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卷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88387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卷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2020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卷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2020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卷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xx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试卷综析】本套试题作为高三月考试题有下列特色:1考查全面:除了考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句子的衔接、诗歌赏析、文言文翻译外,还考查了默写及各类文体文章的阅读和鉴赏,也考查了语言表达等语言技巧性较强的试题。全卷90%以上的内容侧重考查能力,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利于全面准确的评价高一语文教学情况。2注重积累:选择题中有5道题,文言阅读中的实词、虚词解释,11题的名篇名句的补写,都体现了对知识积累的要求,突出考查这方面的能力。3突出实践:语文是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本试卷突出了这一特点。阅读中主观题占的比例较大,。语言表达题具有强烈的实践特点。4试题设计具有人文性,作文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有话说,有理发,有体验,有经历,其它的选文也给了学生各个方面做人的教育。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解救/解差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读准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别和记忆)。【答案解析】答案:B (B.掠l/虐n 舐sh/胝zh 解ji/解ji A.甄/箴zhn C.缄/笺jin D. 校/较jio)【思路点拨】完成本题需要平时的积累。一是积累语文教材注释中注音的汉字;二是积累形近字,如:A项聒噪(gu)/恬淡(tin);三是积累平时阅读中读错字,特别是多音字,如:解救(ji)/解差(ji)。【题文】D0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在这个功利泛滥而诗意乏善可陈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怎样才能与教育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加任重道远。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诗意地耕耘,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曙光。A乏善可陈 B相得益彰 C任重道远 D任劳任怨【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表达应用)。【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提出来称道,用此成语,表示不太满意,而这里指的是数量的缺少。想得益彰: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需经历长期奋斗的重任;任劳任怨:工作不辞劳苦,不拍受埋怨。【思路点拨】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题文】E0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 B项,偷换主语;D项,“减弱”与“系数”无法搭配。【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题文】I0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A B C 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从前文的句子“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的对应解释,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是对“珠算口诀”的解释,是算盘和口诀融合运算的效果,放在最后。故答案B。【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衔接要自然:没有脱节,即没有缺少的词语(含关联词、介词等)和句子;没有冗赘,即没有多余的语句。文气要贯通:即语言的特点(或特色)要一致,如严肃、诙谐、朴实、藻饰、直白、含蓄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 C 解析:系,抓捕。【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B遣从兄子季之长安 有扶危存亡之义C以时视事 重以宁平公主故D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副词,于是,就;B 动词,去、往/助词,的;C 介词,按着/介词,因为;D 判断词,是/动词,担任。【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结合语境,结合推敲句意,答案应该为A。【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李能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3分)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都被杀掉。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再加上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解析:“会”“杀”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共3分。 “布衣”“唱义”“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共4分。【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解析: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一点1分,两点3分;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参考译文】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往去答拜(答谢)李通。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替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寇。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他想返回封地做诸侯,不可听从。”于是诏令李通努力寻找医生和药品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题文】K0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9-2020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卷 含解析(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析】答案:“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主人公寂寞难耐,夜不在眠(1分)。