学习西方办实业进行分析。32.答案:(1)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影响:使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没有“逐渐”给1分)(2)历史事件: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2分)主体不同:材料二的斗争主体是政府与军队,材料三是社会的底层民众(或农民阶级)。(2分)共同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2分)(3)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义和团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