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逼”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2分,具体分析3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诗歌赏析】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题文】L0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秦爱纷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子曰:“,民免而无耻。”(论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答案:(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3)外无期功强近之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注意“锱铢”“期”“茕茕”“ 孑立”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之”等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思路点拨】四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题文】M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环境美学的新视界陈望衡 陈李波环境美学中,自然、农村与城市环境是其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如果将它们分成环境美学的三个孤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不仅会割裂了环境美学中这三个领域的内在关联,并且会使环境美学的本意得不到应有的彰显。事实上,自然环境、农村环境与城市这三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建出我们的生活世界;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对这三种环境类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将获得研究环境美学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自然、农村与城市这三个环境类型中,自然无疑作为基础而存在,农村与城市是以自然为基础而构建出的。人类最早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食物直接来源于自然;在农业生产阶段,人类的生活物资则间接地来源于自然。农村是一种文明化的自然,而所谓的田野牧歌式的美便是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紧密结合的一种人类生存环境的典例。城市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尽管封建社会也有城市,但城市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其典范形态却是在工业社会。对自然、农业再到城市这一历时性梳理中,这三种环境类型呈一种线性发展态势:远古(原始社会),自然环境,中古(封建社会),农业环境,近现代(工业社会),城市环境。 如按人类生存环境这一线性发展的思路,显然位于发展之高端的城市理应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之范型。但,我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尴尬处境,又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呼之欲出的答案产生质疑。我们所理解的城市环境美的印象主要是密集的高楼与纵横的街道。在城市中,自然没有了地位,为了修建高楼与街道,人们将一座座高山削平,将一块块湖泊填掉,树林在城市中没有了立足之地,仅剩的可怜的行道树还不时遭到人们的摧残与砍伐;至于鸟兽、鱼类也在城市几乎绝迹。过于密集的高楼大厦、嘈杂的机器轰鸣,加之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们逐渐感到城市其实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场所。 究其缘由,是我们忽略了人性具有自然性与文明性两面这一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与上述所谓人类环境的线性发展相合拍。这种结果,就造成城市生态严重失衡。与此相关,由于人性中自然性的一面遭到压抑,人性出现异化。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农村环境正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理想范型,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抛弃城市而重新回到农村中生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不要忘了现今所处的是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是历史之必然。任何希图回到以前田园牧歌般的农村生活的妄想,不仅不现实,而且有点荒谬可笑。我们要看到,城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我们要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只能以城市为基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应有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性中被压抑许久的自然性重新恢复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新的城市理念园林城市应运而生了。园林城市是一种新城市理念,一种新的城市范型。它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园林放大为整个城市,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园林。这样的城市应叫做园林城市。作为园林城市,它的特点是自然与文明兼得。它具有比较多的自然山水,植物与动物,也具有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生活设施包括华美的建筑、舒适的街道。在园林城市这一城市类型中,城市的自然性与人工性重新获得了平衡,一种在更高的层次上所实现的平衡:在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自然面前,人类便能克服了先前在自然和农村中所带有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自然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 建设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的主要方向。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环境,但是它却真正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从而创建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一份真正属于人与自然的诗意家园。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 下列关于“园林城市”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 园林城市就是将园林放大为整个城市,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园林。B. 园林城市是一种新城市理念和新的城市范型,其特点是自然与文明兼得,真正属于人与自然的诗意家园。C. 园林城市具有比较多的自然山水,植物与动物,也具有现代的生活设施、华美的建筑、舒适的街道。D. 园林城市是在人类对自然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先前在自然和农村中所带有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创建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E. 城市的自然性与人工性在园林城市中获得了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实现了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B E 解析:A.不符合文意。见文章第四自然段“它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园林放大为整个城市”。 B.符合文意。见文章第四段。C.不符合文意。现代的生活设施包括“华美的建筑”“舒适的街道”,二者为包含关系,不能并列。见文章第四自然段。D.不符合文意。见文章第四自然段“人类便能克服了先前在自然和农村中所带有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自然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克服”在前,“认识”在后。E.符合文意。见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自然环境、农村环境与城市这三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分成三个孤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B. 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存在,农村与城市是以自然为基础而构建出的,人类的食物也来源于自然。C. 城市生态严重失衡,且与人类环境的线性发展不合拍,直接导致我们对人性具有自然性与文明性两面这一内在结构的忽视。D. 我们只要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就能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A.不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一自然段。原文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确实表达了不能孤立的意思,但大前提是在研究环境美学的时候。B.符合文意。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人类最早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食物直接来源于自然;在农业生产阶段,人类的生活物资则间接了来源于自然”一句可以得知“人类的食物来源于自然”。C.不符合文意。“对人性具有自然性与文明性两面这一内在结构的忽视”是因,“城市生态严重失衡,且与人类环境的线性发展不合拍”才是果。犯了因果颠倒的毛病,见文章第三自然段。D.不符合文意。“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是“创造理想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见文章第四自然段。【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14.作者反对抛弃城市重新回到农村中生活的理由是什么?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因为现今所处的时代是工业文明的时代,不可能回到以前田园牧歌般的农村生活;城市化是历史必然;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只能以城市为基础;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自然重新请回城市,并赋予自然应有的地位。解析:锁定信息区域,分条概括主要内容。【思路点拨】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所需信息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15. 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在当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思考的现象:城市发展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追求“高楼林立”,追求“流光溢彩”,追求“车流如河”,并且同时还排斥绿色,尤其是在大都城繁华的中心区和商业区,更是拒绝绿色。【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D级(表达理解)。【答案解析】答案示例:当下的城市发展应该实现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着力创建出真正属于人与自然的诗意家园。然而,在当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追求高楼、灯光、车流等所谓城市文明,而排斥绿色。这是一种很不正常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现代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只想挣钱,轻视生态”的错误的城市发展理念,同时也是鼠目寸光式的愚蠢的城市发展观。城市人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农村的优势纳入城市,农村人生活在自然中,城市更应生活在自然中。城市人不应以“高楼林立”为骄傲,而应以“大树楼立”而自豪。城市不仅不能排斥绿色生态,即使是将以绿树为代表的生态绿色引入城市中(即将森林建在城市中)也是不够的,而应该相反,要“将城市建在森林中”建在自然生态美之中,进而形成自然美与社会美、人之美的完美融合与统一。解析:答题时,首先是观点要鲜明。其次,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概括使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举例论证。第四步是联系题干上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文】N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列车上遇到的姑娘(印度)拉斯金邦德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听上去她安之若素。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再见!”姑娘说。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16、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理解鉴赏)。【答案解析】答案:“我”是一个盲人,(1分)但眼盲心明;性格开朗,敏感;(1分)热爱生活,追求美的事物;(1分)主动与人沟通,但不愿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残疾。(1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热点。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任务的思想性格。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17结合全文,赏析划线部分的场景描写的作用。(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烘托人物的性格,“我”想借此掩盖自己的失明;推动对话情节的发展,是他们对话之一,姑娘的默默无语让深味;这个场景是“我”对失明前美好世界的无限追忆,反衬了失明后的失落(或答衬托“我”对美好生活仍在憧憬)。(答对1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句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归纳其作用。【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18小说结尾交代姑娘完全是个瞎子,文中有暗示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1)姑娘是个瞎子,文中作了多次暗示;姑娘的父母送行时对姑娘很不放心,详细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我向姑娘问话时,她吓了一跳,说不知道这里有人;我问外面一天气怎么样时,姑娘叫我自己看看窗;我赞美她的脸有趣,她舒心地笑了,说“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答对一项给1分,共3分)(2)这样结尾出乎意料,(1分)使情节曲折有致(1分),增加可读性,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1分)解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根据意境找出与之呼应的句子,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它们的作用。【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细读全文,抓住关键再品味。从字眼、意思、意境等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题目有时会很明确地指定了阅读范围,所以也要注意题干要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文】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行走在音符和粒子间宣金学冼鼎昌的世界里,充满了两种元素:粒子和音符。粒子世界的冼鼎昌,是中国同步辐射应用的创始人,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他的逝世,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沉痛哀悼。500多人佩戴白花,在低缓的乐曲中,为他送行。而音乐世界里的他,最理解的莫过于他的夫人。“他本来应该成为音乐家的。”冼夫人曾这样说。“其实,当年学物理纯属偶然。”冼鼎昌曾在念音乐或科学的选择上犹豫过,“但我不为选择物理而后悔。”他最早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后来协助导师在“层子模型”(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结构的理论)的创立中作出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萨拉姆教授评论说:“这是很聪明的人提出的理论。”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尼尔斯玻尔教授也对冼鼎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20多岁的冼鼎昌来到号称“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连硕士都不是的他,在交上一篇论文后,被玻尔兴奋地告知:你可以读我的博士后了!冼鼎昌热爱音乐,也从未放弃音乐。恰巧老玻尔和小玻尔的夫人也热爱音乐,老玻尔擅长弹钢琴,小玻尔的夫人擅长吹长笛。冼鼎昌和他们因音乐结缘,成了很好的朋友。即便到了晚年,冼鼎昌仍可以一口气列举一连串艺术造诣很高的科学家的名字。比如喜欢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热爱文学的奥本海默。在冼鼎昌家的卧室里,有两样东西最醒目:一是一架黑色钢琴,再是几个柜子的密纹唱片和一个装有数百张世界名曲激光唱片的小玻璃柜。在这里,你看不到物理学家的痕迹。而在简单得几乎只有电脑、写字台的办公室,却是这位科学家的另一个世界。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决定增加同步辐射光源及应用项目。“这工作太难,它不仅是科学,还是工程,不仅是物理,还牵扯光学、晶体学、材料学,关键是人到半百改行,不值得呀”很多朋友劝他不要接。但是经过几个月了解情况,冼鼎昌居然同意接受了。事实上,同步辐射光源曾经是一只“丑小鸭”,长期被认为是妨碍建造高能电子加速器的祸害,它的种种优点被人们充分认识后,它才身价陡增。同步辐射光源在中国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冼鼎昌已闷头干了8年。物理所带来的烦恼和困惑,冼鼎昌靠音乐来消解。“凡是看到他阴沉着脸进家门,他必定会打开音响,静坐在沙发上,或者弹上一阵钢琴。”冼夫人曾说。他对音乐,同样有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他曾为广东诗人梁宗岱写传记,其中有一句话涉及一粤剧的曲目,为这一句,他查网络,查图书馆都不满意,给远在广州的族人打电话,请亲友到粤剧团找专家请教。在冼鼎昌看来,艺术和科学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他和一位物理学家一起收集、编辑了一本粒子诗抄。诗集里,作者全是海内外知名的华裔粒子物理学家,比如钱三强等。他在随笔集爱丁堡随想中,用物理的语言叙述道:“轻风徐来,把一池水面拂皱。云影散乱,镜对称性有较大偏离,在这里可以看到印象主义的来源。”晚年的冼鼎昌,更加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杂家”。有人说冼鼎昌慢慢有了讲课的癖好,其实“他是用讲课来强迫自己学习”。做了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开始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本来有机会去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当校长,但他说,更愿意去当个小学校长。阿尔兹海默症的打击,让他实现不了这个最后的愿望了。夫人先他而去之后,冼鼎昌一直独居在一栋空旷的房子里,每天一个人磨咖啡,煮牛奶,切面包,写文章,弹钢琴。2014年4月7日,冼鼎昌在家中逝世,终年79岁。几年前,他就和一位亲友谈论过这一天,并嘱托:“到时候不用来送我,多留下些美好的印象。”(选自2014年04月16日中国青年报,有修改)19第二自然段中,为冼鼎昌“送行”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表达)。【答案解析】答案:表达了人们对冼鼎昌逝世的沉痛悼念之情。(或:渲染了一种低沉悲伤地气氛。)(2 分)侧面(或:间接)突出冼鼎昌在物理学领域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巨大成就)。(或:表达了人们对他无比崇敬)(2分)与结尾处冼鼎昌嘱托亲友“到时候不用来送我”形成对比,(1分)突出冼鼎昌的人格魅力。(1分) 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意思对既可。如果答出“由低缓的乐曲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冼鼎昌对音乐世界的热爱”也得2分。【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20如何理解“晚年的冼鼎昌,更加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杂家”?(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